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中共石泉县喜河镇委员会关于印发《喜河镇全面推广“321”基层治理模式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引号 zjzfxhz/2021-0037 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
公开责任部门 中共石泉县喜河镇委员会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喜发〔2021〕60号 成文日期: 2021年08月27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21-09-03 17:45
内容概述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县《关于全面推广“321”基层治理模式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和《〈关于全面推广“321”基层治理模式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责任清单的通知》文件及相关会议要求,进一步深化更高水平平安喜河建设,切实推进我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中共石泉县喜河镇委员会关于印发《喜河镇全面推广“321”基层治理模式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社区)党支部、各驻镇单位:

现将《喜河镇全面推广“321”基层治理模式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石泉县喜河镇委员会

2021年8月27日

喜河镇全面推广“321”基层治理模式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县《关于全面推广“321”基层治理模式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和《〈关于全面推广“321”基层治理模式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责任清单的通知》文件及相关会议要求,进一步深化更高水平平安喜河建设,切实推进我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书记民情“三本账”制度为统揽,以镇村工作一体化为保障,在原有社会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行“321”(3即:以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村民为纽带,2即:以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为路径,1即:以建立一个高效治理平台为支撑)基层治理模式,不断提升镇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确保不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暴力恐怖事件、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及规模性赴省进京群访非访事件、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努力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任务

工作目标:到2022年底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常态化、全周期管理与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基层政权更加坚强有力,基层群众自治更加充满活力,基层公共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一)全面提升镇党委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

1. 健全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一是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镇、村(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不断健全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都要经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二是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强日常监督,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三是坚持以党建带群建,更好履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职责,支持党组织健全、管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优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服务项目,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与镇、村党组织联建共建,深入落实书记民情“三本账”和镇村工作一体化制度机制,在全镇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以“眼睛向下关注民生、人往下走和群众打成一片、工作下沉夯实基层治理”为主要内容的“三下”活动,把改善民生、回应关切、化解矛盾、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作为重点,切实解群众难、释群众惑、办群众事,着力解决联系群众不紧密、服务群众不到位和侵害群众利益、漠视群众诉求等脱离群众问题。

2. 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一是增强为民服务能力。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任务,做好农业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及“三留守”关爱服务等工作。同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全面推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二是增强议事协商能力。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由镇党委主导对重点工作开展议事协商,完善座谈会、听证会等协商方式,注重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增强镇应急管理能力。三是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细化应急预案,做好风险研判、预警、应对等工作。建立统一指挥的应急管理队伍,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每年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四是增强平安建设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镇村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发挥其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平台作用。完善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防范涉黑涉恶长效机制。健全乡镇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和心理疏导服务机制。

(二)建立“三线”联系机制

1. 党员联系群众。按照“镇党委抓支部、支部抓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方式,修订完善农村党员分类积分管理办法,全面推行“承诺、践诺、积分、评议”制度,全面落实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13N”机制,以干部包联、代办服务、信访包案等形式,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以接待、约见、走访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听取群众权益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有效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

2. 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按照“镇人大主席团抓代表小组、代表小组(代表联络站)抓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方式,建立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村(社区)建立人大代表联络站,公开人大代表信息,推行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深入群众开展联系走访活动,掌握民情、收集民意,帮助化解矛盾纠纷。对代表意见建议分类交办,并纳入镇村书记民情“三本账”办理落实,实行台账式销号管理。定期组织代表向选民述职,由选民对代表履职情况进行评议,促进人大代表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

3. 中心户长联系村民。按照“镇政府抓村委会、村委会抓中心户长、中心户长联系村民”的方法,镇、村(社区)指导村民推选辖区中心户长,建立中心户长联系村民制度,协助镇、村(社区)做好信息收集、纠纷调解、治安联防等工作,实行以案定补、以事奖补、群众评议、动态调整机制,竭力为群众提供帮助服务,筑牢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三)推行“两化”管理服务

1. 深化网格化管理。结合镇村综治中心和现行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则,以村(社区)为单位,综合考虑行政区划、辖区人口等因素,分片区完善一级网格,村(社区)两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班子成员兼任一级网格长;完善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二级网格,村民小组长担任二级网格长;在人口较多的二级网格内根据需求按照就便就近就亲的原则,按20至30户、70至120人的规模,划分完善若干三级网格,中心户长担任三级网格长,若中心户长不足的选聘农村党员、人大代表进行充实,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体系。同时,将矛盾纠纷、环境卫生、应急管理、便民代办服务等全部纳入网格,并完善网格内人员、资源、服务事项信息化,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服务全覆盖”。

2. 推进精细化服务。优化村(社区)服务格局,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依据群众经济收入、家庭结构、利益诉求等情况分为放心户、关心户和连心户,实施“绿黄红”三色管理,做到“绿色门前放心行、黄色门前停一停、红色门前要上心”。坚持逐户摸底、精准分类,将家庭经济收入持平和超过全村平均水平且连续三年被评为平安家庭的户列为“放心户”,实行“绿色管理”,村(社区)对其等候“在线”服务;将家庭经济收入低于全村平均水平且近两年未被评为平安家庭的户列为“关心户”,实行“黄色管理”,落实居住在附近的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三线”人员定期到户开展针对性服务;将“三留守”人员、残疾人、脱贫边缘户、风险户和有服刑或刑满释放人员的家庭列为“连心户”,实行“红色管理”,开展“一连一或一连多”帮扶,时刻保持“热线联系”。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

(四)建立一个高效治理平台

坚持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科技赋能,继续坚持以书记民情“三本账”制度为统揽,完善“联管服”工作机制为保障、以“两说一商”议事方法为纽带、信息化服务为支撑的高效治理平台,着力构建党组织全面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1. 建好村(社区)组织体系。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建立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村级经济组织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六位一体”村级组织体系,将各类村级组织法人代表和“三线”人员均置于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之下,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实行民主选举、决策管理、依法民主自治和民主监督,建立村(社区)议事决策、民主协商、村(居)务公开等制度,因地制宜建立议事协商载体,丰富协商内容,就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广泛协商,减少社会风险,形成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科学、制度健全的基层民主协商新格局。

2. 完善提升六大长效治理机制。一是完善提升宣传教育机制,充分发挥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作用,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文明新风尚,用先进文化引领人,用优秀文化滋养人。强化意识形态和网络空间管理,加强网上巡查监控,依法打击违法行为,妥善处置各类敏感信息,营造清朗、干净的网络空间。二是完善提升社会治安立体防控机制,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政治安全,持续深化严打整治,常态开展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全面提升人防、物防、技防建用水平,扎实开展“无黑无恶”创建,有效落实各项长效常治机制,切实加强命案防控,做实特殊人群管服,最大限度压降个人极端案事件风险,严防进京非访、赴省到市集体访,实现信息联通、重点人员联管、重大事项联处、突出问题风险联治。三是完善提升矛盾调处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强矛盾纠纷调处队伍,搭建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健全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联调联处、以案定补、“三调一体”等系列制度,构建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体系,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四是完善提升法律服务机制,持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巩固提升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水平,建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重点领域执法司法力度。五是完善提升民生保障机制,全面有效落实各项民生政策,提升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和“三留守”关爱管护水平,拓展便民利民服务方式和内涵,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质量,推动社会化服务进村入社区。六是完善提升村(社区)自治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建强支部,有效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实行民主选举、决策管理、依法民主自治和民主监督,建立村(社区)议事决策、民主协商、村(居)务公开等制度,成立“一约四会”,严格落实“五步三公开”工作法,增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认同感、归属感。

3. 建立“联管服”机制。一是科级领导联村、干部联户,整合各站所力量,构建基层治理“大格局”;二是建立“三管”机制,通过村财审计管“三资”(资金、资产、资源),对村级财务进行全覆盖审计监督;镇纪委直管村民监督委会,持续深化村务公开,开展廉洁示范村(社区)创建;在镇设立综合执法办公室,为执法队伍报到执法提供场所。开展便民服务、法治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文化服务、智慧化服务“五服务”活动,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4. 推行“两说一商”议事协商制度。建立和完善干部说法说政策、群众说事说心声、大事要事民主协商制度,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法治素养,开放说事、民主评事、科学定事、合力干事,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指导村(社区)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健全备案和履行机制,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三官一律”进村(社区)和“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制度,推进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法治素养,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依法支持和配合基层治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村(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开展道德模范评议活动,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5. 加快信息化建设。以“政务云”为依托,将镇、村(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纳入数字政府建设任务,整合“9+X”综治信息系统平台和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推动实施综治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完善镇与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打破行业部门信息壁垒,整合各方数据资源,强化系统集成、数据融合和网络安全保障。依托“治理+说理”新中心,系统搭建“321”基层治理模式承载平台,整合资源力量,集成社会治理要素,强化协同作战,构建纵横调度联动的闭环治理体系。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1年7月至8月)。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部署会,明确工作流程,细化职责任务,夯实各方责任,全面启动推广。

(二)全面推广阶段(2021年9月至12月)。对标“321”基层治理模式流程图和工作指引,逐项落实到位,确保所有镇村(社区)全面实施“321”基层治理模式。

(三)核查验收阶段(2022年1月至2月)。镇级自查自验并接受县级交叉核查验收。

(四)巩固提升阶段(2022年3月至11月)。认真总结经验措施,巩固提升治理成效,建立健全基层治理长效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市县走前列、争一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面推广“321”基层治理模式工作专班,由党委书记吴义林任组长,人大主席人选刘燕、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胡世海任副组长,其他党委班子成员及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统筹推进工作落实。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镇综治办,张嗣松、吴彩萍、黄敏负责日常工作。

(二)加大培训力度。优化“三线”人员队伍结构,把“321”基层治理模式列入镇、村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优化培训内容,分级分层组织实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推动“321”基层治理模式尽快落实落地。

(三)强化督导考核。把“321”基层治理模式作为单项指标纳入年度综治平安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评价的重要依据,与晋职晋级、评优评先、奖励惩处挂钩,对落实不力、问题突出的严肃问责。镇纪委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补齐短板、纠正偏差,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见效。

(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多层次、全方位开展“321”基层治理模式推广宣传。积极选树基层治理先进典型,不断凝聚工作力量,推动形成社会广泛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