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石泉县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工作方案
索引号 EF-xwxgyjzq-zcwj--2017-0025 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
公开责任部门 石泉县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石管委发〔2017〕30号 成文日期: 2017年10月07日
有效性 已失效 公开日期: 2017-10-07 10:10
内容概述 石泉县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工作方案

石泉县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工作方案

各部室、各企业:

根据省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陕政发〔2016〕45号)和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关于开展省级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园区)申报工作的通知》(陕中企工发〔2017〕114号)的文件要求,为更好的促进石泉县工业集中区发展,进一步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创造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同时明确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目标、示范项目、保障措施,更好完成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石泉县工业集中区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与特点。石泉县工业集中区两大构成主体—古堰工业聚集区和池河智慧产业园区,属于省级园区。入驻工业企业313户,规上企业47户,产业定位为“智能制造、蚕桑产业”特色主导产业。近年来,通过财政配套、项目捆绑、市场融资等方式,现已累计完成投资2.72亿元,修建了15公里的主干路网、快速干道,加快了产城融合的步伐;修建了20公里的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实施了电力公网双馈路,实现了通讯网络全覆盖,配套了300余套公租房,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具备了承载大企业入驻的能力。目前,正在积极开展投资2亿元的工业园区二期提升工程。随着园区承载能力的显著增强、集聚功能的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截止2016年底县工业集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10.09亿元,工业销售产值107.66亿元,营业收入109.19亿元,实缴税金3.41亿元,利润总额8.33亿,工业增加值33.03亿元,从业人数7923人。

1、管理部门

2009年经县机构编制委员会会议研究,县委常委会会议审定,决定设立石泉县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为县委、县政府常设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古堰、池河两个工业园区的统筹管理。

2014年石泉县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升级为副县级规格,内设综合办公室、基础设施部、项目招商部3个副科级机构,共核定事业编制12名,设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1名,副书记兼纪工委书记1名,副主任1名,党工委书记由县级领导兼任。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中共石泉县委、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代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古堰、池河两个工业集中区的党建、经济、行政和社会事务。

2、集中区建设

石泉县工业集中区成立以来,通过财政配套、项目捆绑、市场融资等方式,现累计完成投资2.72亿元,修建了15公里的主干路网、快速干道,加快了产城融合的步伐;修建了20公里的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新建了2座污水泵站和7.8公里管网敷设,并已连接污水主管网。实施了电力公网双馈路,实现了通讯网络全覆盖,配套了300余套公租房,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具备了承载大企业入驻的能力。目前,正在积极开展投资1.75亿元的工业园区二期提升工程。

3、经济发展

随着集中区承载能力的显著增强、集聚功能的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截止2016年底石泉县工业集中区已入驻工业企业313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户,从业人数达7923人。同时完成工业总产值110.09亿元,同比增长29.14%(同比增长速度连续5年保持高位增长);工业销售产值107.66亿元,同比增长29.55%;营业收入109.19亿元,同比增长29.17%;实缴税金3.41亿元,同比增长28.68%;利润总额8.33亿,同比增长32.01%;工业增加值33.03亿元,同比增长28.92%,集中区管理委员会因此被市政府表彰为“园区建设先进单位”。

开展示范创建的必要性县域工业集中区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集群,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是打造区域品牌、形成规模优势、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1、创建类型和示范内容

创建类型:专业特色示范区

示范内容:一是依托博硒农业、嘉晟实业、六台山实业、柏盛魔芋、正兴黄花菜、珍爱农产品等龙头企业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带产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电商”模式发展富硒产业深加工及销售;二是依托富泉纺织有限公司、天成丝业、兴晟制衣、乾县纺织、天润蚕业、锦晖服饰等企业,以“鎏金蚕”为代表品牌,将蚕桑生产产业链上下游相结合,将蚕桑培育、收烘等粗加工与其深加工、副产品等项目相组合,延长产业链条发展蚕桑产业;三是依托奥邦智能工厂、中兴大数据中心加强与沈阳机床厂合作,并承接高端、精细软件研发建设,创新延长智能制造业生产链条。

2、创建基础和优势

(1)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已实施了路网、管网、电网、供排水、绿化亮化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政府贴,自己筹,部门挤”和项目资金打包、倾斜等办法,多方筹措资金,用于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

(2)产业体系科学发展。

立足石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以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重点的原则,发展特色工业之路,已形成了“蚕桑产业、富硒产业、智能制造”产业集聚。

(3)投资环境软硬兼优

县财政每年投入一定的工业发展专项基金,夯实经开区发展平台,加快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产品、工艺,实施园区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及配套管网建设。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工作推进制,全程推行“保姆式”跟踪服务,强化县行政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实行“一个窗口”对外,简化办事程序,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加强投资环境测评和治理力度,用重典惩治损害发展环境的行为。

3、创建后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可实现工业集中区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可实现投资回收,有效促进园区滚动发展;土地增值、税收返还、基础设施配套管理、旅游商贸等综合收入将明显增加。

(2)社会效益

有利于促进就业,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加快石泉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石泉工业经济战略布局和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3)生态效益

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面貌改变后,必将对工业集中区及城镇的生态保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地改善区域交通环境和人居环境。创建后将实现区内企业有序聚集和互补匹配,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工业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可大大减少生产转化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

二、预期目标

到2021年,集中区工业总产值实现翻番,达到300亿元,增速25%;着力打造蚕桑产业、智能制造、富硒产业三大产业链,合作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增加到10个以上,就业人数达到1万人,形成产业配套、设施完善的示范园区。

通用指标

包括: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入驻企业户数、固定资产投资、上交税金、从业人数、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集中区销售收入比重七项指标。

一、计划目标
指标 2016年现状 2017年目标 2018年目标 2019年目标 2020年目标 2021年目标 指标来源部门
通用指标 工业总产值 110.0872 137 171 213 270 300 县经贸局
营业收入 109.1979 128 160 200 260 292 县经贸局
入住企业户数 313 340 350 362 370 380 县经贸局
固定资产投资 1.1 1.25 1.32 1.4 1.5 1.6 县统计局
上交税金 3.4235 3.84 4.8 6 7.8 8.76 县国税局、地税局
从业人数 7923 8100 8500 8800 9000 9500 县经贸局
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集中区销售收入比重 91 90 92 93 94 95 统计局

三、保障措施

(一)提升引进项目水平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大数据云计算创投中心和公共信息咨询平台,为企业提供各类商贸、物流、公共政策、环境安全、产业动态等信息服务。围绕区域发展目标和任务,引导产业发展,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产业层次,鼓励投资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行业产品,鼓励投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绿色生产等项目,选择和培养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带动和延伸配套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产业集聚。

设置项目准入门槛按照发展生态经济的要求,对本区域空间和可开发区域进行项目的充分选择性认证,确保经开区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严格控制已入区的产业存在潜在污染的产品项目的发展规模,将产业扩大规模与提升技术水平相结合,特别要加强项目的前期生态环境评估,制定产业投资和项目的准入门槛,以确保经开区的长远发展和适应性。加强与全国 500强企业和省内部分优势企业联系与合作,引导他们以各种方式来石泉投资兴办企业。改变传统的招商方式,建立统一的人脉资源库和招商项目库,侧重引进的重大项目。

配套建设各类设施加快古堰工业聚集区二期提升工程和池河智慧产业园区建设,加快路网、标准化厂房建设,同步配套好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路通、讯通,公租房,办公等商务服务;完善居住、生产、生活等各项功能,建设宜商宜业宜居的综合功能区,使投资企业拎包入驻。同时采用PPP模式完成池河智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建立公共安全监控服务体系,对主要企业设置污染气体在线监测设施,建设人工大气监测点,对区内废气、废水排放量较大的重点企业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确保区内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降低经开区环境风险,实行环保工作以预防为主和全过程控制。重视和加强环境保护投入,实行污水统一处理和排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定新上项目严格的环保准入政策。采用科学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预警预报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应对突发严重污染事故等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完善应急反应系统。实行多元化、多层次的环境监管体系,加大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引导企业实行绿色清洁生产。政府采用经济政策,实行资源回收奖励制度、优先购买、收费、征税等政策手段进行调控。促进企业开发废弃物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网,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量最小化。


石泉县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

2017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