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石泉县饶峰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饶峰镇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 ||
索引号 | zzfsqxrfz/2022-0050 | 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 |
公开责任部门 | 石泉县饶峰镇人民政府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饶政发〔2022〕41号 | 成文日期: | 2022年04月28日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日期: | 2022-04-28 10:06 |
内容概述 | 为切实做好2022年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的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结合我镇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
各村(居)委员会、镇属站办所、驻镇各单位:
现将《饶峰镇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石泉县饶峰镇人民政府
2022年4月28日
饶峰镇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2022年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的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结合我镇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现状及上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概况
我镇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3种类型,其中滑坡类6处,崩塌类3处,泥石流类1处。主要分布在三岔河、蒲溪、饶峰、胜利、三合、新华6个村,纳入我镇群测群防监测点10处,共计威胁34户82人124间房,财产威胁524万元。上年度已对我镇幸福村安置点崩塌和饶峰村安置点崩塌进行工程治理。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受地质条件、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强度和方式等因素影响,其中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外界因素。结合我镇地质环境特点分析,主要注意防范人类工程活动和主汛期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
三、重点防范区段和防范期
根据我镇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点为三岔河、蒲溪、饶峰、胜利、三合、新华6个村。重点防范区域为窑湾滑坡、新房子滑坡、玉皇坡滑坡、窑子坪崩塌、邓家湾泥石流、塔岭子滑坡、饶峰村安置点后崩塌、十一组滑坡、瓦房湾滑坡、幸福村安置点崩塌10个隐患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水密切相关,我镇主汛期5月至10月,这段时间暴雨、持续降雨极易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我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5月1日至10月31日。
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一是完成全镇1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巡查工作,全面掌握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变化趋势,对每个隐患点编制预案和工作明白卡,划定危险区域,设立警示牌,发放避灾明白卡。
二是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立镇、村、点监测网络体系,明确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负责人、监测员。
三是督促饶峰村安置点崩塌、三岔河村委会及安置点后滑坡工程治理项目进度,确保按时按要求完工。
五、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关系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大事。为确保我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我镇成立镇长张军为组长,镇党委委员余佑刚为副组长,镇班子成员及相关站办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办公室,由谭淼兼任办公室主任。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相应的预案,落实专人专点监测。同时要树立有备无患的意识,服从统一指挥、统一调配,确保我镇地质灾害防灾抢险工作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抢险能力
各村(居)委会和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落实防灾责任制,根据本辖区内地质灾害的特点,全面掌握地质灾害易发区段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制定完善本区域内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抢险救援措施,充实应急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建立预警预报系统,提高临灾抢险能力。
(三)深入宣传,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
要认真落实地质灾害宣传工作,全面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杜绝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要通过微信群、宣传单等多形式,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地质灾害防治、临灾判断、避让方法等基本知识,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救灾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加强巡查排查核查制度
一是开展汛前排查,检查地质灾害点监测情况,看监测人员是否到位,“两卡”是否发放到位,监测措施是否落实,责任是否明确,应急预案是否制定落实,做到有备无患。二是开展汛期巡查,对重点监测点进行检查,对灾害点稳定性做出判断,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三是开展汛后核查,重点对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核查,对新增和核销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地调查,及时更新完善数据,确保所有信息一致。
(五)加强值班值守
各村(居)委会要按照镇政府的要求,认真履职,加强巡查,及时反馈各地质灾害点信息,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并建立险情巡视和值班速报制度(镇政府值班电话:0915—6711678) ,各村(居)委会保证讯息畅通,值班人员必须保证24小时值班,确保政府在第一时间内掌握雨情、水情、灾情,制订科学防治措施,降低灾害损失,最大限度保障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