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泉县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目标,持续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全面发挥金融服务功能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把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金融服务保障。
健全服务体系,延伸农村金融服务触角。一是深化多层次政银合作。近年县政府高度重视把金融服务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要求,与市县两级多家银行机构签订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乡村振兴示范镇、村两级与县农商银行分别签订了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逐步构建了多层次金融服务全覆盖组织体系。二是大力推广普惠金融。积极推动三资平台建设,高标准打造池河镇五爱村等6个“乡村金融超市暨乡村振兴金融e站”。同时,持续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全面推广普及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延伸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了金融服务行政村助农取款服务点全覆盖,基本达到了“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的目标。三是深入推进信用村镇建设。借助线上普惠数字贷款便民服务模式,深入推进农户、个体工商户建档评级授信工作,对信用村镇、农户在贷款利率上优惠力度和政策倾斜,县农商银行、邮储石泉支行累计授信用户4万余户58亿元,用信45.3亿元。
创新工作机制,“贷”动乡村振兴快速发展。一是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探索建立“1+4+N”政银企高效精准对接机制,围绕生态旅游、富硒食品、蚕桑等全县重点产业链以及住房城建、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成立由县政府分管相关工作负责同志担任组长,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的融资工作组,适时组织召开形式灵活多样的政银企担对接会议,撮合有意向的及时签订贷款协议,签订协议的快速放款到位。二是灵活运用金融政策。结合镇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实际,县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建立乡村振兴农业“特色产业贷”“乡村建设贷”等金融产品,有效加大对重点领域信贷精准投放。截至5月末,累计发放“特色产业贷”“乡村振兴建设贷”近50笔2800余万元。在“特色产业贷”“乡村建设贷”的支持下,村集体经济组织先后成功种植黄花菜1680亩、茄子380亩、黄精860亩、食用菌100亩,养殖蛋鸡6万羽、生猪2500头,带动就业人口1150余人,已产生经济效益超300万元,预期收益近3000万元,一大批精品民宿、特色农家乐等庭院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有效推动了全县乡村旅游聚集发展。三是持续深化金融顾问制度。2017年石泉县在安康市率先推出企业金融顾问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经验。近年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出台了管理和考核办法,逐步将全县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建筑和房地产业等企业纳入金融顾问服务范围,建立了银行支持产业链“主办行”和金融顾问帮扶企业“1对1”“多对1”制度,主动为企业提供上门咨询服务,指导企业规范经营,有效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强化服务保障,发挥金融作用精准帮扶。一是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各金融机构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全县产业发展和重点工作,持续推出“全域旅游贷”“惠农e贷”“乡村能人贷”“富硒产业贷”“茶叶贷”“邮农宝”“农担贷”等金融产品,采取“线上+线下”申贷方式,满足企业各类贷款需求,有力推动了金融资源进一步向“三农”倾斜。二是充分发挥农业信贷担保杠杆作用。为有效解决县域内小微企业融资抵押担保难问题,通过财政出资和市财信担保公司支持,设立了市财信融资担保公司石泉分公司、省农担公司石泉办事处等,为全县小微企业和项目建设提供信贷和担保支持,有效防范和化解了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三是充分发挥保险服务乡村振兴功能作用。大力推广农业种植养殖业保险、政府救助综合责任保险等保险项目,县财政、农业农村、金融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石泉县2024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将稻谷、玉米、马铃薯、油料作物等作为特色农业保险产品试点范围,大大提高了农业保险服务能力,降低了因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给农村居民带来的种植养殖风险、返贫风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