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xzfgzbmsqxrmzfbgs-GK-2007-1888 发布日期: 2007-01-07 12:04
来源 县档案史志馆
内容概述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启首年。一年来,县人民政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县人民,突出加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石泉主题,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奋勇争先,在县乡领导班子换届之年,更加注重各项工作的衔接和延续,继续保持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基本完成。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县域经济快速增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0.3亿元,增长10%。农业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通过市场拉动、政策驱动、科技促动、示范带动,蚕桑产业建设掀起热潮,新建高标准密植桑园1.9万亩,简易蚕室、养蚕大棚、小蚕共育室、省力化蚕台、蚕种场改造和方格簇推广等一系列“东桑西移”、国家富民强县蚕桑科技产业化、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等实施项目成效显著。加大对良种繁育和正大模式推广力度,全年新发展养殖大户410户,新建正大模式圈舍示范点34个,全年生猪存栏、出栏同比预计分别增长10.2%、27.8%,畜牧产业走出市场低低谷,实现稳中有升。烤烟、蔬菜、茶叶及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全年粮食总产值7.8万吨,增长6.3%。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4.7亿元,增长8.5%。工业强县战略取得重要进展。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的茧丝加工、水电开发、建材化工等骨干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累计达到20户,新发展民营企业30户、个体工商户512户,新上投资10万元以上项目42个。预计县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1亿元,增长69.6%。预计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达6.1亿元,增长19%。第三产业蓬勃兴起。生态旅游、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行业和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亿元,增长12%。财税、金融、工商工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调节和服务能力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800万元,增长11.8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10万元,增长11.67%,完成财政支出1.66亿元,财政收支结构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差距缩小,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强。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列入全年计划实施的68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预计完成投资10.2亿元,增长19.3%,是历年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项目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一年。喜河水电站顺利下闸蓄水,三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全面完成并顺利通过阶段验收,万家堡、席家坝水电站如期竣工。西汉高速公路两河至大河坝连接线建设启动,池河至迎丰道路铺油工程,云雾山旅游公路建设竣工,熨斗、迎丰、红卫3个客运站和5个招呼站建成,古银路、池长路改造硬化和石左路新建工程顺利开工,完成通村水泥路硬化163公里,新建便民桥38座。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大,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红花大道片区开发项目详细规划通过评审,杨家坝城市田园规划正加紧进行,大北巷和杨柳路改造全面竣工,滨江大道一期示范道路铺设及绿化亮化工程即将完工,汉江大桥亮化工程、北辰公园三期扫尾工程、公园大门建设和广场路、迎宾路改造工程正加快实施,县城“东延西扩”工程全面启动。池河农贸市场综合开发项目开工,喜河新镇及其它集镇建设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9个示范村共完成投资2700万元,成为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新亮点。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综合开发、易地扶贫开发、生态移民、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全面完成,池河农田防护、中坝河农田防护、大坝河土地开发整理、喜河老集镇土地复垦、两河水毁农田恢复全面竣工,饶峰河农田防护工程启动,全年新建和改造基本农田7100亩,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实施促进了林业生态恢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企改革纵深推进,供销、粮食、乡企等系统的企业改制基本结束,全县国有集体企业整体“打包”解债收购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水泥厂、物资总公司、轮胎翻新厂等3户较大规模企业完成改制,汉宇公司、食品公司等企业的改革前期工作进展有序。特别是水泥厂的成功破产重组和栲胶厂改制后续工作的完善,标志着全县三年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目标已基本实现。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启动,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县乡财政管理系列制度得到较好落实,“乡财乡用县监管”体制启动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部门综合预算改革、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改革逐步到位,政府采购范围进一步扩大,财政行为进一步规范,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框架更加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对挖开放持续扩大,全年成功签约项目10个,引进资金2.21亿元,招商项目当年完成投资1.6亿元。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财政预算内事业投入达7500万元。科教兴石战略稳步推进。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科技特派员工作名列省市前列,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共建石泉蚕桑科研示范基地”和联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的有益探索,使科技更加向着务实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迈进。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继续保持全市高考第四、中考第二的位次,城关二小迁建、职教中心扩建、城关中学综合楼、喜河九年制学校教学楼和一批农村学校危改工程实施,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成效显著。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启动,参合率达90.8%,为4100多名参合农民报销住院费550多万元,县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开工建设,县医院住院大楼建设进展顺利,乡镇卫生院条件进一步改善,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爱国卫生等公共卫生工作和食品卫生监督进一步加强。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基层计划生育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稳定了低生育水平。全面开展旅游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新闻宣传质量提高,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宣传文化艺术中心建设进展顺利。精神文明创建和文明县城创建 工作深入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水平提高,以各类协会为载体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以及水文、气象、档案史志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电力、通信、石油、烟草、铁路等中省行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和谐石泉建设迈出新步伐。高度重视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切实发挥公共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认真落实各类支农扶助政策,实施了8个扶贫重点村建设,解决8000农民的饮水难问题,扶贫及生态移民1975人,15012低收入农民享受到农村低保,881名符合计划生育扶助条件对象和443名民政优抚对象全额领取了奖励扶助金。建设了46处五保户集中安置点,使443名农村五保户的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全部免除了全县24001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费和课本费,1915名农村困难学生享受到每学期180元的寄宿生活补助。开展城镇低保扩面提标,实现了动态管理和应保尽保。建立了城镇70岁以上无社保老人生活保健补贴制度。启动实施了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人员养老保险参保政府补贴工作,新增各类参保人员720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扶持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426人次,新增安置城镇劳动力就业126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健康运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想事业保险并轨任务全面完成。慈善协会、老促会、红十字会在扶弱帮困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由公共财政和社会救助所带来的实惠,促进了社会和谐。2006年全县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1820元,净增154元;预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7070元,增长6.1%,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收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73件,政协委员提案93件。认真贯彻落实实施《监督法》《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和《政府工作细则》,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公共突发事件防范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行政行为不断规范,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和商业贿赂专项治理,组织开展群众反映强烈的专项审计和联合调查,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平安石泉”创建活动,全面启动“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加强社会治理综合治理防控和网络建设,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社会政治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在提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高度重视信访工作,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突发公共事业应急机制基本建立。

——摘自王彪2007年1月6日在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