现我局承担的石泉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期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规划实施总体进展情况
(一)主要指标任务进展
“十四五”期间共设置生态环境保护指标26项,涵盖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污染减排、生态环境、环境风险防控、观念普及七大领域,其中约束性指标13项,预期性指标13项,主要完成情况如下表所示:
石泉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
指标 |
2020年 |
2022年 |
属性 |
水环境 |
||||
1 |
汉江出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 |
100 |
100 |
约束性 |
2 |
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
100 |
100 |
约束性 |
3 |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
100 |
约束性 |
4 |
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 |
0 |
0 |
约束性 |
5 |
城市黑臭水体比例(%) |
0 |
0 |
约束性 |
6 |
地下水质量Ⅴ类水比例(%) |
/ |
0 |
预期性 |
7 |
汉江干流及其支流总氮浓度 |
稳定下降 |
稳定下降 |
预期性 |
大气环境 |
||||
8 |
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
27 |
24 |
约束性 |
9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97.3 |
97.8 |
约束性 |
10 |
重污染天数(天) |
0 |
0 |
约束性 |
土壤环境 |
||||
11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
92 |
92 |
预期性 |
12 |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 |
90 |
95 |
预期性 |
13 |
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 |
100 |
100 |
预期性 |
14 |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 |
100 |
100 |
预期性 |
污染减排 |
||||
15 |
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成率(%) |
/ |
100 |
约束性 |
16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54 |
55 |
预期性 |
17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2.5 |
较2020年下降24.16% |
约束性 |
18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3.2 |
较2020年下降12.16% |
约束性 |
19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
/ |
较2020年降低27.7% |
约束性 |
生态环境 |
||||
20 |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新EI) |
0.60 |
稳中向好 |
预期性 |
21 |
森林覆盖率(%) |
75.8 |
75.8 |
约束性 |
22 |
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 |
22.53 |
22.22 |
预期性 |
环境风险防范 |
||||
23 |
危险废物安全处理率、废旧放射源及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率(%) |
100 |
100 |
预期性 |
24 |
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 |
100 |
100 |
预期性 |
25 |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以及城市功能区噪声 |
稳定达到国家标准 |
稳定达到国家标准 |
预期性 |
观念普及 |
||||
26 |
生态环境工作公众满意(%) |
100 |
92 |
预期性 |
(二)重点工作任务进展
1.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山”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和倒逼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县域优势,持续壮大泉旅游康养、蚕桑丝绸、富硒食品、新兴产业、装备制造和中药材六大产业链,构建了大旅游为带动的骨干产业体系,实体经济逐渐做大做强做优。2022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8.85亿元,较2020年增长19.06%,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至11.8:48.1:40.1。坚持用刚性规划推动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落实,科学编制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立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负面清单制度,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石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完成并通过评审,将“三线一单”纳入《石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入区企业管理办法》管理要求。严格落实园区规划环评,将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管控和污染物总量管控要求放在首位。2021年成功获得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中国天然氧吧命名,2022年以来,全面启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并积极参加第六批和第七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遴选,力争2023年底前成功命名。
2.实施达峰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22年,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为30.58万吨标煤,万元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2.1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35.99%,较2020年提升9.2个百分点,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降低24.16%,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十四五期间完成营林造林20.31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377.7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18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5.8%,林业碳汇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全县共申报绿色建筑项目35个,总建筑面积32.6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1%。积极推动现有公交车、出租车、船舶等清洁化改造,截至2022年底,全县共有公交车75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占8%;在营出租车84辆,车辆排放标准均在国五标准以上,其中55辆车达到国六排放标准,并全部使用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投运新能源船舶1艘,淘汰老旧船舶1艘,目前正积极申报低碳近零碳县试点建设。
3.统筹保护修复,当好秦巴生态卫士。2021-2022年共完成营造林20.3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96万亩、封山育林4.13万亩、飞播造林3.5万亩、退化林修复6.72万亩、森林抚育3万亩,同时持续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控,不断加强林地、林木管理,有力打击并杜绝滥砍乱伐林木、滥开乱占林地现象发生,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5.8%。
4.实施协同治理,提升大气环境质量。聚焦市污染防治攻坚“争第一、当冠军”目标,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负面清单制度,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措施,深入开展工矿企业、餐饮油烟、挥发性有机物、散煤燃烧、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等专项整治,累计关闭19家矿山和12家砖厂,低氮改造燃气锅炉12台,燃煤锅炉全部拆除,餐饮服务行业油烟净化设施应装尽装,15家加油站全部完成油气三次回收治理,规范划定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禁售区、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区等管控区域,着力抓好环境执法和督查巡查,持续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效。2022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7天,优良率97.8%,PM10平均浓度36μg/m3,PM2.5平均浓度24μg/m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6,实现历史最优,2023年截至6月30日,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73天,优良率95.6%,PM10平均浓度47μg/m3,PM2.5平均浓度29μg/m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91。
5.深化三水统筹,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印发了《石泉县水环境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石泉县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石泉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22-2025)》等方案,统筹各镇、各相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责分工,持续推动水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水源地巡查整治,持续加大重点区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汶水河、池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加快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持续开展湖库漂浮物打捞、河道垃圾清理行动,县城及11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和39座污水处理站运行正常,原石泉小钢桥断面考核对象自2021年起修改为汉中市,新增席家坝国考断面,石泉高桥、池河入汉江、饶峰河口、席家坝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全县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合格率100%。
6.推进系统防治,改善土壤和农村环境。完成土壤、地下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和重点行业企业调查土壤污染高风险地块名单(在产企业)排查,经排查,我县无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对12宗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没有发现工业用地转化为“一住两公”现象,无建设用地土壤污染情况,不存在风险管控与修复地块情况。全县中轻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2%以上,重度污染耕地管控率达100%,未发生耕地土壤污染事件,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7.强化风险防控,严守环境安全底线。结合生态环保工作实际,实行安全生产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责任制,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安全风险管控,做到安全生产和生态环保“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制定《石泉县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联动机制》《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建成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印发突发环境事件、汉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县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水厂、加油站、加气站、矿山及尾矿库等40余家企业均已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备案,构建了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政府、部门、企业环境应急体系。在2020年“11.1”粗苯运输罐车侧翻泄漏事故处置中,果断决策,各职能部门相互联动,密切协作,及时避免了污染物事故发生,确保了汉江和石泉县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受到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通报表彰。
8.深化改革创新,夯实环境治理基础。印发了《石泉县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任务清单》(石环委办发〔2022〕3号),依法实行排污许可制度,畅通环保监督渠道,全面落实排污单位环境监管,积极督促指导各相关企业认真落实排污许可制度,扎实开展排污许可证后专项执法检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连续4年位居省市前列,环境应急工作扎实,受到省市肯定。制定《信用体系建设“双公示”工作制度》,做好信用信息的归集、管理、共享,2021年以来,办理38件行政许可全部在石泉县人民政府网站进行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
9.完善保障措施,推动规划落地实施。建立健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生态环境分局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调动一切因素,团结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推动规划落实的强大合力,从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入手,大力推进本规划实施。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监测监管、隐患排治、投入保障、投诉举报、责任落实”工作机制,创新推行“河长+警长+五员”工作运行机制、“河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司法衔接机制和“两办”督察室、考核办三线督办考核机制,充分发挥237名河湖长和1278名林长作用,常态化开展巡查检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县财政每年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6%以上资金用于生态环保工作。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组建两山生态资源公司,策划储备EOD项目、“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等一批重点项目,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增加生态环保权重比例,从严从实考核,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干部任用等挂钩。同时,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三色”管理“三线”督办范畴,强化督办检查和跟踪问效,对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严肃追责问责,以刚性问责倒逼责任落实。2021年以来,累计立案查处涉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87个,党纪政务处分69人、组织处理31人。
二、规划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
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责任落实有差距。部分单位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自觉性不够高、主动性不够强,盲目乐观,“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职责落得不实,甚至存在被动应付现象,“河长制”、环境网格员作用发挥不充分,环境隐患排查能力和环保意识还需要继续加强。
二是环境质量形势严峻。散煤治理还未“清零”,道路扬尘、建筑工地扬尘等问题依旧存在,餐饮服务行业油烟污染问题不断上升,农村秸秆焚烧问题时有发生,燃煤现象短时间内无法全部消除,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艰巨。镇村生活污水收集能力不足,加之受来水水质影响,水环境质量提升尚需长期努力。
三是环境风险依然存在。由于镇级污水管网覆盖率低、污水收集不够全面,沿江沿河路段集中安置点三格式化粪池清掏不及时,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管理不到位,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不规范,水环境状况仍旧不容乐观。。
四是价值转化动能不足。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涉及环境整治、污染防治、经济转型、产业振兴等多个行业部门,多部门之间协调、数据共享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有待进一步丰富完善。
五是环保宣传不够深入。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群众参与环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对较低,了解环保、关心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意识不强,参与方式多停留在投诉举报方面,以自身行动落实环境保护义务或直接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的公众较少,环保理念宣传仍需加强。
三、推动规划实施的意见建议和下一步重点工作
全县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提标升级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建设“美好石泉”战略目标,坚持“守底线、争高线、促发展”,以持续变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服务县域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重点,全面推动工作落实。持续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扎实开展散煤燃烧、餐饮油烟、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及机动车路检路查,全面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持续推进水环境质量提升工作。加强入河排污口、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粪污、工矿企业等各类入河污染源日常排查,建立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积极协调上游县区共同做好水环境质量提升工作,确保汉江水质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以上。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和耕地分类管理,加大固体废物监管,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积极开展生态创建。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在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成果的基础上,争创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确保各项生态指标持续稳定向好。持续推动秦岭“五乱”整治。始终牢记秦岭之训,认真落实《秦岭生态保护条例》,抓实抓好问题整改,坚决防止“五乱”问题反弹回潮
(二)对标对表,全面开展督查整改。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要求,重点对中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书记民情“三本账”投诉问题,以及尚未掌握的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彻底整改。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监管力度,围绕秦岭保护、矿山生态、汉江水质、污水排放、噪音扬尘等重点,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县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巡查工作专班制定阶段性工作重点,联合县检察院、组织部以及县委、县政府督查室持续开展专项督查巡查,督促各相关责任单位认真履职。
(三)生态优先,持续抓好绿色发展。强化“三线一单”刚性约束,在生态优先基础上做足绿色发展文章,深入挖掘秦岭、巴山和汉江生态品牌价值,围绕产业链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加快推进“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项目,稳步推进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成立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抢抓机遇区域性谋划生态环境项目,以新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带动新的生产、生活业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