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县情> 石泉概况> 石泉史志>正文详情

鬼谷子故里觅踪迹

时间:2011-03-08 00:00作者:郑洪春 袁长江 源自:石泉县人民政府 

  鬼谷子是战国时代纵横家。鬼谷子的故里何在?历来为史学界所关注的问题。《石泉县志》载:“鬼谷子岑在云雾山中,相传先生隐处,有废址,其铁棺尚存。周回奇花异卉,一本五色者大如碗。探获苓者,多见之,系带上,以识之,随迷其处。有地约一亩,朝种暮收。一道人坐山数十年,赖以修其真,后化去,遂失所在云。”又《石泉县志》云雾山:“邑北,相传鬼谷子隐处,有地亩余,朝种暮收,今迷其处。上有铁瓦佛殿,座下有泉;天旱祷佛取水甚灵。”两条记载基本相同。云雾山是一处山清水秀,环境幽雅,宜于隐居的好地方陕南汉水上游,属于亚热带气候,自然地理环境优越,这块富庶沃土,极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鬼谷子隐居在仙境般的云雾山中是完全可能的。
  隋书经籍志纵横家鬼谷子皇甫浇注:鬼谷子周世隐于鬼谷①。
  晁公武读书志鬼谷子三卷:按鬼谷子先生按《史记》战国时隐居颖J!I阳城之鬼谷,因自号云云(颖川阳城,今之河南登封县)。与之相同的记载见于王应赚玉海引《史记》义:鬼谷,谷名,在颖州阳,今之河南登封县北五里。
  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先生楚人也,生于周世,隐居谷④。
  梁陶宏景注本经持枢中经二篇中有陆龟蒙谓鬼谷子先生名诩⑤。
  钱曾读书敏求记陶宏景注鬼谷子三卷,鬼谷子无乡里族姓名子,战国时隐居颖川阳之鬼谷,故以为号。
  郭噗登楼赋有招鬼谷子之隐士又游仙诗曰:“青溪千余刃,中有一道士。借问此谁云是鬼谷子。”①
  以上引用文献资料,三条明确指出鬼谷子隐居阳城(登封县)之鬼谷,两条资料未指鬼谷在什么地方。郭接游仙诗中的‘中有一道士句与《石泉县志》”“一道士居山数十年’道士“云是鬼谷子”可否互为印证?究竟鬼谷子的故里何在?本文拟从汉江流域、特别汉江上游发现之相关考古学文化,对其加以探索。
  据《华阳国志》载:至少在周显王初年,巴的疆域已是“东至鱼复(四川省奉节县),西棘道(四川省宜宾市),北接汉中……。”蜀的地域为‘冻接于巴,南接于越,北有秦分…......《蜀志》云: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这两则记载,说明了巴蜀先民在很早就活和汉江上游的汉中·安康这块田园沃野的地方。
  汉江上游的考古,自1958年至1981年以来,在城固,洋县境内之背水河两岸的苏村 、玉郎、莲花、吕村等地出土青铜器十多件,计有500多件。器类有鼎、瓿、尊、壶、罐、提梁卤、盘、戈、矛、锁、链、斧、铜泡、脸壳、铺首、车马器等。兵器中最具有特征的戈、矛。剑、销等均与四川省彭县竹瓦街出土的铜器类相近,故可认为陕南汉江上游出土的文物应视为巴蜀文化的遗物。与其共存的器物类型有尖底罐、大口尊等。城固、洋县两地出土的文物,可以说是汉江上游地区巴蜀文化的考古重大发现。之后,198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对紫阳县以西35公里处汉江左岸一级台地上的白马石文化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以第四层为代表的文化类型,称“白马石类型”产白马石类型文化的特征,陶器以灰陶、黑皮陶为主,次为红陶,且数量极少;陶器制法以手制为主,轮制已出现;纹饰除素面外,计有弦纹,波浪纹,圆涡纹、绳纹、篮纹、方格纹、磨光戳刺纹、附加堆纹等。所出土器形有高柄豆、小平底罐、高领罐。鳌、益、袋状足。器盖、大口罐、大口尊。石器有斧、镜。凿、网坠、箭头等。依据上述出土物分析,这是目前在汉江上游地区发现最早的巴蜀文化遗存。“白马石类型”的陶器,与四川省广汉中兴场③新繁水观音o遗址出土的陶器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同时与湖北省宜都红花套最上层文化有一定的关系。以广汉中兴场为代表的文化类型四川省的考古工作者认为是“早期的巴蜀文化。’o红花套遗址的考古发掘者则认为红花套这组文化是“巴文化。
  “白马石类型”为代表为这类遗存暂称为“汉江上游地区上的巴蜀文化”是较为合适的o之后,在紫阳县马家营;汉阴县冉家坝;石泉县的后柳,马岭遗址分别发现了“白马石”类型的文化遗存。与之相同的“白马石”类型文化遗存在西乡县红岩坝遗址也有所发现。
  关于巴蜀文化遗存,在石泉县马池池河镇老街发现了柿蒂纹青铜空首锁1件;中池乡茅屋村战国墓出土典型柳叶剑1把,共存的器类有褐色尖底罐及小平底罐Z安康四岑出土巴式柳叶剑10把,河西乡出土人面纹和兽面纹矛各1把;旬阳县的横桥、杨家河、小河等地出土空首钢3件,柳叶剑5把,器类有尖底罐;镇平县境内发现了虎纹空首械2件及紫阳县发现之人面纹锁等o同民以上诸多发现,充分说明了巴蜀文化在汉江流域普遍存在的物证,并为汉江流域上游地区初步确立巴蜀文化的考古序列提供了基本条件。
  “白马石”为代表的文化类型与四川早期巴蜀文化关系较之周边地区其他文化关系更为密切,似乎可以说它是巴蜀文化的渊源地区之一。“白马石”类型第四层文化时代相当于战国时代。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汉江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期的晚期阶段,石泉县后柳第三层出现了近似楚文化的高裆鬲同。
  《华阳国志》载:巴人后来活动主要集中于川东,鄂西北。汉江上游一带地区。“白马石”墓葬地区地望、恰好与此吻合。汉江上游地区出土的戈兵器,应为巴人所拥有。
  关于巴蜀文化的起源,诸多学者都是根据文献记载进行推测和蠢窥的。随着考古工作在汉江上游地区深入调查和发掘,为巴蜀文化的起源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湖北的学者,从考古学文化角度,认为巴起源于清江流域,有的学者提出:“淮北地理由西北而东南有众多支流汇人淮河,上连中原,下达黄海,把中原一山东一东南文化串联起来,沿江溯淮逆流而上,又与两湖文化交流,乃至结出巴文化的果实。’啊这种有益的探索是比较科学可信的。蜀的起源,李伯谦先生通过对城固铜器群与早期蜀文化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后,认为“城固铜器群为代表的文化可能是更早的蜀文化。”o如果李先生这一推论不错的话,在商代汉江上游一带可能就是蜀人的活动中心,在此前蜀人亦应该活动于这一地域范围内。故而“白马石”类型为代表的早期巴蜀文化,即早期蜀文化起源于汉江上游一带地区。到了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在汉中之西为蜀,东为巴的地域上的分界田同③。
  秦鄂地域自古及今毗连,早在春秋时期,陕南的安康、汉中、商州地区就属于楚域。鬼谷子又为楚人。从地理位置上讲,鬼谷子出生于今石泉县,又隐居于云雾山中,这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所决定了的客观存在。汉江上游是巴蜀文化的渊源地区之一,在石泉县又发现了巴蜀文化的遗存。这里特别强调提出的在石泉县之后柳遗址第三层出土有极相近似楚文化的高档商。
199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亚长同志,在商州丹凤县古城村丹江北岸清理发掘楚墓72座;俟后,Ztol年副研究员同流民同志在同一地区清理发掘楚墓群52座。据发掘者讲“1996年发掘之报告已编写完稿,2001年之发掘报告正在编写整理之中。两报告会刊待发表。根据发掘120多座楚人墓葬群的资料分析,又该墓葬群处于丹江北岸之阳,故可认为楚居丹阳很可能就是丹凤县古城村这一带地方。
  文化交流往来是不分族别的,亦不受地域或国界的限制。汉江上游地区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的巴蜀文化遗存,又有诸多楚文化遗存,这就足以说明了“在同一个地区或相邻不同地区发现具有同一类型的文化共同体。即是说在同一时期一个部族或不同族属,在同一地区或相邻地区创造着基本相同类型的文化……考古学文化与族的共同体有联系,但又不是等同的概念,由于婚姻、交往、征服,迁徙等各种原因,属于某一考古学文化的居民有可能属于不同族……。”o
  汉江上游及丹江流域发现的巴楚文化,证明了属于某一考古学文化的居民有可能属于不同族的考古学文化概念的这一基本事实。石泉县境内,属于巴楚文化的交融地带,杂居着既有楚人、又有巴人,楚巴文化相间,不同族人在同一地区或相邻地区创造着基本林同类型的文化。这种双向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相互间吸收着对方先进文化的营养,才能仅使本部族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鬼谷子为楚人,他既为楚国之人,其故里应该在楚国地域范围内考察。石泉县位居把江中上游,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属楚后归秦,自古以来就是出秦人楚之要塞,鬼谷子由财“北引”“秦张既日到秦。”苏秦、张仪授师于鬼谷先生,他们两人是鬼谷先生的忠实信徒后裔杜光庭《录异记》中明确指出:鬼谷子当“居汉滨鬼谷山。”汉滨者,汉水之滨也,即石泉县之云雾山鬼谷子岭者然矣,其地理位置极相吻合,恰当其中。今之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传有鬼谷先生隐居之地,无可稽考。
  史料记载的鬼谷子隐居于阳城(河南登封县),既无地理位置上的联系,又缺乏考古学文化资料。在春秋战国时期又与楚地相去甚远。所以云为鬼谷子是阳城(登封县)人者引也。鬼谷子实为今之石泉县人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