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县情> 石泉概况> 石泉史志>正文详情

石泉交通历史概述

时间:2023-11-03 16:38作者:佚名源自:石泉县志

一、古道及乡间小道

(一)子午道

子午道有新旧两条。旧道为东汉王莽所修。北由长安入子午谷,过子午关(石羊关)。自江口以南走姜子关(孤山墩)、腰岭关、铁炉坝,入今石泉界,经迎丰街,沿直谷(古直水,今名池河),至池河镇。因子午道去汉中,又折西过马岭关,经石泉,过饶峰关,经子午镇,沿黄金峡汉江北岸,经城固至汉中;新子午道为南朝梁将军王神念改道。北段沿旧道,自江口以南,斜向西南行,经旬阳坝、火地塘、关口、狮子坝,越火地岭,下菩提河,过饶峰关,以西沿旧道。或由关口、汤坪、青草关、斩龙垭、两河至子午镇。从前,池河人去长安,均沿旧子午道。县城人去长安,则走铜钱峡、银杏坝,过关口,沿新子午道。

(二)兴汉道

古代,兴(即清兴安府,今安康)汉(汉中)往来道路,石泉县城以东与今汉白公路路线基本一致。县城以西,沿饶峰河谷西北行,过饶峰关,沿子午道经城固至汉中。自清道光十二年(1832),饶峰岭大水,饶峰岭桥(今桥几沟桥)被毁,改走茶溪镇(今茶镇),经西乡至汉中。

(三)县乡小道

民国前主要有:(1)石迎路。从县城向北走三十里岗、观音岩、半边街、桥板坡、弓箭沟,越钻天坡至迎丰街,约70华里。今有池云、石迎两公路通迎丰;(2)石后路,从县城向南,走水磨沟,翻明垭子,沿黑沟河至后柳街,约60华里。再向南经梅湖镇(今喜河街)至熨斗街,约70华里。今有石熨公路;(3)梅汉路,从梅湖向东,翻挡山至石泉咀,跨藕溪沟可至汉阳坪街(今属汉阴),约40华里。现有喜藕公路;(4)后合路,后柳向西,经中坝至合溪,约70华里。今有后合公路;(5)后凤路,后柳向东渡汉江,经长阳至凤阳台,约40华里。今有后凤公路;(6)石两路,县城向西北,经古堰、丝银坝、饶峰街,越土门垭至两河街,约100华里。再向北可至斩龙垭。今有西万公路经此;(7)石曾路,县城向西南,经干塘湾至曾溪,约40华里。今有汉白公路经此。由曾溪渡汉江可至左溪。

二、公路

(一)汉白公路

公路起自汉中,途经石泉,止于白河,全长533公里。境内经西乡县与石泉县交界处的柳树垭入境,经曾溪乡,穿龙王岩隧道,沿汉江南岸行至县城南,过汉江大桥至石泉县城,再经石磨铺,越马岭,经池河镇,由前池乡界牌出境至汉阴县,境内长45.57公里。民国十九年(1930),陕西省将汉白公路列入公路七年筹建计划。二十三年(1934),蒋介石电令陕西省当局:“汉白公路急应加工赶修”。当年冬动工。全国经济委员会派张左周工程师勘察,交通部拨款50万元,委托陕西省测修。省建设厅派主任工程师锡彤组成工务所,下设5个工程段,先修汉(中)安(康)段,再修安(康)白(河)段。汉阴至石泉41公里为第二段,石泉至茶镇22公里为第三段。二十七年(1938)11月全部完工。总投资410万元,每公里造价7.69万元。路基宽4~9米不等,最大纵坡14%,最小曲线半径12米。泥结碎石或沙砾路面。当时县内设有车站。汉江无桥,设有趸船车渡。1949年冬,国民党军队撤退时,炸毁车渡和8座桥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多次改线。一是因修石泉水电站,形成汉江水库,原路被淹,石茶段改线,从曾溪乡出境走老渔坝,比原线路长13.82公里;二是汉江大桥建成,桥北头县城区两次改线;三是药树梁改线;四是马岭盘道改线。路基全部加宽,铺筑沥青路面。20座桥梁均建成永久式桥梁,达到三级公路标准,晴雨畅通。境内设有曾溪、干塘湾、石磨铺、马池4个道班,对公路进行养护。

(二)西万公路

西万公路起自西安,途经石泉,终于四川万源,全长495公里。1958年动工,1959年10月建成通车。公路走向原线自饶峰以北,沿杨家峡河谷而上,越西茅垭,至汤坪,后经改线自饶峰沿毛家河谷而上,翻土门垭,经两河街,沿堰坪河过斩龙垭在青草关出境,至汤坪。此线1961年建成通车。改线后较原线长18公路。西万路分为三段:自西安南行,经江口、关口入本县界,过青草关,两河、饶峰、古堰至石泉城三角地与汉白公路相接,为北段;自三角地向南,跨汉江大桥西南行,经曾溪,由柳树垭出境至西乡县古城子,长66公里,与汉白公路重合,为中段;自古城子南行,沿牧马河上行,经镇巴出省界,入四川24公里至万源,为南段。县境内长82.5公里。有永久性桥梁19座、涵洞328道、浆砌水沟12.5公里,沥青路面,为国家三级干线公里。此路为西安直通石泉县捷径。安康、汉阴、石泉、宁陕的班车,当天可到达西安。境内设有兴坪、栈房、两河、土门垭、饶峰、杨家院子、银龙7个道班进行养护。1972年观测,昼夜行车量为2400车次。

(三)两佛公路

公路起自石泉两河街,终至佛坪县城。全长53.4公里。境内长7.4公里。1961年,西万公路改线两河通车后,距佛坪较近。佛坪县原以人力背挑或驮运货物,在两河街中转。1965年7月21日,佛坪、石泉、宁陕3县、在两河街召开联席会议、协商修路、征地、拆迁等问题。会议确定:资金、劳力以佛坪为主,佛坪投工1200名,石泉、宁陕各投工400各,3县共修。1965年11月动工,1966年底建成通车。1974年10月5日,安康公路管理总段拨款3.7万元,对石泉—宁陕辖段进行改造,增修涵洞5座。设艾心道班进行养护。

(四)地方公路

50年代末,在“大跃进”中,石泉掀起“万人万里公路”、“全民大办交通”运动。提出要在全县山区“实现车子化、滑丝化、拖运化、土机械化”,因脱离实际,没有实现,也未修成一条地方公路。

60年代,地方公路建设处于停滞状态。70年代后建成的地方公路有:

池云路:南起前池乡接汉白公路,北至云川乡驻地三官庙。1970年阳安铁路动工,需到云雾山林场拉运木料,遂修此路。沿池河东岸北行,经大坝(今中池乡),在石佛寺过池河(过水路面),经青石、迎丰街,沿梧桐沟,经三官庙,沿大西沟至云雾山林区,全长53公里。前池至云川44公里,由工交局技术员范永新测设;前池至筷子铺16公里由安康民兵师承建;筷子铺至青石7公里由汉阴民兵师承建;其余由石泉民兵师承建。1970年10月15日动工,1971年2月初完工。民兵月工资34元,其中15元缴队记工分。每劳日给医药办公费0.10元。使用镐铲(取土)、钢钎(打眼)、炸药(爆破),斗车(运土)等工具。移动土石方585万立方米,投资113万元。修石台木面桥7座,路基宽4.5米,最大纵坡14%,最小弯道半径7米。1977年因修筷子铺电站,3年不能通车。1985~1986年对此路改道,投资174万元,路基加宽到6.5米~7.5米,泥结碎石路面,并修建大桥、中桥各1座,小桥8座,均为永久性桥梁。0~15公里达三级标准,15~45公里达四级标准。“三线建设”完工后,林场无采伐任务,今池云路仅通车至云川乡三官庙。大溪沟段则称为云雾山林场专用线。1971~1972年,主要是拉运木料。以后班车只至迎丰街,为供销社拉货,卡车至三官庙。

石熨路:起自石泉县城,终至熨斗街,由县工交局杨亿平、范永新测设,城关、池河、后柳、熨斗4区组织劳力修建。省地交通局给每公里补助炸药5吨,水泥2吨,钢钎0.5吨。县财政给每个民工每天补助0.2元。1975年冬动工,1977年1月建成通车。自县城过汉江大桥,经火车站、长安坝,从六号桥西头下穿,沿汉江西岸南行,经后柳镇、喜河街、佛坪岭、麦坪至熨斗,全长50公里。路基宽3.5~6米,最大纵坡11%,最小弯道半径15米。有永久式大中小桥12座,涵洞147处。1986年进行改建。拓宽路基,桥、涵、挡配套,改线2公里,增建小桥4座,泥结碎石路面,晴雨畅通,达四级公路标准。设长水、喜河、后柳,长安坝4个民工建勤代表工道班,进行养护。

喜藕路:起自喜河街,终至藕阳乡驻地石泉咀,全长15.5公里。1977年秋,由省公路勘测设计院第三测设队测设,熨斗区组织4个公社劳力修筑,每公里补助7000元,1978年建成通车,有中小桥5座。1984年,由县交通局进行测设改造,投资59.8万元,现已达四级公路标准,泥结碎石路面,晴雨畅通。有松树、藕阳两个义务建勤代表工道班养护。此路东与漩(涡)汉(阳坪)路相接,旅客较多。石泉运输公司发往藕阳的班车,每日对开两次。

石迎路:起自石泉县城,沿珍珠河西岸,经双河口、红卫乡至迎丰街,全长33.9公里。由省公路设计院三队测设。迎丰区组织4个公社劳力修建,国家给每公里补助7000元。1978年冬建成。原由县城到迎丰街,走池云公路,因筷子铺水电站工程施工中,毁坏了一段路基,迎丰街及云川乡物资不能进出,遂修建此路。但路况差,长期处于晴通雨阻状态。1986年进行改造,今已全部完工。设有古堰、红卫、迎丰3个义务建勤代表工道班进行养护。此路在池云公路不通时,是县城至迎丰的通道。池云路恢复后,此路则成为县城至迎丰的辅助公路。

后合路:起自后柳镇,途经中坝乡,终至合溪乡财神庙,全长16公里。1972年由县工交局测设,由后柳、中坝、合溪3公社组织义务工完成,建为简易公路。县交通局仅补助材料费32万元。1977年5月再建,每公里投资6400元1978年5月建成通车。1985年8月至1986年2月,对此线进行再改造,达四级标准。设中坝、合溪两个义务建勤代表工道班进行养护,此路沟通了两乡一镇的交通。中坝纸厂的火纸及合溪大理石矿,均由此路运出。

后凤路:起自后柳镇,由黑沟河口过汉江,越罐子垭,经长阳乡,终至凤阳乡驻地老学堂。全长27公里,等外级公路。后柳镇以东隔汉江,长期不能通车,1986年投资8万元,在安康红旗造船厂建造钢质轮渡1艘,直至1988年冬投入使用。

饶菩路:起自饶峰街,沿杨家峡及白火石沟,至菩窑乡旧址龙王庙,全长12公里,1975年建。1985年,菩窑乡人民政府迁至白庙子,又将公路从中途土地垭向东延长1.6公里至白庙子。

胜菩路,起自饶峰乡胜利村,由西万公路向北,沿菩提河到菩窑乡驻地白庙子,全长7.5公里。1987年建,四级公路。

古银路:起自古堰滩,经铜钱峡到银桥乡驻地银杏坝。全长20公里,1979年建。

曾溪路:起自曾溪乡油坊坎,终至联盟村写石崖。全长5公里。1987年建。

左溪路:起自左溪河口,向北至左溪乡驻地大坝子,延伸至立新村倒开门,全长10.5公里。1979年建。此路因汉江阻隔,不能与外界相通,仅有拖拉机在境内行驶。

康松路:起自池河镇明星村康家坝(接汉白公路),止于松柏乡驻地力建村余家坝,全长1.75公里。1987年建。

其他专用路有:池河火车站进站路、云雾山林场路、武家山磷矿路、茨沟矿山路、长水石炭场专用线、合溪大理石专用线、大堰沟路、兴坪路等。

三、铁路

通过石泉县境的阳安铁路,起自阳平关,与宝成铁路接轨,东行经勉县、汉中、城固、洋县、西乡、石泉、汉阴至安康,与襄渝铁路接轨。正线全长355.884公里。县境内长32.28公里,设有曾溪河、石泉县、池河3站。1958年后,曾进行数次勘测设计。1969年初,以第一铁路工程局7万路工为骨干,40万民工为主力的筑路大军,开始施工。路基使用机械及人工施工。站场均以机械化施工,隧道用风钻打眼,炸药爆破。石泉路段于1970年动工,1972年10月8日全线接轨通车。县境内路线,西自曾溪乡西北部新渔坝隧道中K254+172与西乡县交界,经曾溪河站及干塘湾称沟湾等隧道,至县城汉江南岸石泉县站;东行跨汉江6号大铁桥,穿马岭关隧道,经池河站,跨池河大桥,由前池乡良田村K286+450入汉阴县界。施工单位分别为第三、第一、第五工程处和五七工程处。石泉民兵师组织参加施工,各区为民兵团,公社为民兵营,大队为民兵连,共1万人。还有平利、汉阴、西乡等县民兵也来石泉参加施工。县境内有隧道19座,共长13232延长米,占境内正线长度的40.01%。境内桥梁34座,共长3692延长米,其中100米以上大桥15座,中桥17座。为修建铁路服务的汽车队,驻县城的有陕西省基建汽车团,辽宁省车队,铁五处车队,5752部队汽车团,以及水运队(铁道兵部队的任务是修襄渝铁路),驻池河镇的有五七工程处(兰州铁道学院)车队等。阳安铁路为国家Ⅰ级铁路干线,正线数目为单线,限制坡度,单机坡8‰,加力牵引坡12‰,最小曲线半径450米。阳安铁路为电气化铁路,由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设计,电气化工程局担任施工,1973年9月动工,1977年6月25日竣工,这是全国采用筑路与电气化同时建成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共建变电所6座,开闭所1个、分区亭1个(设在池河站)。全线接触网总长558线条公里。工程造价实际平均每公里228.6万元。电气化工程,实际平均每公里15.3万元。驻石泉县铁路机构较多。驻曾溪河站的有:曾溪养路工区(属茶镇养路领工区)、曾溪桥隧工区(属石泉桥隧领工区)。驻石泉县站的有:石泉养路领工区及其所辖石泉养路工区、李家坝养路工区、石泉路基领工区及其所辖石泉路基工区、石泉桥隧领工区及其所辖石泉桥隧工区,石泉通信工区、石泉信号工区、石泉电缆工区、石泉接触网工区、石泉给水所、石泉卫生所、石泉公安派出所。驻池河站的有:池河线路工区(属石泉养路领工区)、池河路基工区(属石泉路基领工区),池河桥隧工区(属石泉桥隧领工区),池河给水所。以上养路、路基、桥隧3领工区属西乡工务段,通信、信号、电缆3工区属勉西电务段,接触网工区属勉西供电段;给水所属安康给水段,卫生所属勉西医院,公安派出所属安康铁路公安分局所辖。

四、航道

汉江,古称汉水。自左溪乡铜磬沟口入石泉境,东流经左溪河口、曾溪河口、烟波洞、干塘湾、饶峰河口,经县城南侧、红花滩,堰滩子、石磨铺,沿马岭西麓,又南流经池河口、莲花石、圆潭子、油坊坎(后柳镇)、香柏崖、喜河街,再东流经长阳乡、杨子明沟口,向东南由石泉咀出境。县境内长58.5公里。江面宽300~550米不等,境内有左溪河、曾溪河、饶峰河、池河、黑沟河、中坝河、蔡家河、大沟河、长阳沟等20余条河流,直接汇入汉江。最大流量20400立方米/秒(1949年9月12日),最小流量77.3立方米/秒(1964年1月26日),平均流量359立方米/秒。境内航道自县城至喜河90公里,有紧三十,慢三十,不紧不慢又三十”之说,即自县城以东至池河口。滩多水急为“紧三十”;从莲花石至油坊坎,进入峡谷,河窄水深、流缓,称为“瓮子”,为慢三十;后柳至喜河,流速较缓为“不紧不慢又三十”。境内有大小滩险25处,新中国成立前从未治理,行船不便,很多滩往往需“提盘”、“吊滩”、“转滩”才能通过,稍一不慎,就会“打船”。石泉汉江航道,历来上通,中,下行汉口,木帆船去汉口,往返约需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航道得到治理。50~60年代,安康地区航道队曾多次来石泉疏浚航道。1972年成立航道队,有职工55人,配备工程船7艘,其中机船3艘,50马力钢质扒洪船1艘,木质扒洪船2只,对滩险进行炸礁、扒洪、疏导,并重点根治了长沙滩(长阳沟口)。修建水牮,将主航道泄洪之水,牮入南岸沙洪,排除了险情。境内沿岸共修筑纤道7段,总长9公里,使航道上下畅通。40吨以下船只能安全行驶。湖北丹江水电站建成后,下行船只能抵达丹江。70年代初,石泉水电站建成,无过坝设施,汉江上游航道被截断。坝下县城以东货船多沿途停泊,等候水电站开闸放水后始能航行。客船无法准时通航,遂停运。

五、桥梁、隧道

(一)桥梁

清代有:红河桥、池水桥、珍珠河桥、大坝桥、永昌桥、邓家桥、高桥、干滩桥、饶峰岭桥、永安桥等,均为木桥、石拱桥或石条平桥。

民国二十七年(1938),建成汉白公路。境内有8座公路桥,均为石拱或石台木面桥。解放前夕,多被国民党溃军炸毁。

解放后,随着公路和铁路的发展,钢筋混凝土永久性桥梁大量涌现。截至1987年底,全县共有公路桥80座,总长3862.8延米。铁路桥34座,共3697延米。其中主要桥梁有:

汉江公路大桥,位于县城西关尾,横跨汉江南北,全长534.8米,行车道宽7米,人行道宽0.75×2,高26米,10孔,最大孔跨径100.29米,孔背有46个腹孔,属特大型桥梁。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载重汽——13吨,拖——60吨。有效期60年。1970年6月20建成通车。省公路局桥工十二队承建。属汉白公路桥梁,西万公路亦经过此桥。

富水河桥;位于筒车坝,跨富水河,为石熨公路桥梁。1979年建。1孔,30米,总长56延米,总宽7米,载重汽——15吨,挂——80吨。此桥是安康地区第一座竹筋混凝土双曲拱桥。

筷子铺大桥:位于中池乡筷子铺。横跨池河。池云公路桥梁。1986年建。2孔,长108延米,行车道宽7米,护轮带2×0.50,载重汽——15吨,挂——80吨。桥腹有半圆形铁皮渡槽,将西水引渡至东干渠。为桥渠结合型,首创;亦为县内第二座钢筋混凝土钢架拱桥。

汉江6号铁桥:位于马岭西侧,为阳安铁路第六座跨越汉江的铁路大桥。6孔、全长302.4延米,中部3个主孔,每孔64米,下承钢桁梁,上部两侧有钢架。一、二、六3孔,各长31.7米,为预应力桥梁。1972年建。

其余各线路桥梁列表如下:

汉白公路K153+800处,有龙王崖隧道,1972年9月19日动工,1973年9月20日竣工。长163.8米,高6米,宽7.5米,省公路局第六工程队承建,挖土石方9280立方米,垒砌方2064立方米。

六、码头、渡口

(一)码头

汉江航道石泉段,古无人工码头,均利用天然崖岸设点停靠,有曾溪河口、左溪河口、县城西关及大南门、石磨铺、莲花石、油坊坎、梅湖镇(喜河街)、长阳沟口等处。

民国二十七年(1938),汉白公路通车,西关设有车渡,始建有浆砌块石中、低水位码头各1座。1973年,建有堰滩子码头。浆砌石结构,长40米,宽24~38米,高3.8米,使用面积1252平方米,并建有码头专用公路,长527米。其余停靠点,汉江水库区内,上自左溪河口,下至石泉水电站大坝以上、汉白公路旁;大坝以下有县城大南门外、堰滩子、后柳镇、喜河街、长阳沟口、杨子明沟口及石泉咀。

(二)渡口

石泉河流很多,设渡者仅有汉江、池河、汶水河及子午河4条。古渡,有汉江渡(县城)、左溪渡等处官渡。池河为义渡。民国时期,县城有西、中、东3个渡口,还有马岭、前池河、莲花石、圆潭、油坊坎(上、下)、黄滩、梅湖、蛤蟆、杨子明、龙湾、曾溪、两河、左溪共17处渡口。

汉江车渡,位于县城西南侧(今汉江大桥处)。民国二十七年(1938),汉白公路通车时,始建此渡。最先有工程渡船4只,各15吨。通车后,将两只并接为汔车渡船。每次渡1辆汽车,归石泉汽车站管理。有渡工22人,分为2组,一组在河滩用纤绳拉船,一组在船上撑篙,每渡一次需40分钟至1小时。三十年(1941),此渡划归石泉养路段管辖。1949年冬,国民党溃军炸毁车渡,解放军则用汽油桶搭浮桥西进。1950年,恢复车渡。设有趸船。以后,又多次改建趸船,可载2~3辆载重汽车或大轿车。渡运技术也有所改进,改人力拉纤撑篙为将船系于饶峰河口白虎石,使用船舵,利用水的冲力来回摆渡,只需数名渡工操纵,每次只需10分钟。1959年,第一次修建石泉水电站,将此渡改搭为浮桥,可通行汽车,使用达5年之久。1963年,水电工程下马,又恢复车渡。1970年6月20日,石泉汉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此渡遂废,1988年,在后柳——长阳的汉江上设汽车轮渡。其余均为人渡,列表如下:

石泉县人行渡口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