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县情> 石泉概况> 石泉史志>正文详情

石泉渔业简史

时间:2022-05-09 16:13作者:佚名源自:石泉县志

一、水产养殖 

70年代中期以前,处于自然繁殖生长状态,人民食鱼全靠在汉江捕捞和调入供应。1976年以后,水域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渔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一)鱼种养殖     

1976年,筹建县鱼种场。1984年投入生产。国营、集体、个体多层次的鱼种基地初具规模。人工采卵孵化、养殖、供应一条龙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县现有鱼种场19个,池面52.2亩,年均产鱼种50万尾。其中县办鱼种场1所,鱼种池14个,44.3亩,年均产鱼种0.6万尾。鱼种专业户4户,鱼种池4个,5.4亩,年均产鱼种5.2万尾。以全民、集体所有制为主,以承包与个体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以人工养殖的方法,进行鱼种生产,改变了靠外援的被动局面。     

(二)成鱼养殖     渔业生产,从1975年开始由自然生长型进入经营型,共经历了14年时间。1984年,养殖水域面积达5444亩,占可养水域总面积的20.93%,比1975年增长25.34倍。渔业总产,1988年达101吨,比1957年20吨增长了5.5倍。养殖形式由库塘养殖发展为坑塘、稻田、网箱、流水养殖。     

1975年,西沙河水库投放鱼苗2万尾,养殖水面140亩,同时试验池塘养鱼,养殖水面75亩,当年共产成鱼20吨,获得成功。此后逐年有所发展。     

1982年,在中池、前池等乡试验稻田养鱼。养殖稻田51.3亩,产成鱼0.23吨,获得平均亩产4.48公斤的试验成果。1988年,县人民政府把稻田养鱼列入国民经济计划指标之内下达任务。各地开展稻田养鱼优越性的大宣传,层层落实承包户和养殖面积。水电局组织技术干部巡回在柳城、饶峰、池河、后柳4个区、14个乡,举办稻田养鱼技术培训班,同时组织力量调运鱼苗到乡。县人民政府从扶持经费中拨款3.1万元(其中有偿2.4万元),扶持购买鱼苗。规定养鱼户发展1亩稻田,交鱼苗款1元,补助1元,供鱼苗300尾,奖0.1元的办法。在各方面的促进下,当年养鱼户发展到1330户,其中专业户59户。从外地采购鱼苗207.9万尾,投放夏花156.1万尾,稻田养殖面积猛增长到3963亩。由于遭受特大洪灾袭击,损失过大,稻田产鱼6.1吨,平均亩产1.53公斤,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1984年,稻田养鱼面积下降到1625亩,直到1986年才逐渐有所回升。    

1982年,在石泉水库曾溪乡域内试验网箱养鱼,养殖面积224.3平方米,产鱼3.75吨,获得每平方米16.2公斤的试验成果。此后,养殖面积和总产不断增长。     

1987年,筷子铺电站试验流水养鱼。养殖水面61平方米,产鱼0.07吨,获得每平方米产鱼11.5公斤的成果。1988年亩产达15吨。     

县内人工养鱼的种类主要有:鲤、草、白鲢、花鲢、鲫、武昌、罗非等鱼。     

汉江自生自繁的鱼种有:鲤、鲫、鳖、鮈类、黄、鲶、类、细鳞、虾、蟹等。     

冬,水田多有泥鳅、黄鳝。     

城镇多有五色金鱼、龙眼、凤尾、硕腹、茨头,仅供观赏。     

二、捕捞     

县内无专业捕捞队,又无大型渔具。养殖单位的渔具主要有三层刺网、拖网、夏花网3种。有非机动船8艘,艘载重量分别为15吨、0.5吨不等。汉江河沿线部分群众有拦网、手网、刺网、舢板木船。不准使用毒、炸等不法手段偷捕。     

三、渔政     

1981年以前,渔政管理由各级公安机关管理。1982年,由县水电局主管,公安机关配合。1983年,县人民政府把渔政管理列入整顿社会治安的重要内容,统一安排布置。1983年1月13日发出《关于严禁炸鱼、毒鱼等破坏水产资源的紧急通知》,同年6月11日颁发《石泉县水产养殖保护实施办法》。县水电局会同公安局、石泉水电厂联合组织宣传车,宣传国务院、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有关条例,在全县开展巡回宣传,查处偷、毒、炸鱼违纪案件18起,征收罚款300多元。1985年,发给各区(镇)公安派出所、县水产工作站渔政管理证,形成一支渔政管理兼职队伍,随时履行渔政管理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