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县情> 石泉概况> 石泉史志>正文详情

石泉文学

时间:2024-01-02 09:21作者:佚名源自:石泉县志

康熙《石泉县志·艺文》存明人诗6篇,清人诗8篇,明人对联7幅。道光《石泉县志》中,新录劝谕3篇,告示3篇。民国二十一年(1932)所编《石泉县志》载:“石邑文人辈出,藩藻江花,制艺亦多佳构……。”但是,也只收存诗17篇,散文18篇。
  民国二十一年(1932)至解放初,石泉文人创作的诗文,依然寥寥,也无从收集。民国三十七年(1948)石泉小报《石泉旬刊》上开设有《上庸关》文艺副刊。
    50年代中期以后,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进入文学园地。60年代,出现稀散的业余创作群。至1985年1月,石泉第一个文学社团——“花边文艺学会”成立。发展会员40余人。石泉的文学活动从此进入有组织的新阶段。
    一、古艺文
    (一)古诗
    石泉八景
    清 张峻迹
    汉江晚渡
    春柳如丝依岸黄,招招舟子渡人忙。
    轻云一片黄昏雨,蓑笠归来竹里庄。
    银山秋月
    银岫巍峨架玉盘,满城佳景属婵娟。
    茅斋不必悬图画,一幅分明吴道玄。
    饶峰返 照
    返照曾哦工部诗,千家烟火抱峰奇。
    层峦叠重明霁,疑是旭轮初出时。
    天池瑞莲
    高高山顶现深池,千亩芙蕖并蒂奇。
    邑有祯祥曾兆瑞,游人争看放莲时。
    石磨渔梁
    鸣榔击汰万椿栽,一派滩声吼怒雷。
    估客游人尽载酒,一时争唤卖鱼来。
    关头牧笛
    傍江一岸草芊芊,万户牛羊牧翠烟。
    细雨黄昏乱吹笛,米家水墨挂江边。
    烟波灵洞
    洞天豁敞俯江城,中泻灵湫旧有名。
    旱魃时来虔祷祀,片云头上雨盆倾。
    霹雳神峰
    插天一笋入青旻,玄帝宫前锁白云。
    时有雷声轰涧底,琅璈仙乐坐间闻。
    石泉杂咏
    清·石泉知县 马国翰
    南郭水为门,东阳旧有村,冷冷泉几眼,一派汉江吞。
    茶镇连西尾,梅湖接汉头,水程百余里,来去送行舟。
    丛林铁瓦古,甘泽祷灵渊,朝种夕收获,山留鬼谷田。
    水竦莲花石,山围麦子坪,常年足鱼谷,沃壤甲金城。
    三地唤池河,都缘直水讹,源寻烧栈处,古意感人多。
    窎远郧阳界,应非古上庸,山头草如坠,滚鼓说刘封。
    一矢殪雄魄,人歌射虎行,艺文虽缺略,从义此垂名。
    遗以黄柑子,金人顿挫锋,千秋吴统制,战绩著饶峰。
    金铃谁鼓铸,天地锡来奇,指点郄公路,油然发孝思。
    天马肖山形,驰驱过客径,回环湾十八,喜得息肩亭。
    载行竹寺,人到绿天游,圆磬一声出,深山落日秋。
    石磨野人家,苇塘覆竹笆,鱼多成乐岁,把酒醉芦花。
    沙里含金屑,游民贯拣淘,泗王祠宇下,贱价是葡萄。
    前朝轻凿矿,徭役苦民间,银洞久封闭,年年秋月闲。
    霹雳石犹在,孤峰天外飞,春风兰蕙径,衫袖惹香菲。
    滴沥烟波洞,时闻箫鼓音,岩间栖隐客,应许学龙吟。
    才信藕如船,天池有瑞莲,花开成并蒂,喜事接连骈。
    关头多牧儿,坡草看牛龆,闲弄一枝笛,无腔随意吹。
    新畲甘蔗地,久雨木耳天,山货通朝暮,纷争背子钱。
    十家九户客,土著百年无,黄武乡祠盛,风光话两湖。
    灯下花狮舞,纷腾列肆烧,连珠声不断,鞭炮赌元宵。
    六月六之晨,曲团和六神,蓼花红簌簌,泛出绿波新。
    岩上生香柏,良材给万工,年来斤斧众,何怪老山童。
    园囿多家漆,秋边蚌壳收,种成千万树,便可埒封候。
    翠笋煨填鸭,红姜胹善鸡,酿成包谷酒,消夜醉新醍。
    非豆亦称腐,盘餐试一尝,芋浆兼橡汁,应识菜根香。
    鸦船千百集,杂邃合鱼围,一色鸬鹚黑,衔鳞认主飞。
    水法医凭咒,端公步跳跳,朅来丛祠下,彻夜乱钲铙。
    时有如云女,香花供佛祠,古风思汉广,三复召南诗。
    (二)散文
    上倭中堂六弊四误书
    石泉同治壬戌科 进士
    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
    张良璋
    近闻发逆踞汉种麦,意欲持久,日甚一日,伊于胡底,夫汉南之贼,小丑耳,非有奇技异能勇冠三军也。然而如此猖獗,骎骎乎不可扑灭者,尝深推其故,盖有六弊焉,有四误焉,何谓六弊,一曰壁不坚。夫所谓壁不坚者,统城与寨堡言之也,今地方官固垒深沟,仅知为城计,至于寨堡颓圮,不督令修整,不知城如腹心,寨堡如四肢。四肢溃裂,而腹心未有不受伤者也。此一弊也。二曰野不清。所谓清野者,首宜清粮,次宜清丁,粮清贼必饥馁而驻扎不久,丁清无所裹胁而羽翼必少,所谓不战而自屈也。上年发逆入汉,谷米未及搬运,固贼得以久困汉中,竟以粮绝而溃。盖野清则我有粮而贼无粮,不清则我无粮而贼反有粮也。此二弊也。三曰捐输不善。军兴以来内帑已竭,势不能不捐,此亦朝廷不得已之意,而百姓食毛践土,不容辞之责也。然必因地制宜,兼视民间疾苦。汉南地瘠民贫,虽富不过十万。近来各邑厘金遍地抽收,各地练费按户摊派,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十室九空,凋敝已极。而迭次捐输,动以数万计,始犹侵蚀富户,继且波及贫民,稍不如意,立加棰楚,甚至军法从事,家产充公。究之假公济私,十报四五。今县令郡守,谁不腰缠十万,富比陶朱。而愁饥馑,独出民间,在朝廷只知百姓乐输,而不知官同寇劫也。此三弊也。四曰团练不精。团练者,乡兵也,患在团而不练。兴郡所属,非无团练,然大半纸上空谈,饰无为有,以少报多。县令欺郡守,郡守欺督抚。藉此渔利者有之,藉此邀功者有之,其实空糜经费,何常训练。设有委员至境,临时招募无赖游民,荷戈执旗,遮掩上官耳目,非惟无益地方,反有害地方也。此四弊也。五曰师律不严。自粤匪倡乱以来,营汛之兵几空,势不能不有藉于招募,顾民苟有常业,谁肯背妻子弟兄而从征远方乎?是应招募皆游荡无聊之人也,带兵者又不严加约束,奸淫掳掠,何所不至,故民间有“贼如梳,兵如篦”之谣。临阵则吆喝以了事,守城则先去为民望一旦溃散,又投别营。官不鉴此覆辙,勇则居若奇货。是军令不行于下也。此五弊也。六曰保举不实。保举者所以振作士气也,今以为应酬人情之具,某绅与某官好,某令与某宪亲,转相引援,至于出死力冒矢石之人,反湮没而不彰,人心解体是赏罚不得其当也。此六弊也。何谓四误,夫兵贵神速,谓能出其不意也。今奉旨讨贼者,或声言招募而数月不进,或藉口筹饷而沿途逗留,窥其意,欲候贼去而收自然之功也。不知早一日则民少一日之糜乱,迟一日则贼多一日之裹胁,逡巡不前,非所以勤王事也,是误于迁延。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背水,寇准澶渊,用以制胜。今之扎营者,距贼恒百余里,贼情安得周知;且兵无战心,必至解释戈矛,贼忽奄至,不及措手,哗然奔散。故往往至于踏营者,坐其弊也。即或稍知戒备,又相持数月之久,不接一仗,及贼去一二日,始下令追剿,并不见贼,旋即引回。入据空城,以为克复,始终退避,非所以振军威也。是误于畏缩。城池者皇上之城池也,岂可听其沦亡,坐视而不救乎。然使兵隔数千里之遥,吾无责焉耳,今竟有相去仅一二百里,被围两三月,告急文书,始粘发,继渍血,置之高阁,漠然不关于心,拥兵自卫,非所以固疆圉也。是误于观望。天下之省会虽分,自朝廷视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今则各分畛域,以邻为壑,秦不顾楚,楚不顾豫,偷安塞责,不能和衷共济,协力进剿,致贼溃围而出,流毒他方,非所以顾大局也。是误于趋避。积此六弊,又加之以四误,是贼未至不能预防,贼既至不能力剿,贼已去不能善后,虽匹夫得以横行于天下。况此蚁集蜂屯之众,其有不长驱直入,固蒂根深,而为害于无穷者乎。语曰:木朽则虫生之矣,是谁之过欤。夫汉南如是,而全省可知,一省如是,而天下又可知也。君门万里壅于上闻,夫子秉国之钧,恫在抱,必能破除流弊,重与更新,解斯世之倒悬,登生民于仁寿,陕面幸甚,天下幸甚。
    募修香柏岩路道序
    石城 书 院 主 讲
    石泉同治年间举人
    周廷桢
    窃以虎臀滩前,莫挽飞云之缆;蚕丛道上,频回度岭之车;此行路之艰,所以古人兴叹也。石泉地夹汉江,路之险者,莫如沿江南岸。其西行至滴水岩,至于曾溪,谿行奔坍,行旅绝迹。业于同治年间,首士募资修凿,并买地收租,以为接年补修之费。幸念年来行人有康庄之乐矣。而东行由黄滩下至香柏岩,峭壁千寻,延袤十余里,直插江心,岩边一线微径,异常危险,轿马不通,屡欲兴工宽凿,以经费浩繁而止。然其地南通巴蜀,北走省会,东西长江万里,商贾络绎,实水陆必由之区;非惟肩挑背负难以行走,即空手与行船纤夫,亦往往望而停步。甚至江水涨发,微径淹没。行人临岩而返,坐食店房,莫可如何!且山狭地辟,人烟远隔,匪类易以生心,尤为行商隐患。吾等目击心伤,难以坐视,因即倡首募捐,督工兴凿。但大江非一楫能济;千钧须众力共擎,所望仁人君子,勿吝囊金,同为捐助,俾数千年崎之路,一旦变为坦途。且于工竣后,路傍兴立店房,使行人风雨无阻,早晚安行,车马往来,岂非客路一大快事哉。而功成勒碑,其名当与此并著不朽矣。是为序。
    山蚕易简序
    石泉同治辛未科进士
    管工部主事
    彭懋谦
    盖闻天下大利,首重农桑,史籍流传,尝称货殖。然欲大开财源,固贵因地制宜,尤贵协力同心。我邑地瘠民贫,农桑货殖,均无足称,唯山蚕一事,较易举行。缘槲栗各树,遍地成林,使无用之树叶,变为黄金。人虽至愚,未有不乐从者。前经一二有心人试学喂养,因不得其法,遂至中止,甚可惜矣。近闻遵义一府,每年获利二百余万;鲁山一县,每年获利数十万;川北各县,均皆竭力开办,期有成效。惟我邑以有米之炊,甘受饥馁,而不知一由于未得要领,一由无人提倡。兹拟邀聚股份,每股出铜钱百串,当交股票一纸,息簿一本,以凭年终按股分息,统以百股为限。其一人愿入数股者,听。此系仿照粤东公司办法,选举公正殷实总办帮办经理其事,余人不得干预阻挠。一切章程议定,以归划一。天下事图始为难。当年九月初,专差往河南聘请蚕师,多购蚕种,庶使四乡有所则效。其号溥利公局者,俟蚕种到石,照本分售,山蚕告成,定价收买,亲疏一律,童叟无欺。倘得家喻户晓,共兴此利,将来贫者富,富者愈富,转瘠土为膏腴,变漓风为敦厚,在此一举。尤愿各同人勿执私见,勿求近功,事期必成,不负溥利之心也夫。
    抚恤饥民记
    刑部副郎 朱元勋
    大兵之后,必有凶年,此语诚然。癸亥岁,发逆围汉中半年余,粮绝自陷。甲子春,刘中丞统兵督剿,贼惊遁,汉南稍清。民不堪命,至石运粮,石遭燹兵,粮价过昂,城乡啼饥,谁抚恤之?邑太史张葆山守正不阿,与勋订莫逆交,至舍筹议救荒,向勋曰:“尊伯大人一生多义举,每岁除,减价平粜三日,以便穷乏。族党无衣者,施棉衣送钱米,西关回禄,按户赈救。邑候表以《行道有福》,邻里赠以《同被恩晖》,非虚誉也。当此饿莩满道,余虽有心抚恤,奈力薄何必须尊伯倡首,而后众善可集。”并呈募捐赈饥启,云“盖闻王公利物卜美荫于三槐,窦氏济人,留芳名于五桂,行道有福,自古为昭,积厚流光,于今为烈。哀兹石邑,僻处山隅,坪名麦子,何来饼饵之香,地号柳溪,徒见杨花之扑。乃若兵火年年,烟烽处处,叹禾黍于故宫,有家皆破,变桑田为沧海,无处求生。加以干戈未尽,饥馑荐臻,吹来麦浪之风,登场尚未,咬尽菜根之味,悬罄难堪。黄金卖赋,长清何以御贫,丹灶生尘,范公因而掩泣。食尽西山薇蕨,今日之伯夷何多,树遍南国甘棠,昔年之召公谁是。况大兵继以大荒,矧同乡而兼同井,目怆于怀,思援以手,但独木难支大厦,惟集腋可以成裘。诞告同心,不辞倡首。选来刘宠之钱,多多益善,莫靳王孙之饭,郁郁长愁。愿同鲁肃之指囷,勿效惠公而闭籴。请类发棠,暂累青州于此日,福俾戬谷,自舒赤子于今朝。会看鱼梦占丰,有年有干,即卜鸿庥特贲,多寿多男。”勋先大夫阅之叹曰:真诚心救荒也。慷慨捐重金,民胥踊跃焉。葆山拟章程六条,秉公发赈,城乡赖以生活。噫,曾几何时,葆山往矣,先大夫逝矣,丁丑岁荒,较甲子尤甚,抚恤者谁,慷慨者谁,故记其事,以质当世君子。
    (三)坊联
    石磨铺牌坊联
    明代县令 罗佶
    石磨鱼梁古纪渔雷之迹
    曲求直取谁存钓渭之心
    马岭铺坊联
    明代县令 罗佶
    马岭有缘驰骥足
    凤山何幸听鸾音
    省耕亭联
    明代县令 曾选
    晴犁雨蓑田舍艰难堪轸念
    春耕秋敛公家赋税亦关心
    交界坊联
    明代县令 曾选
    两邑俱吾民疆界虽分须守望
    一方同接壤风尘无警乐耕耘
    二、民间文学
    石泉县民间文学蕴藏丰富。一山一水,一洞一石,几乎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优美的故事。石泉八景之一的银屏山,远近闻名的燕子洞,四季喷涌的黄龙潭,历史悠久的滚鼓坡……这些地名的传说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在10年浩劫期间,“四人帮”对民间文学大加讨伐,民歌被禁唱,艺人遭批斗,形成歌息人哑的局面。直至1978年以后,民间文学才获得了新生。
    近年来,开始进行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民间艺人陈兴正、赵万洲、宋万清、李兴田、王仕寿等热爱民间文学,李佩今、郭启文、王开方、李达、冯尚珍、刘应高等,在搜集整理石泉民间文学工作中作出了显著成绩。县文化馆创作干部姚敬民对民间文学十分偏爱,利用各种场合,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传播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基本常识。他除亲自深入民间,和民间艺人交朋友外,还把20余万字的民间文学作品汇编成书。1984年,在陕西省民间文学成果展览会上《石泉民间文学》作品集参加展出。姚敬民被评为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先进个人。
    (一)民间传说
    银洞山的传说
    石泉山城的南岸,有座银洞山。银洞山蕴藏着很多银子。很早以前,从西藏过来两个人,来石泉城盗宝。他们根据古书上的记载,寻到银洞山。银洞山上,遍坡的卵石,寸草不生。山崖下有一个悬崖,崖前有一块青石板。他们站在崖前一块青石板上,等啊等啊,等到了半夜子时,忽然,悬岩轰的一声,裂开一条大缝。缝隙中,现出一条平展展的走廊来。走廊的尽头,有一个石门。从石门眼里朝进看,他们看到一个穿着红衣红裤的年轻姑娘,正在不停地推磨。宝贝找到了。原来那姑娘就是一个金人,那磨子就是一副银磨,都是无价之宝呀。但他们只能看宝,不能取宝,因为他们还没有开洞门的钥匙。
    钥匙在哪里呢?他们访察到了,钥匙就在城里。这个山城的西关,有一户人家,掌柜的叫陈荣虎。他和老伴的年纪一般大,都是58岁。俩口子日子过得很艰难。有一天,来了一个穿红衣红裤的大姑娘。送给了他们一个油光发亮的草鞋耙子,让他们平日里打点草鞋,度度日光。从此后,老两口就靠着打草鞋,过着一种不咸不淡的日子。
    盗宝人来到陈荣虎家,看到草鞋耙子,如获至宝,喜欢得眉飞色舞。他们一把拉住陈老汉说:“老大爷,你这草鞋耙子卖给我们吧。”
    老汉眼睛一眨:“啥?把这草鞋耙子卖给你?我是靠这过日子的,卖给你了,我吃啥、喝啥?”
    盗宝人笑着说:“老大爷,你别着急。你听我说,这草鞋耙子我们愿意给你一千两银子。有了这一千两银子,您这一辈子还愁吃,还愁喝吗?”
    老汉怀疑自己耳朵有毛病:“啥?你给一千两银子?我这烂草鞋耙子,能值一千两银子吗?”
    那个盗宝人点了点头,脸上露出诚实的笑意。
    这真是喜从天降!简直把老头子乐坏了。他先把两位客人恭恭敬敬地安排在客房休息,然后拿着草鞋耙子,跑到后厢房里找老伴去了。老伴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她听老头子说,两个人要拿一千两银子买草鞋耙子时,顿时飞起眉毛,张大嘴巴,感到事情有些稀奇古怪了。她从老汉手里接过草鞋耙子,不由得认真审视起来。她翻过来看一看,翻过去望一望,也没看出啥道道来。草鞋耙子既不是金的,又不是银的,只是一般的普通木头耙子。因为用得时间长了,磨得有些发光闪亮而已。这有什么稀奇呀,怎么会值一千两银子呢?她想来想去,想不通。为了解开这个谜儿,她想到一个主意,对老头子说:“我说老头子呀,这事可有些稀奇哩。这样吧,你上街去割点猪肉,再弄点好酒,拿回家里来,让我给做几盘子菜,把那两个客人好好招待招待。你记着,你要陪着他们多喝点,喝醉点;喝醉后,我要问他们为啥要拿一千两银子买我那不值钱的货。酒醉吐真言嘛,我就不信他们不给老娘说实话。”
    老头子对老伴总是百依百顺的。他照着老伴的吩咐,上街割了肉,打了酒;随后又摆了几盘子,热情地招待起客人来。那两个客人,因为找到了宝贝,想到金人银磨即将到手,也情不自禁,忘乎所以,见了酒,端起碗,连菜也不夹一筷子,便喝了个酩酊大醉。酒醉后,他们讲出了那耙子原来是打开银洞门的钥匙,并断断续续地交待说,怎么寻洞口,怎么开石门的秘密。
    世上竟有这等好事!俩口子喜得乐不可支。看来这草鞋耙子也是无价之宝了,卖给他们一千两银子,实在太便宜了。他们俩把两个醉鬼安排躺下后,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要亲自上银洞山取宝了。
    当天晚上,老俩口子一个人背着草鞋耙子,一个人提着口袋。他们过了汉江,来到了银洞山北麓,他们找到了那个悬岩和青石板。果然,等到子夜时,忽然轰的一声,悬崖裂出一条大缝,缝隙中露出一条走廊。他们走完走廊,到了尽头,看见一个石洞。石洞门上有一个石锁。老汉把草鞋耙子通进石锁,不大不小正合适。他敲了三下石门,喊了一声:“开门!”只听“吱”的一声,石门大开。他们走进石洞,洞里面明光放亮,灯火辉煌。有一个姑娘,穿着红衣红裤,正在推磨。老汉走进一看,那姑娘好面熟。啊,他记起来了,她就是去年给他送草鞋耙子的那姑娘,模样一点没变。
    姑娘见老俩口进来,先吃了一惊,接着慢慢放下手中的活儿,问道:“老大爷,老大娘你们是怎么进来的?有事吗?”
    老头子又喜欢又紧张:“嗯,有……有一点儿事。”
    姑娘问:“啥事?”
    老汉吞吞吐吐地说道:“听说,这洞里有一个金人,一副银磨,我们想……嘿嘿,想……来看看”。
    姑娘又是一惊,接着又笑了:“老大爷,那是人家骗你的,这里并没有金人银磨呀”。
    老汉糊涂了:“那……嘿嘿。”
    “老大爷,等一下石门就要关了,你们俩快走吧。”
    “那……我们……。”
    姑娘端着一个竹簸箕,装着一簸箕刚刚磨下的麦麸皮儿,给老汉装了一口袋。说:“老大爷,快走吧!拿上这个,回家去好好过日子吧”。
    老俩口子被姑娘送出洞口。他们刚一迈出洞口,只听轰地一声,石门关了,姑娘不见了。他们俩又站在悬崖下的青石板上了。这时候,老汉突然想起来,出洞时,忘了带走那个草鞋耙子。
    下山的路很难走。老俩口手牵手慢慢地向山下走去。麸皮儿从口袋缝里漏了出来。当时,老汉只想到金人银磨没有拿到手,谁还管那麸皮儿。他们到了家,口袋里的麦麸皮儿,几乎全漏光了。老汉翻口袋,索性想把麦麸皮儿拍打干净,好收藏口袋,可奇迹出现了:原来那麦皮儿全是金子。这时候,他才后悔,刚才不应当将那麸皮儿漏到汉江河坝里了。
    第二天麻麻亮,两个盗宝的人酒醒了,要来取草鞋耙子时,老汉向他们讲述了昨晚上银洞山的经过。两个盗宝的人大吃一惊,后悔不已地说:“咳,这一下子完了。掉了草鞋耙子,银洞山的宝贝,再也取不出来了。……这全怪我们。喝了酒误了大事。我还没有给你讲那取宝的方法,你就冒然行事,那怎么行呢!”老俩口听罢也后悔莫及。
    从此以后,银洞山的宝贝,再也无法取出了。至今,人们只能在汉江河床上淘点麸金。
    (李佩今 搜集整理)
    滚鼓坡的传说
    滚鼓坡位于石泉县饶峰关(现饶峰街背后)。相传,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汉代,饶峰关就是通往汉中、长安的必经之路。饶峰关背后的山坡,地势险要,镇守此坡,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三国时候,刘备在四川称帝,刘备的义子刘封,镇守饶峰关,屯兵养马,实力雄厚,关羽大意失荆州时,曾多次派人和刘封联系,要求刘封出兵援助,解燃眉之急。刘封生性多疑,早有谋反之心,只是惧怕关羽武艺高强,兵足将广,不敢轻举妄动。今闻关羽荆州失利,心下暗喜,认为这是除掉了一只拦路虎,哪里还肯出兵援助。
    关羽失去荆州,败走麦城,不幸被吴将所杀。消息传来,汉营一片悲痛,唯独刘封幸灾乐祸,心中大喜。
    一日,刘封正在军营饮酒,忽听校尉禀报:三千岁张飞驾到。刘封一听张飞来了,吓了一跳!心想张飞此时到来,必有大事,莫非是为了荆州之事,前来兴师问罪?他赶忙出帐迎接,一见面,就假装悲伤,哭哭啼啼,洒下几滴眼泪来。张飞不但没有责怪刘封,反倒安慰他不必过于悲伤。
    酒席间,张飞大骂刘备用人不当,不该一味轻信关羽,致有荆州之失;痛斥刘备对太子阿斗偏心,不顾桃园结义之情,经常慢待自己……张飞的话,句句使刘封高兴。他想,关羽已死,只要张飞和刘备反目,自己将来起事,就会一帆风顺。如果张飞能够听从自己调遣,那……正当刘封异想天开之时,张飞突然大声问道:“面对如此昏君,贤侄为何还不反戈?刘封大惊道:“三叔父怎出此言?”张飞道:“象这样无情无义的昏君,早该让位。贤侄有帝王之德,君主之才,如愿讨伐朝廷,三叔父我愿为你效力。”刘封被张飞的几句奉承话说得眉开眼笑,身子不由飘乎起来,不觉吐了真言:“小侄早有此意,只是蜀主身边兵多将广,我军如何进得身去?”张飞听罢,哈哈大笑道:“贤侄若有此意,三叔父我帮你成功。再过几天,就是蜀主诞辰,我正要前往,你可备一牛皮鼓躲于其中,内藏利刃快刀,我装着为他献鼓祝寿,令人抬着大鼓上殿,然后,击三通鼓为号,你可割开牛皮,持刀杀出,一举成功。”刘封闻言大喜,纳头便拜。声言,将来事成,张飞就是开国元勋。
    几日后,刘封果然备下一面大鼓,藏好利刃快刀,自己躲入鼓中。张飞派手下人抬着大鼓,喜气扬扬地离开刘封军营,向四川进发。当抬到饶峰岭时,张飞让士卒停止前进,放下鼓来,仰天哈哈大笑说:“刘封娃娃,你中了你三叔的计了。象尔等叛臣贼子,死有余辜,今日送你见鬼去吧!”说罢,令兵卒把大鼓从山上推下山坡,躲在鼓里的刘封,被鼓里的利刃快刀,在滚动的过程中,剁成了肉泥。
    张飞粗中有细,足智多谋,为蜀主除了叛逆。为了颂扬他的功德,人们便把他滚鼓的地方称为滚鼓坡。
    据说,现在的滚鼓坡上,仍然有当年鼓滚过的痕迹。坡上滚鼓的一道野草都是倒着长的。
    (姚敬民 搜集整理)
    牛石川的传说
    从前,有个无名川的山沟,十几户人家,种着二十几亩大小相等的月亮田。有一年,田里的稻子长得非常好,都说今年有指望。正当稻子吐穗扬花的时候,有一个田的稻子被牛吃成光桩桩。人们又难过又气愤。开初,都责怪放牛娃们搞的鬼。过后,人们又怀疑,这块稻子是晚上糟踏的呀,放牛娃晚上不会去放牛。
    过了三天,又一个稻田剩下光桩桩了,大家又气又急,各户凑在一起商定,每家轮流守夜护田。
    可是又过了三天时,第三个稻田也成了光杆杆。人们啊,悲伤极了,有的嚎啕大哭。
    这时,有一个白胡子老爷爷,拄着拐杖,慢慢地从大路走过来。他问道:“你们为什么事儿伤心啦?”
    人们指着光秃秃的稻田,心情沉重地诉说了这件事。
    老爷爷抚摸着白胡子,仰头长叹一声:“啊,石牛出洞了!”
    人们急急地围拢来,惊奇地盯着白胡子老爷爷,询问这是什么意思。
    白胡子老爷爷抬起头,指着对面的高山老林,深沉地说:“可怜的人们,实话告诉你们吧!五百年前,这对门山上有一个妖孽,牛头人身,常常打家劫舍,伤生害命,方圆几十里就断了人烟。有一年,一位天神路过此地,决心为民除害,把这妖孽堵在山中的深洞里,使它变成一头石牛,五百年后它才能复活。到今年恰恰五百年,石牛醒转来,每隔三夜要来吃一回稻子,一回吃一个田。这样三三得九十天,就要吃完三十个月亮田的稻子。到那时,他膘肥体壮,浑身毛光水滑,一旦现出原形,灾难就要临头了……”。
    人们绝望地叹息着:“那怎么办呢?”
    白胡子老爷爷想了想,说:“可怜的人们,办法是有的。对付它,需要的是机智和胆量。这畜牲在没有长毛之前,最怕稀泥巴打在身上,最好挑选一个放牛娃,在今天晚上躲在稻田里蹲着,候到四更天,石牛会跑进稻田,等它吃完三蔸稻子时,马上在田里抓起稀泥巴往石牛身上摔去,一连摔上三次,要稳要狠,它就会丧命,不过,千万不要放空,不然会事败人亡啊!”说毕,起身告辞,急急忙忙地走了。
    天,渐渐地黑下来,人们的心里格外着急,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人。谁心里都明白,这一去一定是凶多吉少。
    “父老们,让我去吧!”
    随着喊声,一个小名叫狗娃的放牛娃从人群中站了出来,人们望着这十四岁的少年,虽说他机灵、胆大,但毕竟是细娃娃,谁能忍心让他去送命呢?
    狗娃看人们不作声,再次要求着:“我一定要去除掉这祸害!”
    狗娃爹虽说舍不得自己亲骨肉去冒险,但为了免除后患,强忍住泪,鼓励狗娃:“孩子,你去吧,父老的希望都放在你的身上啊!”
    月亮爬上了山,白朦朦的一片。狗娃蹲在稻田里,心里老是咚咚地跳。他把手掌伸进泥巴田里,抓了又抓,捏了又捏,不晓得有多少回数了。狗娃知道,父老们为防万一,早已选了十几个精壮壮的小伙子,埋伏在田后边的山脚下警戒着。他并不害怕,两眼一直等到四更初,稀泥巴也一直抓到四更初。这时候,石牛果然来了。这怪物,样子象牛,可是身上没有毛,光溜溜的,一身的嫩皮。两只尖尖的角,有两尺来长,象两把尖刀斜插在头的两边。狗娃尽量沉住气,死死的盯着。石牛刚吃完第三蔸稻子时,狗娃抓起田里泥巴,猛地朝石牛身上摔去,正好打在它的背上。它狂叫一声,朝狗娃猛扑过来。狗娃朝旁边一闪,石牛扑了个空。狗娃迅疾转身,绕到石牛的屁股的后面,连摔三次稀泥巴,摔得又重又狠。石牛挨了刀似的,“哞——哞——”有气无力地哀叫着,接着发了疯似地向高山老林的方向逃去了。
    第二天清早,全村的男女老少,一齐奔向对门的高山老林,找寻石牛。在一个石洞里,人们发现石牛瘫痪在那儿,一身稀泥还牢牢地沾在身上。这头还想复活作恶的牛,已成为永远没有生命的石头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把无名川改成了牛石川,一直叫到现在。
    (郭启文 搜集整理)
    燕子洞的传说
    猎户张大家里穷得叮当响,马上又要娶媳妇,连招待客人吃饭的碗筷盘子都凑不够一席。怎么办呢?他常听人传说附近燕子洞里有个燕子仙姑,常常帮济穷人。于是就到燕子洞来求仙姑帮忙。
    燕子仙姑住在洞的深处,一般人是见不到的。张大是打猎的人,胆子大,一个人打着火把进了洞,不知走了多少时辰,再也寻不到进路,便高声喊道:“燕子仙姑,穷人来求你,借两席盘子碗好接媳妇。”忽然,一只燕子在他眼前一扑闪,叫了一阵飞走了。张大看那燕子向一个石缝飞去,就跟着赶去。原来这里有个只容一个人贴身钻过去的小洞,张大钻过石洞,眼前一亮,好一个地下水晶宫!石狮子一边一个,头顶上又高又大的万民伞,明晃晃的;石桌石凳金闪闪的。张大又向前去,拐过几个弯,眼前是一个黑沉沉的大潭,潭上一根独木桥通向对岸。张大走过独木桥,不多久,便见石壁上一个石台,台上放着两摞小金碗,两摞银汤盆,十六只玉盘,两把象牙筷,酒壶、酒盅、勺一应俱全。张大好不喜欢,磕了个头,把东西都带回去了。
    张大娶媳妇时,盘子里的菜总是吃不完,壶里装的酒怎么也斟不尽。客人都很吃惊。事情传到一个有钱的刘胖子耳里,便硬要用钱把这两席盘碗买去。张大说是借的,刘胖子不信,张大只好从头尾讲了借碗的经过。
    后来,张大如数把东西送还到燕子洞去了。刘胖子心想,你能借,我也能借。于是他这天也咬紧牙关,高一脚,低一脚,打着火把到燕子洞里借碗。好不容易也把碗和盘子借了来。过了些时候,刘胖子用自己家里的旧碗、旧盘子,照数归还。金银盘、碗、象牙筷统统窃为自己所有。
    还东西这天,刘胖子把东西往石台上一放,便往回走,走到那独木桥上,不知怎么搞的,脚下一滑,竟滚下深潭去了。刘胖子家换下来的金、银器皿,一夜间统统变成旧的、破的、土碗、土盘子了。
    从此,石台上的碗和盘子再也不见了。燕子洞里黑水潭上的独木桥长满了青苔,不老实、心地狠毒的人过桥就要滑下深潭;穷人、诚实的人过独木桥,青苔就象桥上铺的干草,稳稳当当的。从那以后求燕子仙姑帮忙再也不灵验了。
    (吕农 搜集整理)
    (二)民间歌谣
    摘花椒
    姐望门前一树椒,
    手搓辫儿脸发烧,
    要去摘花椒。
    人又矮,
    树又高,
    摘又摘不到。
    花椒刺锥了姐的手,
    忙拿花针请郎挑。
    小郎接过绣花针,
    望着姐儿微微笑,
    赶忙把刺挑。
    轻轻拨,
    慢慢挑,
    问姐痛不痛?
    姐儿抿嘴眯眯笑:
    “哥哥挑刺为我好。”
    (县文化馆 搜集整理)
    十把扇子
    一把扇子镶金边,
    小郎送扇意绵绵;
    干哥有情我有意,
    做双鞋子小郎穿。
    二把扇子二面花,
    干哥爱我我爱他;
    我爱干哥真男子,
    干哥爱我十七八。
    三把扇子三月三,
    手拿扇子踩青玩;
    花花草草无心看,
    小郎影子在眼前。
    四把扇子四四方,
    一对蝴蝶占中央;
    左边画匹红鬃马,
    右边又画我小郎。
    五把扇子五端阳,
    扇子掉在大路旁;
    旁人捡到拿钱取,
    小郎捡到配鸳鸯。
    六把扇子三伏天,
    二人玩耍汗不干:
    郎拿手巾来抹汗,
    姐拿扇子扇汗干。
    七把扇子七月七,
    牛郎织女配夫妻;
    可恨王母心太毒,
    恩爱夫妻两隔离。
    八把扇子是中秋,
    扇子遮脸满面羞;
    别人赏月在庭院,
    我等小郎到村头。
    九把扇子是重阳,
    菊花开得遍地黄;
    别人造酒迎宾客,
    奴家造酒等小郎。
    十把扇子握在手,
    紧紧贴在奴心口;
    不嫁小郎扇不丢,
    除非阎王把命勾。
    (姚敬民 搜集整理)
    喜鹊恋梅
    姐儿好比一树梅,
    郎是喜鹊空中飞,
    喜鹊落到梅树上,
    脚踩梅丫颤微微。 微微颤,
    颤微微,
    石头再打也不飞。
    (县文化馆 搜集整理)
    放羊歌
    正月放羊正月正,
    堂前辞别二双亲。
    有钱之人把年过,
    无钱之人去帮人。
    二月放羊是春分,
    山上草儿一片青。
    羊儿不吃平地草,
    要吃岩上朵朵青。
    三月放羊是清明,
    家家户户挂祖坟。
    有钱之人把坟挂,
    奴家放羊一个人。
    四月放羊四月八,
    白天放羊夜绩麻。
    掌柜娘子心太狠,
    瞌睡来了秤砣砸。
    五月放羊是端阳,
    龙船花鼓闹汉江。
    人家妹妹看龙船,
    奴家上山去放羊。
    六月放羊六月六,
    太阳当顶火烧头。
    羊儿晒得大张口,
    奴家晒得汗长流。
    七月放羊七月七,
    牛郎织女会佳期。
    白天放羊三百三,
    晚上以米七斗七。
    八月放羊是中秋,
    赶着羊儿进山沟。
    人家稻谷进了仓,
    奴家哪来稻谷收。
    九月放羊菊花黄,
    菊花造酒喷喷香。
    人家妹妹喝美酒,
    奴家喝的菜汤汤。
    十月放羊小阳春,
    羊儿不愿进山林。
    山上干草羊不吃,
    要吃河边四季青。
    冬月放羊大雪飘,
    赶着羊儿上山腰。
    羊儿冻得咩咩叫,
    奴家浑身长冻包。
    腊月放羊三十天,
    家家户户迎新年,
    主家在吃团年饭,
    奴家才得把家还。
    (姚敬民 搜集整理)
    五更响
    一更里呀有声响,
    情哥来到奴门上。
    爹娘问奴啥子响,
    “好糊涂的爹呀,
    好糊涂的娘,
    风吹门吊儿响叮当。”
    二更里呀有声响,
    情哥进了奴绣房。
    爹娘问奴啥子响,
    “好糊涂的爹呀,
    好糊涂的娘,
    狗儿翻倒哇案板响。”
    三更里呀有声响,
    情哥坐在竹椅上。
    爹娘问奴啥子响,
    “好糊涂的爹呀,
    好糊涂的娘,
    猫儿捉鼠跳上了墙。”
    四更里呀有声响,
    情哥和奴拉家常。
    爹娘问奴啥子响,
    “好糊涂的爹呀,
    好糊涂的娘,
    奴家口渴吃冰糖。”
    五更里呀有声响,
    情哥走出奴绣房。
    爹娘问奴啥子响,
    “好糊涂的爹呀,
    好糊涂的娘,
    隔壁王婆烧早香。”
    (姚敬民 搜集整理)
    长工调
    正月里来正月正,
    背起包袱扛长工。
    人人都说主家好,
    怎知长工受苦情。
    二月里来二月中,
    背起犁头把田种。
    这边犁了那边耙,
    哪天哪日才满工。
    三月里来是清明,
    扛起扁担进山中。
    白天砍柴三百斤,
    夜晚推磨到五更。
    四月里来四月中,
    犁田打耙忙不停。
    一气插秧八九亩,
    头昏眼花腰成弓。
    五月里来五月中,
    割麦忙坏我长工。
    掌柜家中吃白面,
    黑面拿来待长工。
    六月里来六月中,
    天上太阳火样红。
    掌柜打的青洋伞,
    长工汗水湿前胸。
    七月里来七月中,
    田里活路刚消停。
    白天放牛又割草,
    夜晚难熬蚊虫叮。
    八月里来八月中,
    掌柜赏月在院庭。
    别人十五望团圆,
    长工他乡孤伶伶。
    九月里来九月中,
    满坡黄豆黄蓬蓬。
    磨下豆腐掌柜吃,
    豆楂做饼待长工。
    十月里来十月中,
    长工烤酒到五更。
    一杯香酒不敢尝,
    掌柜狠心把缸封。
    冬月里来冬月中,
    天降大雪刮北风。
    掌柜烤的红炭火,
    长工衣单身受冻。
    腊月里来腊月中,
    腊月廿四满了工。
    收拾包袱回家转,
    辛辛苦苦一场空。
    (姚敬民 搜集整理)
    红旗哗哗随风飘
    红旗哗哗随风飘,
    红军到哪哪儿好。
    哪里踏上红军脚,
    豺狼虎豹都逃跑。
    红军路过两河口,
    地主恶霸早溜走。
    穷人不走也不怕,
    红军来了是一家。
    深夜灯下做鞋忙,
    送给亲人穿脚上。
    红军北上去抗日,
    救国救民保家乡。
    愁在眉头喜在心。
    妹送哥哥当红军。
    为的翻身闹革命,
    革命成功当主人。
    哥哥参军把国保,
    背上背起红缨矛。
    别看矛子不如炮,
    能戳黑暗各种妖。
    送哥送到梨树河,
    有句话儿向你说:
    到了前线打胜仗,
    不要把我忘记啊。
    扁豆开花朵对朵,
    郎当红军妹心乐。
    妹绣手帕送与哥,
    两人情深刀难割。
    听说红军要北上,
    穷人个个泪汪汪。
    送你百里不算远,
    千言万语诉衷肠!
    (吴龙晏 搜集整理)
    三、文学创作
    新中国成立前,报刊上散见的石泉籍的文人学士所著的散文、诗词之类的文字,寥若晨星。作品很难收集。1958年,石泉兴起了人人作诗文,家家出诗人的创作热。可惜的是这些诗作,大都是“革命加拼命”,“粮棉放卫星”之类的标语口号式的文字。
    1958年,文学爱好者、原部队战士刘代玉在《青海湖》六月号上发表诗作《对着河水梳妆》;1958年8月,在《连队文艺》第四辑上发表小说《归队途中》。
    1966年前,石泉业余创作队伍中,有刘世贵、姚敬民、代腾亮、郭启文等人。姚敬民,1963年由陕西师大中文系毕业,到石泉中学任教,从未中断写作。发表在《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延河》、《群众艺术》、《北京文艺》、《安康日报》、《汉江文艺》等省内外报刊上的各类体裁的文艺作品300余篇(首)。部分作品曾在省、地获奖。198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
    先后到石泉作学术报告的有作家周竞、张虹,地区的文学辅导干部杨春清、李发令、丁为,安康师专教师李钦业等。省作协副主席王丕祥,《延河》小说编辑王瑞华,《陕西工人报》副刊编辑叶广芩、《唐都故事报》编辑柏成武等,也曾先后到石泉介绍创作经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业余作者解放了思想,创作激情空前高涨,比较突出的有李佩今、胡昌锐等人。李佩今,“文化大革命”前,曾写过一些小戏、演唱之类的作品。1980年6月2日,在《西安日报》发表了处女作小说《花红还要绿叶配》和散文《熹微的晨光》等后,先后在《北京文学》发表小说《苦涩的蜜月》、《陕西日报》上发表小说《何家三姑娘》、《汉江文艺》发表小说《高家客栈》等。这些作品以清新的笔调、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陕南地方特色,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地区文艺界的关注。《高家客栈》获地区1982年创作一等奖。
    这一时期发表在省地报刊上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胡昌锐的小说《山神》(《汉江文艺》1983年第3期)、《小霞》(《汉江文艺》1985年第2期),代其青的散文《慈母手中线》(《山野文学》1985年第2期),《黄桷树下》(《鸭绿江》1982年第2期),姚敬民的小说《撞车》(《农民文学》)。
建国后石泉县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的小说、散文作品统计表

	

┏━━━━━━━━━┳━━━━━━━━━━━┳━━━━━━━┳━━━━━━┳━━━━━━━┓ ┃ 作品 ┃ 发表报刊 ┃ 发表时间 ┃ 作者姓名 ┃ 工作单位 ┃ ┣━━━━━━━━━╋━━━━━━━━━━━╋━━━━━━━╋━━━━━━╋━━━━━━━┫ ┃ 归队途中 ┃ 兰州军区《连队文艺》 ┃ 1957年4月 ┃ 刘代玉 ┃ 前池中学 ┃ ┣━━━━━━━━━╋━━━━━━━━━━━╋━━━━━━━╋━━━━━━╋━━━━━━━┫ ┃ 老来红 ┃ 《西安日报》 ┃ 1960年5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田大伯和铁匠老李 ┃ 《西安晚报》 ┃ 1961年8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三换小黑板 ┃ 《陕西文艺》 ┃ 1976年1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花红还要绿叶配 ┃ 《西安晚报》 ┃ 1980年6月 ┃ 李佩今 ┃ 县人民政府 ┃ ┣━━━━━━━━━╋━━━━━━━━━━━╋━━━━━━━╋━━━━━━╋━━━━━━━┫ ┃ 熹微的晨光 ┃ 《西安日报》 ┃ 1980年10月 ┃ 李佩今 ┃ 县人民政府 ┃ ┗━━━━━━━━━┻━━━━━━━━━━━┻━━━━━━━┻━━━━━━┻━━━━━━━┛

    续表
	

┏━━━━━━┳━━━━━━━━━━┳━━━━━━━┳━━━━━━┳━━━━━━━┓ ┃ 作品 ┃ 发表报刊 ┃ 发表时间 ┃ 作者姓名 ┃ 工作单位 ┃ ┣━━━━━━╋━━━━━━━━━━╋━━━━━━━╋━━━━━━╋━━━━━━━┫ ┃ 何家三姑娘 ┃ 《陕西日报》 ┃ 1980年3月 ┃ 李佩今 ┃ 县人民政府 ┃ ┣━━━━━━╋━━━━━━━━━━╋━━━━━━━╋━━━━━━╋━━━━━━━┫ ┃ 苦涩的蜜月 ┃ 《北京文学》 ┃ 1981年2月 ┃ 李佩今 ┃ 县人民政府 ┃ ┣━━━━━━╋━━━━━━━━━━╋━━━━━━━╋━━━━━━╋━━━━━━━┫ ┃ 高家客栈 ┃ 安康地区小说一等奖 ┃ 1981年1月 ┃ 李佩今 ┃ 县人民政府 ┃ ┣━━━━━━╋━━━━━━━━━━╋━━━━━━━╋━━━━━━╋━━━━━━━┫ ┃ 打蓬鸡 ┃ 《西安晚报》 ┃ 1983年7月 ┃ 李佩今 ┃ 县人民政府 ┃ ┣━━━━━━╋━━━━━━━━━━╋━━━━━━━╋━━━━━━╋━━━━━━━┫ ┃ 撞车 ┃ 《农民文学》 ┃ 1984年10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妙药 ┃ 吉林《新村》 ┃ 1984年2月 ┃ 李佩今 ┃ 县人民政府 ┃ ┣━━━━━━╋━━━━━━━━━━╋━━━━━━━╋━━━━━━╋━━━━━━━┫ ┃ 无花果 ┃ 《陕西人口报》 ┃ 1988年12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书记的手表 ┃ 《陕西工人报》 ┃ 1986年4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女人 ┃ 《陕西日报》 ┃ 1986年5月 ┃ 李佩今 ┃ 县人民政府 ┃ ┣━━━━━━╋━━━━━━━━━━╋━━━━━━━╋━━━━━━╋━━━━━━━┫ ┃ 废品 ┃ 《陕西人口报》 ┃ 1988年8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建国后石泉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的诗歌作品统计表
	

┏━━━━━━━━━━━┳━━━━━━━━━━┳━━━━━━┳━━━━━━┳━━━━━━━┓ ┃ 作 品 ┃ 发表报刊 ┃ 发表时间 ┃ 作者姓名 ┃ 工作单位 ┃ ┣━━━━━━━━━━━╋━━━━━━━━━━╋━━━━━━╋━━━━━━╋━━━━━━━┫ ┃ 赞老园丁 ┃ 长安诗院《青果集》 ┃ ┃ 陈绪刚 ┃ 石泉中学 ┃ ┣━━━━━━━━━━━╋━━━━━━━━━━╋━━━━━━╋━━━━━━╋━━━━━━━┫ ┃ 担土曲(两首) ┃ 《西安晚报》 ┃ 1958年4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春耕散曲(两首) ┃ 《西安日报》 ┃ 1960年3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工人赞歌(四首) ┃ 《陕西日报》 ┃ 1963年5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扶犁 ┃ 《北京文艺》 ┃ 1964年11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走进贫农家 ┃ 《北京文艺》 ┃ 1964年11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饲养员 ┃ 《北京文艺》 ┃ 1965年12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放心会计 ┃ 《北京文艺》 ┃ 1966年3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技术员 ┃ 《北京文艺》 ┃ 1966年3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火车司机 ┃ 《陕西工人报》 ┃ 1984年4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延安精神颂 ┃ 陕西《工农兵文艺》 ┃ 1972年5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下放干部住我家 ┃ 《西安晚报》 ┃ 1973年7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三访么妹 ┃ 《陕西日报》 ┃ 1979年5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槐阴下 ┃ 《延河》 ┃ 1979年9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办公谣(讽刺诗) ┃ 《兰州青年报》 ┃ 1982年8月 ┃ 王开方 ┃ 县人民政府 ┃ ┣━━━━━━━━━━━╋━━━━━━━━━━╋━━━━━━╋━━━━━━╋━━━━━━━┫ ┃ 党创造了绚丽的春天 ┃ 《西安晚报》 ┃ 1982年9月 ┃ 王开方 ┃ 县人民政府 ┃ ┣━━━━━━━━━━━╋━━━━━━━━━━╋━━━━━━╋━━━━━━╋━━━━━━━┫ ┃ 清扫 ┃ 《陕西日报》 ┃ 1983年3月 ┃ 王开方 ┃ 县人民政府 ┃ ┣━━━━━━━━━━━╋━━━━━━━━━━╋━━━━━━╋━━━━━━╋━━━━━━━┫ ┃ 寄语胜利者 ┃ 重庆《速记之声》 ┃ 1983年6月 ┃ 吴龙晏 ┃ 县人民政府 ┃ ┣━━━━━━━━━━━╋━━━━━━━━━━╋━━━━━━╋━━━━━━╋━━━━━━━┫ ┃ 搬运工 ┃ 《陕西工人报》 ┃ 1984年4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溺爱娇惯害儿身 ┃ 《陕西农民报》 ┃ 1984年9月 ┃ 贾世珍 ┃ 县人民政府 ┃ ┣━━━━━━━━━━━╋━━━━━━━━━━╋━━━━━━╋━━━━━━╋━━━━━━━┫ ┃ 含羞草 ┃ 重庆《速记之声》 ┃ 1984年12月 ┃ 吴照云 ┃ 长阳小学 ┃ ┣━━━━━━━━━━━╋━━━━━━━━━━╋━━━━━━╋━━━━━━╋━━━━━━━┫ ┃ 献给母亲的歌 ┃ 《陕西人口报》 ┃ 1988年10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 全国屈原杯作品 ┃ ┃ ┃ ┃ ┃ 爸爸您爱凝视那张照片 ┃ ┃ 1988年9月 ┃ 徐邦岚 ┃ 县文化馆 ┃ ┃ ┃ 竞赛佳作奖 ┃ ┃ ┃ ┃ ┗━━━━━━━━━━━┻━━━━━━━━━━┻━━━━━━┻━━━━━━┻━━━━━━━┛


建国后石泉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故事作品统计表
	

┏━━━━━━━━━┳━━━━━━━━━━━━━━━┳━━━━━━┳━━━━━━┳━━━━━━┓ ┃ 作 品 ┃ 发表报刊 ┃ 发表时间 ┃ 作者姓名 ┃ 工作单位 ┃ ┣━━━━━━━━━╋━━━━━━━━━━━━━━━╋━━━━━━╋━━━━━━╋━━━━━━┫ ┃ 金凤降青龙 ┃ 陕西《群众艺术》 ┃ 1975年4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锦上添花 ┃ 《陕西文艺》 ┃ 1975年12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瓜瓜卖瓜 ┃ 省市四届故事调讲获优秀作品奖 ┃ 1976年10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兑现 ┃ 获省市五届故事调讲优秀故事奖 ┃ 1980年1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家务事 ┃ 省电台播出 ┃ 1980年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一桩悬案 ┃ 陕西《群众艺术》 ┃ 1981年12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奇巧姻缘 ┃ 杭州《故事报》 ┃ 1984年11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鬼遇 ┃ 上海《故事会》 ┃ 1985年8月 ┃ 李佩今 ┃ 县人民政府 ┃ ┣━━━━━━━━━╋━━━━━━━━━━━━━━━╋━━━━━━╋━━━━━━╋━━━━━━┫ ┃ 征婚启事登报以后 ┃ 合肥《通俗文学》 ┃ 1985年2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奇怪的女朋友 ┃ 《唐都故事报》 ┃ 1985年2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白鸟鸡和海魂衫 ┃ 编入《让生活充满阳光》 ┃ 1985年1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鬼魂”复仇记” ┃ 南京《金陵雨花》 ┃ 1985年11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一封血染的信 ┃ 《唐都故事报》 ┃ 1986年10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闺阁烈女(中篇) ┃ 《唐都故事报》 ┃ 1986年 ┃ 李佩今 ┃ 县人民政府 ┃ ┣━━━━━━━━━╋━━━━━━━━━━━━━━━╋━━━━━━╋━━━━━━╋━━━━━━┫ ┃ 巧勘枯井案 ┃ 吉林《新村》 ┃ 1987年3月 ┃ 李佩今 ┃ 县人民政府 ┃ ┣━━━━━━━━━╋━━━━━━━━━━━━━━━╋━━━━━━╋━━━━━━╋━━━━━━┫ ┃ 因祸得福 ┃ 《唐都故事报》 ┃ 1987年3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古墓夺宝 ┃ 少年月刊 ┃ 1987年4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 ┃ 家庭悲剧 ┃ 陕西人口报 ┃ 1988年8月 ┃ 姚敬民 ┃ 县文化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