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县情> 石泉概况> 石泉史志>正文详情

石泉养蚕简史

时间:2022-04-09 15:59作者:佚名源自:石泉县志

一、蚕业兴衰

石泉县养蚕历史悠久。远在西周(公元前771),就有兴桑养蚕的记载。秦时,奖励耕织,发展蚕丝业。汉代阡陌田畔,绿桑成荫。西汉时,有工匠精制成“鎏金蚕”(1985年9月23日,池河区前池乡谭家湾村民谭福全,在池河滩淘金时,发现一条“鎏金蚕”。铸工精细,形态逼真。头、胸、腹、尾环节清晰。胸足、腹足完好。尾角尚存,前半身昂起,呈老熟蚕吐丝状。“金蚕”重11克,体长5.4厘米,胸围1.7厘米。经省博物馆考古专家鉴定,属西汉时珍贵文物)。唐代,实行“均田制”,给男丁田百亩,其中80亩为死后归朝庭的“口分”田,20亩为种植桑树的“永业”田。唐代是石泉县历史上产茧量较高的时期。

明洪武二年(1369),石泉县令谭衍“劝课农桑”。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有“饶峰人刘永泰之妻夏氏,其子文秀,邑庠生,令读《蚕桑须知》书,聚妇女而听之,故其家事蚕桑。春饲、夏缫,秋冬络纬而织,继之以夜。”(载道光《石泉县志》)

清光绪十三年(1887),进士彭懋谦作《山蚕易简序》,十分重视蚕丝业的发展。他从河南引进蚕种,发动民众放养山蚕(即柞蚕)。

民国二十一年(1932),“官绅不时劝导,故民间养蚕者渐多,栽桑者亦广,但喂蚕及缫丝方法尚未改良,若设一蚕业讲习所,更觉发达”(载民国《石泉县志》)。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产土丝850市斤(折合土茧5310公斤)。主产地柳城、马池、后柳等乡镇,半数运销西安。银龙乡的丝银坝,茧丝如银而定名。池河镇、古堰滩一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年产茧季节,缫土丝的达130余家。

新中国成立初,只有少数农民养蚕,产量甚微。1949年统计,仅有桑园40余亩,产茧1250公斤。

新中国成立以来,养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6)为恢复阶段。石泉县人民政府建设科安排蚕桑生产计划,培训技术、改良蚕种,配备6名蚕桑辅导员。当时,桑园面积恢复到1220亩,产茧达到2.7万公斤,是1949年的21倍。但1957至1962年,由于“大跃进”及3年自然灾害,蚕桑生产下降。

第二阶段(1963~1967)为蚕业回升时期。中共石泉县委动员各地和县级机关干部“大采桑籽,大育桑苗”。1966年,实育生苗850亩,当年产苗1500万株,扩栽桑园4500余亩,产茧达4.2万公斤。但1967年到1977年,蚕桑生产的发展速度缓慢。

第三阶段(1978~1989),县委作出《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决定》,并3次组织县级主管部门,区、乡书记等到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参观学习发展蚕桑生产的经验,调入良桑苗600余万株,仅3年时间,新建桑园1万余亩。1979年10月,省蚕桑基地建设会议在石泉县召开。此后,石泉养蚕生产进入兴盛时期。

1985年,产茧突破52万公斤,实现产茧50万公斤的规划,建成陕西省蚕桑基地县。先后有6个省的代表团和除铜川外全省9个地市、53个县到石泉参观蚕桑发展情况,交流快速发展蚕桑的经验。培育的大批桑苗也运销3个省、51个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全面推广养蚕“三三制”综合丰产等科学技术。1986~1988年,3年蚕茧增长68.2%,突破105.1万公斤。同时建成县蚕种场、县缫丝厂、地毯厂等,建立起蚕、桑、种、茧、丝、绸等系列化生产体系。1988年蚕桑收入、缫丝收入分别超过1000万元。

二、养蚕

1949年,全县仅有养蚕户300余户,产茧仅1250公斤。

50年代,以个体饲养土种为主,茧色淡黄,茧层薄,张产不到10公斤。

1956年春,县人民政府建设科开始从浙江引进改良蚕种,逐步更替土种。1966年,产茧上升到4.2万公斤。60年代及70年代,建立养蚕小组,养蚕多为生产队集体饲养方式。1977年,全县养蚕4800张,产茧12.4万公斤。由于一度把兴桑养茧与粮食生产对立起来,“以粮为纲,全面砍光”,甚至把兴桑当作“修根”,养蚕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影响了蚕桑业的发展。

80年代,随着桑园面积的扩大和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养蚕转为承包户饲养。1982年,全县养蚕农户12112户,占总户的37.28%,养蚕24592张,产茧达到470850公斤。积极普及推广小蚕薄膜育和小蚕共育技术,全县建立起小蚕共育室200多个,消毒灶74处,催青室6所。全面推广优良品种,消毒防病技术及蜈蚣簇具和部分塑料折簇,平均张产达37公斤。

1983年,受错误信息影响,有的蚕农开始挖桑种粮。县委、县人民政府立即作出《关于巩固发展蚕桑生产的规定(10条)》,稳定和持续发展了蚕桑生产。

1985年,大面积推广苏五、苏六、青松、皓月、陕蚕二号、陕蚕三号等优良品种,普及推广养蚕“三三制”综合丰产技术,加强桑园管理和芽接改良,严格消毒防病等措施,张产由过去的20多公斤提高到30余公斤。1985年,全县养蚕达21304张,产茧52万公斤,实现县委的决定和省基地县建设目标,成为全国产茧50万公斤县之一。

1987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又作出了《关于放宽政策,加速蚕桑、丝绸工业发展的规定》。1988年,全县养蚕农户达24100户,占总农户69%;全年养蚕33600张,产茧105.1万公斤。

蚕桑专业户、重点户,是在集体经济下实行专业联产承包的一种责任制形式。随着兴桑养蚕的发展,专业户、重点户不断发展,并涌现出一批科技示范户,带头致富户。1987年,全县统计产茧125公斤以上的达1310户,占全县养蚕户的5.4%。1988年,全县产茧500公斤以上的18户,400公斤以上的69户,125公斤以上的1991户,共计2058户,占全县养蚕户的8.5%。后池乡红花村养蚕能手文芝兰,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松柏乡力建村钟贵琴,养蚕能手,1985年,被评为全省“三八红旗手”。她于1988年养蚕16.6张,产茧685公斤,产值9785元,人均收入2000多元。池河镇大兴村梁尚福,兴建桑园12亩,1988年,养蚕22.5张,产茧964公斤,收入10934.6元,成为全县养蚕收入最多的一户。其女梁国凤,被评为省养蚕“三八红旗手”。池河镇顺风村刘启秀,有桑园2.3亩,1988年养蚕9.6张,产茧412.9公斤,收入5368元,平均亩产茧179.5公斤,创亩桑收入2334元的高产纪录。

(一)推广和引进新技术

1980~1982年,先后建起6个区的催青室,建筑面积540平方米,可催青蚕种3~3.5万张。在全县养蚕户大面积推广小蚕补催青技术,小蚕薄膜防干育和围台育达65%的养蚕户,建立小蚕共育室200余处,使当时小蚕共育面达到75%左右。每张小蚕共育增产5~8斤茧。同时,在全县各地积极改良簇具。改良蜈蚣簇,在全县普及;塑料簇具推广达6.5万余片。上茧率提高10%以上。

近10年来。开展大面积蚕病综合防治,推广各种新蚕药25种。建起74处消毒灶,150处消毒池,配备基地乡蚕医生22人,进行突击消防(1987年与1980年比较,蚕病危害率由22%下降到9%)。

(二)蚕桑实验

1979~1988年10年间,县蚕桑技术指导站先后进行大小20余项实验。获得主要科研成果奖,省级的4项,地区级的3项,县级的5项。

1、育成桑树新品种泉桑一号。

泉桑一号的选育共分两个阶段。1977~1979年,为第一阶段。当时,县农林局局长兼迎丰区委书记胡嘉华,在红卫乡南沟村发现一株俗称“菰芦桑”的原始芽变农家良桑品种,经林特站长李虹、蚕桑干部喻功保、杨孝兰采集接穗,进行繁育观察记载,写出简要记载材料。第二阶段,1980~1981年,县蚕技站进行全面选育试验,由站长潘仲鹤任试验组长,在松柏力建村、青石桑场两个点进行。通过桑叶成分和养蚕二次叶质全面试验,获得成果,并定名为泉桑一号。品种发芽早,硬化晚,蛋白质含量中等,矿物质含量较高,抗逆性强,丰产性强。1981年9月10日,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科技三等奖。

2、蚕桑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1980年,全县大面积推广小蚕共育,薄膜防干育,消毒防病,簇具改良,带根扦插大面积育苗,桑树管理等综合丰产技术,产茧265450公斤,比1979年157850公斤增长68.2%,获大幅度增产。1981年9月10日,获省人民政府科技一等奖。

3、科学育苗,栽桑养蚕,促进蚕桑增产。

1980~1981年,养蚕户达2.1万户,养蚕2万张,桑园面积达2万亩,两年增产蚕茧39.93万公斤,增收59.8万元。1982年,获省农委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课题主持人潘仲鹤,协作单位县林特局杨轶初、省蚕研所蹲点组管小康、顾文锷、吴远菊。

4、蚕桑高产新技术推广。

潘仲鹤、朱英山、谢英荣、张运西等人,获1988年3月5日陕西省农村科技进步工作会议科技进步二等奖。

5、养蚕“三三制”综合丰产技术。

1984~1988年,此项技术增产桑叶936万公斤,增养蚕15600张,增产蚕茧66.8万公斤,增加产值625.98万元。1988年11月28日获安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奖金1000元。课题主持人潘仲鹤,参加人员有舒光荣、黄富章、张常炳、杨孝兰。

此外,获地区奖的还有芽接改良及新品种推广等项目。

(三)综合服务

1980年11月5日,由省蚕技站拨款3万元,建立种苗、蚕药、蚕具经销服务部。10年来,共销售各种蚕药粉剂45.5吨,针剂42.5万支,各种蚕具,如塑料折簇、喷雾器、刀、剪具、干湿温度计等共85560件,桑苗、桑籽、桑条等。总经销额达20余万元,平均每年达2万元。蚕药的供应,由供销主渠道改为蚕技部门主渠道,使蚕病开诊和处方供药一条龙,方便了蚕农,加强了消毒防病工作,解决了种苗不足等问题。1986年,建成烘茧灶3处,投资3万余元。县蚕技站一处收烘蚕茧共81381.6公斤,制止了压级压价,平衡了收购价格。先后有安徽、湖南、辽宁等省蚕技考察团和兄弟县市来学习蚕桑综合服务经验。

1987~1989年,池河区林特站、柳城区林特站、饶峰乡服务站等,都建立起蚕药经销服务点。池河区林特站,近两年经销额达5万余元。

1986年4月,县科委、科协和县蚕桑技术指导站采用蚕桑技术宣传车形式,巡回各区、乡(镇)宣传、咨询,传授兴桑养蚕技术,下发技术普及资料1000份,培训咨询蚕农6000余人次。

县蚕桑技术指导站,还办《石泉蚕桑技术信息》共14期,指导蚕农兴桑养蚕。

四、蚕茧收烘

新中国成立前,蚕茧收购、生丝经销没有专设机构,均属私商收购,经销西安、汉口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供销社收购。后来,乡镇企业、外贸及农口事业单位也同时收购。1984年,乡乡建立起收购点、烘茧灶,因收购量不同,又逐步扩建烘茧灶和凉茧房。到1988年,全县有烘茧灶44个,其中供销系统32个,乡镇企业7个,农口系统3个,外贸系统2个。先后共投资建灶费36万余元。

50年代,总计收购蚕茧9.37万公斤,60年代23.16万公斤,70年代84.25万公斤,80年代(至1987年止)461.70万公斤,比50年代增长44倍多。1987年后,由于“蚕茧大战”,价格浮动,外省争购,影响蚕茧收购工作,致使蚕茧大量外流。

五、缫丝加工

1984年,开始在二里桥原氮肥厂旧址筹建县缫丝厂。1986年10月建成投产,投资345万元。年底,又扩建投资7万元,增加600车绪。1988年扩建2400车绪,全年需干茧原料450~460吨,即需鲜茧240~250万斤(包括下茧)。年产值按每吨丝15万元计,可达2000万元。

1987年又投资53万元,建立织绸车间,织机20台,生产能力20万米。

1988年,县蚕桑技术指导站利用蚕粪配制成功蚕砂保健药枕60多个。据临床试验,药枕具有祛风、清热止痒、去屑明目、清神之功效,对失眠、头昏有一定辅助疗效。

蚕茧,逐步成为石泉外贸出口的大宗商品。1982年前,干上茧主要供应安康丝一厂缫丝。1983年到1985年,干上茧外调支援汉中丝厂和清涧丝厂。1986年,县缫丝厂建成投产大部分供应石泉县缫丝用茧。

1980~1986年,共收购干上茧618984公斤,总值5016220元。其中安康丝一厂323046公斤,汉中丝厂212156公斤,清涧丝厂82636公斤。下干茧由外贸公司直接经销出口。1980~1986年,共收购干下茧304546公斤,总值1822429元,分别调售给上海丝绸工业公司,天津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浙江嘉兴绢纺厂,安康地区外贸公司等地转口外销或加工。

1986~1988年,县缫丝厂共计生产白厂丝154吨,总产值1556万余元,创利税266.7万元。1988年,外汇分成,达19.2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