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
石泉旧时多数药铺中,设有坐堂医生(习称“先生”)。有的老板即为医生,有医有药,世代相传,称为“祖传世医”,或“医药世家”。有的则聘请名老中医坐堂行医,以提高药铺声望。部分文人,自学医书,掌握医技,为患者看病,只开处方,由病家去药铺捡药。
新中国成立前无中医学校,都是在药铺拜师当学徒,或自修历代医药书籍,掌握四诊八法,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以及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润燥,药物归经,配伍禁忌,服法剂量等。
民国时名中医有朱草桩,字敬轩。民国八年(1919)开设“泰和堂”行医,专长内科杂病,善于针灸、救人无数。张敬益,麦坪乡人,善治痢疾,以人参败毒散加减,屡获良效。
解放后名老中医有:谢典谟,凤阳乡人,民国时即行医。新中国成立后入联诊所。1956年在全县中医献方大会上获头等奖,省中医研究所通讯员。叶又新,城关人,长于瘟病及小儿科,注重气血,善于疏导。叶培棠,中池乡人,长于内科及针灸,勤于著述,撰有《临床医案》70余例(“文革”中散佚无存)。张骏臣,饶峰乡人,长于内科及妇科杂病。
医药世家有董明文,城关人。其祖父董时奎,清代即开设“仁术堂”从事医药。其父董和智,随父学医,继承祖业。后改“仁术堂”为“福寿堂”。善治伤寒及妇科等病,勤著述,手稿多(1949年被水毁)。董明文也随父学医,喜用轻清之品,善治外感及杂病,撰有《中医治疗血证的辨证论治》等文。其子董才钧又继承父业为中医,现在县医院工作。
全县中医28名,新中国成立后均加入联合诊所。以后诊所撤销,中医分别转入县医院或当地区、乡(原为公社)卫生院(所)。1988年全县中医取得中医师职称者26人,“士”级职称者33人,中医学院毕业者5人。
二、中药
石泉历来药铺所用中药材都向邻县或安康购进。县内野生药材资源虽富,但无专门药行,没有充分利用。
民国时,县城药铺有8家,字号是:泰和堂(朱敬轩)、余庆堂(董明文)、延寿堂(叶又新)、万寿堂(胡尽臣)、福泰瑞(王晓初)、同春堂(唐级三)、天顺堂(梁子怀)、中和药房(胡德宽)。各集镇也都有数处药铺。
各药铺均收学徒,担任调剂和加工炮制。有的还请老药工,称为“先生”。当学徒先要拜师立约。主要内容是:“学徒3年,跟师3年,帮师3年”。9年中,药铺不另请店员。当时,各药铺都相互竞争,以取信于民,招徕顾客。
药铺要求学徒坚守岗位,昼夜不离药房,对顾客热情,随到随捡药。柜台前设有琴凳,供顾客坐下休息。对熟客以烟茶招待,问候病情。捡药时按处方逐味堆放纸上。捡毕时,掌柜先生向顾客逐味点清。病家如需做成膏、丹、丸、散,药铺及时加工,尽量满足顾客需要。对药钱不足者,也舍得减、缓、免。
中药饮片讲究“遵古炮制”“道地药材”、品种齐全,配方时无缺味。各种药材经筛选、清洗、切片、炮制,要求很严,使饮片合乎规格,外形美观。外来的处方往往写有“各味另包”字样,药铺对此十分重视,每味一小包不能混杂。品种、分量都经得起病家所请医生的检验。一些药铺不惜重金,购进有名药材和进口紧俏品种,以求品种全、质量高,增强信誉。
旧时药品价格,全由店主掌握。购进地产药材,价格低廉,出售时价格较高。对紧俏商品,病家急需者,则索要高价。有的以次顶好,按道地优质收费,购者无以分辨。故有“黄金有价药无价”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药材由国营公司经营。县药材公司为全县药品购销中心。各医疗单位均向公司进货,享受批发价,配方时按零售价。
全县各地药铺,新中国成立后有医有药者组成联合诊所,有药无医者进行公私合营。以后联诊所并入医院或卫生院(所)。公私合营药店变为国营,隶属于县药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