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石泉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框架、主要内容)
紧紧围绕“十四五”建设更高水平的宜居宜游宜业新石泉战略部署及“三个确保”目标,突出抓“六保”促“六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积极推进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力以赴稳增长、扩投资、强产业、壮实体、优环境、惠民生,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设置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主要包括:综合经济,农村经济,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社会事业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6大领域,壮大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财税金融保障、城镇化建设、巩固脱贫成果、生态环境、改革开放、民生福祉等八项任务。
二、决策执行和实施效果
主要评估主要指标完成情况、重点工作任务推进落实情况,总结成绩、分析问题、明确短板,为下一步工作推进奠定基础。
(一)主要目标实现情况。全年完成生产总值93.89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一产完成11.08亿元、增长6%,二产完成45.41亿元、增长9%,三产完成37.4亿元、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占比达11.8:48.4:3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3亿元、同比增长15.6%,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6.08亿元、同比增长34.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0708元和12837元,同比增长8.1%和10.8%,新增“五上”企业26户、年度净增6户。
(二)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建立“链长+专班+任务清单+政策包+考核问效”长效机制,持续壮大旅游康养、富硒食品、蚕桑产业、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中药材六大产业链,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链条体系不断健全,富硒食品、旅游康养入选全省重点产业链、全市千亿级产业集群。
2.项目建设大干快上。坚持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产业项目建设年”部署,安排年度重点项目151个,择优遴选高质量项目50个,重大前期项目20个,务实解决了一批征地拆迁、资金缺口、要素保障方面难点问题,有力保障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3.财税金融保障有力。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亿元、同比增长15.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1.8亿元、同比下降7.25%,其中民生支出占比达87%。围绕项目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累计争取各类资金20.7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94%。
4.城乡面貌焕发新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集中力量做大县城、做优集镇、做好社区、做美村庄,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5.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调整充实160个乡村振兴工作队与14986户脱贫户和三类监测户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全年未有返贫致贫问题情况发生。坚持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园区,大力实施产业振兴“五十百千万”工程,整合资金2.69亿元,实施巩固衔接项目310个,全面启动16个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着力打造明星桑海、中坝小镇、饶峰驿站等农旅融合示范区,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20户,培育家庭农场116个、农村能人2000名,17546名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就业。
6.生态优势更加凸显。以创建国家“两山”理论创新基地为抓手,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力护水增绿保蓝天。重拳整治烟花爆竹燃放、秸秆焚烧、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等重点污染源,全县空气优良天数达354天,优良天数再创历史新高。
从总体进展情况看,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多重叠加的困难压力,全县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全力以赴抓“六稳”、“六保”,全县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亮点突出,各项主要指标均达到(好于)预期的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2021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较好,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但面临的发展形势、短板问题、制约瓶颈仍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稳增长压力不断加大。产业链条短、要素不齐全,转型升级瓶颈较多。工业增长及规上企业培育难,服务业总量小,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重大项目数量少、质量低,民间及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小、落地少,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有效投资后续乏力。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专技人才缺乏,优质品牌少、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动能活力不足、对外开放程度低、创新成果少。
四、下一步打算
(一)致力于转型升级,狠抓产业聚集,培育发展动能。立足生态、富硒、绿色优势,坚持集群化发展、链条式布局,全面落实“链长+专班+政策包+考核奖惩”链长制,进一步梳理研究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薄弱环节,聚力打造旅游康养、富硒食品、蚕桑产业、装备制造、新兴产业、中药材六大产业集群,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力争2022年六大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
(二)致力于关键支撑,狠抓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始终把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抓手,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全年实施高质量项目130个以上,完成投资130亿元以上。
(三)致力于品质提升,狠抓城乡融合,打造宜居城镇。坚持山水共生、人文互动、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统筹城镇建设和精细管理,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能力,努力打造幸福宜居城镇。高质量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不断优化城乡功能配套,形成国土空间保护“一张图”。
(四)致力于巩固成果,狠抓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坚持“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工作主线,坚决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大力实施“六大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六大创新示范”,聚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市前茅省一流”。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三个总体稳定”,突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常态化开展监测预警,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及时发现、精准帮扶、动态清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五)致力于标本兼治,狠抓环境保护,厚植生态优势。围绕建成全国“两山”示范县目标,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矿长制”,全面加强区域禁放烟花爆竹、全域禁烧作物秸秆等工作,力促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335天以上。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常态化开展“五乱”问题整治,扎实抓好秦岭区域小水电整治补偿兑现、生态修复工作,加快恢复流域生态基流,进一步巩固提升整治成果。
(六)致力于改革开放,狠抓创新驱动,激发发展活力。坚持以改革创新激活力,以开放合作促发展,最大限度聚集市场要素,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聚焦“六稳”“六保”难点和堵点和群众“急难愁盼”等方面,谋划推进一批切口小、见效快“微改革”,建立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扎实做好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快审批智能化、服务自助化、办事移动化进程,落实落细领办、帮办、代办制,推动更多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着力提升审批服务效能。主动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东南沿海地区,抢抓西部大开发、苏陕津陕协作、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政策机遇,实施“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名校英才入石”计划,发挥专家智库作用,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追赶超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七)致力于改善民生,狠抓社会保障,创造幸福生活。一是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心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确保承诺践诺,人民满意。全面落实稳就业、扶创业各项政策,突出抓好农民工、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和搬迁群众等重点群体就业。常态化开展创客沙龙、创业项目观摩等活动,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200人、创业35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