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县情> 石泉概况> 石泉史志>正文详情

石泉旧时礼仪

时间:2023-12-04 09:01作者:佚名源自:石泉县志

一、婚姻礼仪

旧时,石泉男女青年婚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送八字”,请“八字先生”“算八字”。如有相克则合不上“八字”,虽青梅竹马,自幼相爱,也不能成婚。穷民小户,请不起先生,就“合神婚”,将“八字”放在神龛上,3天不出事,就算“八字”合成。然后“喝准盅”(订婚酒)。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亲友来送礼,称“填箱”。招待酒席,称“花园酒”。第二天出嫁,姑娘要“哭嫁”,表示舍不得离开父母及姊妹。母女哭成一团,姑娘不肯上轿,由其兄背上轿。新娘头上搭“盖头帕子”。娘家送若干台“陪嫁”(家具及生活用品),并有娘家亲属“送亲”。婆家称其为“上亲”。

男方3天酒席。婚前一日亲友送礼,招待的酒席称“支客席”。婚礼当日的宴会称“正席”,大门及新房贴对联,敲锣打鼓吹唢呐,铳炮喧天。花轿进门后,由“牵亲娘子”将新娘搀至堂屋拜堂。司仪高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新郎新娘双双坐在床沿,新郎揭下新娘盖头,喝“交杯茶”。宴席间,新人到各席间敬酒。新婚之夜兴“闹房”,3天内不论大小(辈分)都可参加。青年们花样百出,逗乐新人。闹毕就寝,窗外还兴“听房”。婚后次日谢客称“圆饭席”。第三天“回门”,新郎、新娘同至女家,拜见父母。当日返回不过夜。

旧时,婚姻形式多样,有指腹为婚的,有带童养媳的,有近亲通婚的,有“招上门汉”(男至女家)的,有“转房”(夫死,转给丈夫的弟兄为妻)的,有“填房”(姐亡,将其妹嫁给姐夫为妻)的,有“调换亲”(相互嫁女)的,富者可娶三妻四妾(原配称“大婆子”,其余称“小婆子”或“姨太太”),妻死可以再娶,称“接二房”。妇女只能“从一而终”,夫死就“守寡”,夫可“休妻”,男女极不平等。小老婆地位低贱,子女也低人一等,称为“小婆子养的”。旧时多早婚,男不满20岁,女16岁即结婚,甚至14岁就出嫁。

解放后,废除包办婚姻制度,破除“八字”迷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1952年,国家颁布《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早婚及童养媳;近亲血缘不能联姻,并提倡晚婚。符合条件领取《结婚证》,有法律保障。婚后意见不合,调解无效者,发给《离婚证》。解放后,花轿已淘汰,也不兴“哭嫁”,新娘不搭盖头。婚礼用新的仪式。送礼、宴席、陪嫁、闹房等仍盛行。现有旅游结婚者,也有女方索要财礼者,还有由组织上为多对新人举行集体结婚,不动宴席。近几年来,有的乡镇,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节俭办婚事。

二、丧葬礼仪

旧时,老人年迈,先制棺材,漆成外黑内红,并制有“老衣”。老人死后,孝子报丧,告知亲友,大门及灵堂贴白纸挽联。晚辈戴孝(白布孝帕,有长、短孝布之分)。死者咽气后,梳洗更衣。老衣为棉或丝织品(不用皮货),穿单不穿双。腰带用棉纱合成,按年岁若干,即用纱若干股。将死者摊放于矮床板上,称“下榻”。榻下点盏“脚灯”。棺内铺垫被、兜单,然后“入棺”仰卧,盖被,周围塞以灰包。棺材敞口。次日,举行丧礼,在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后才“闭殓”。棺前设灵桌,上置“灵屋子”,内设“灵牌子”,上书“故显考(妣)×××之灵位”字样。前面摆有供品,点有香蜡。棺材下点脚灯。亲友来吊丧,孝子见人即叩头(不作揖)。全家号哭,妇女边哭边诉,男子只哭不诉。富户请和尚或道士“做道场”、念经,超度亡魂。一般人家,只唱孝歌1夜,以锣鼓为前导,孝子捧香随行,守灵人鱼贯其后,绕灵柩敲打转唱,称“转香”。出殡前,亲友向亡人告别,称为“辞灵”,然后“发丧”。孝子捧灵牌,持“哭丧杖”和“引路幡”,走在灵柩前。沿途放炮,进入墓地。“打井”(墓穴),先请“地仙”看风水。给打井人送吃喝,饭有剩余,泼入坑内,说是后人才能吃喝不尽。灵柩落井后,掩埋,不能夯筑。第三天才以砖石砌坟头,再覆土,称“覆山”。坟山呈鼻形,前大后小。第七天烧烟包。

新中国成立后,丧事从简,不兴做道场和看风水。民间只唱孝歌1夜。兴送花圈和祭幛。灵前供死者画像或放大半身照片。干部职工死亡,都由本单位开追悼会。戴黑纱和白花。石泉自古土葬,今尚无火葬场。

三、生日礼仪

旧时,妇女分娩,夫婿去女方家报喜。生男送公鸡,生女送母鸡。外婆回送小儿衣物、食品和一对公、母鸡。亲友也来送礼称为“送汤”。第三天给婴儿洗澡,称“洗三朝”,以后又“打十朝”,“做满月”。周岁时又“做岁岁子”。摆些书籍、纸笔和钱等,让孩子去抓,称“抓周”,看孩子将来是个抓钱手呢?还是喜欢文墨。最先闯入婴儿室内的,拜为“干大”(干爸)。旧时孩子多早夭,再生孩子时,兴拜“露水干大”。清晨于路口设酒菜,第一个路遇者,即拜为“露水干大”。

儿童及青年,每逢生日,父母总要给他煮鸡蛋,做好吃的饭菜。成年人重视36岁生日,称为“铁门坎”。50岁以上的生日,叫“寿诞”。一般人60岁生日,称为六十大寿,拜寿的人很多,设宴招待。贫寒人家,只吃1碗寿面,就算过生日。

解放后,“干大”“露水干大”,多不时兴,做生庆寿仍很盛行。老年人过生日仍有沿用旧习“打围子”的。大家围在一张桌子旁,吹拉弹唱。一些青年朋友爱热闹,常常相互做生。寿糕插小烛,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