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雪峰(1919--2001),山东省莱芜区莱城区牛泉镇李条庄人。1919年10月出生。1940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11月从中共安康地委副书记岗位上离休,享受正地级干部待遇。2001年11月26日凌晨二点二十五分因病去世。
抗日战争时期,亓雪峰在家乡莱芜先后担任乡党支部书记、区委组织委员、区委书记职务,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43年1月,在突围日寇包围中负伤,前往哈尔滨亲戚家中治疗,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3年7月回乡再次参加工作,1945年10月重新入党。期间,先后担任区财政助理、区长、县民政科长职务。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亓雪峰担任上庄区委书记期间,牛泉镇已被日寇占领,李条庄南的新泰县也有日军,上庄区四周被敌包围,斗争形势十分险恶,阶级阵线已很明显:这时的斗争不但要防日本侵略者进攻,还要防革命阵营中的叛敌分子。当时叛徒和汉奸对开展抗日斗争威胁最大。亓雪峰按照上级要求,组织抗日武装力量陆续镇压了那些死心塌地的叛徒,杀了一些被群众最为痛恨的汉奸,严惩了一批敌伪政权中的反动区、乡头头。同时,他又区别情况,对一些民愤不大的伪乡、区人员进行分化、教育,争取他们成为两面政权人物,即明投日寇,暗为我用。这种斗争策略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局面很快打开,群众对党的武工队更加信任拥护,积极提供情报,自觉缴粮支前。敌伪反动势力慑于人民力量的威力,其嚣张气焰有所收敛,对敌斗争形势明显好转。1942年初亓雪峰调任圣井区委书记。这里的斗争环境比上庄区更差。区所在地圣井庄(村)约有700户人家,一个汉奸中队驻扎在这个庄上,另有2个汉奸队分别驻在大庄、曹省庄。圣井庄隔汶河,河那边鲁西镇驻有日本一个大队约300多人。这里的群众基础工作较差,反动势力十分嚣张,日本军队随时可能对圣井区发动袭击。但亓雪峰牢记领导的嘱托:正是因为圣井区的斗争形势严峻,才调你去尽快打开抗日局面,你要迅速发动群众筹粮支前……他运用了在上庄区行之有效的斗争经验:打击最坏的,争取中间的,团结依靠群众,坚定必胜信念。其间,无论敌人采取将其父亲、妻子捉拿到莱芜城里严刑拷打作为人质也好,或者用厚赏劝降也好,都未能动摇他的革命斗争意志。相反,在以他为首的区委的领导下,圣井区的抗日斗争形势越来越好。虽然其间于1942年腊月二十九(当年腊月三十)被敌包围,在突围中负伤与组织失去联系,重新工作后改任区长(原组织委员梁丕英担任书记),但他自觉遵守组织原则,无怨无悔地全身心投入对敌斗争。1944年7月他调任颜庄区当区长,领导对他说:这是一个大区,有4、5万人,你打仗勇敢,对敌斗争有办法,颜庄条件差,任务艰巨,你要担负起重要责任(意思是你虽是区长,但要多发挥作用)。此时日军虽是江河日下,但困兽犹斗。无论斗争形势怎样变幻莫测,丝毫没有松懈他的斗志。他认真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严格区分敌、我、友,不断地分化瓦解敌伪政权,枪打出头鸟,把汉奸、叛徒的破坏控制在有限的范围,集中力量对付日本鬼子。1945年8月的一天,正当他们到安仙煤矿向汉奸队喊过话后,回到山头休息时,莱芜县委派人通知说:日本人已宣告无条件投降,上级命令他们原地监视日本人。此时,国民党亦向汉奸队下令监视日军,等候中央军投降。但经武工队努力,半个月后日本人向我抗日武装力量缴械投降。
亓雪峰在抗日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发动群众坚持抗战,不断提高领导艺术,越是艰难的地方越是勇往直前,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其功当彪炳青史。
解放战争中,山东曾是国民党重点进攻之地,莱芜离济南180华里,莱芜县更是敌我双方重兵集结之地。1947年元月初,敌绥靖区副总司令李仙洲占领莱芜,进驻颜庄区。当时全省乃至全国斗争形势随莱芜、泰安变化而变化,亓雪峰和他领导的区武工队就处在这变化动荡之中。上级提出:无论环境怎样恶化,各级政权组织都要做到县不离县、区不离区,即使转入地下斗争,也不能离开。亓雪峰同志此时带领颜庄区武工队约30余人(当时分东、西两个武工队。颜庄区武工队属西武工队,东队由于麻痹大意,一次夜宿低洼庄稼地里,被坏人告密,敌一营人将其包围全歼,被俘3人,其中1人投降,另2人不屈被杀,敌割下2人头游街示众——可见当时斗争何等残酷),为摆脱敌人暗探跟踪,保证队伍安全,他熟练地运用游击战术,常常是指东走西,走南闯北,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神出鬼没,逢大敌则避,遇小股必歼,敌人把他们毫无办法。其间,不但要对敌武装斗争,还要待机发动群众进行土改,组织群众筹粮支前、抬担架、护理伤病员等等。可以说,这期间无论是莱芜战役也好,孟良崮战役也好,亓雪峰及他所带领的西部武工队都作出了他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1947年5月11日,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以有王牌师之称的整编第74师为骨干,在整编第25、第83师的配合下自垛庄、桃墟地区进攻坦埠。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决定集中主力5个纵队东移,歼灭整编第74师于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山区。经13、14日的猛烈攻击,15日形成了对整编第74师的四面包围。整74师被围后,蒋介石一面命令该师固守待援,一面严令整编第11、第65、第25、第83师以及第7军、第84师等部迅速向整74师靠拢,企图在蒙阴、青龙寺地区合击华东野战军主力。此时,向孟良崮增援的10个师多数只距离孟良崮一至两天行程,情况十分紧急。
当时由亓雪峰领导的颜庄西路武工队在莱芜地区一带活动,但他们并不知道华东野战军打孟良崮的总攻时间,只是发现颜庄北4华里地段有一公路桥,叫南下冶桥,约有六七米宽,桥下水深丈余,敌新5军(军长邱清泉)常出城经此桥扰乱。此桥对我不利。亓雪峰便和武工队副队长陈清卫商议:此桥反正不为我所用,敌人出城必经此桥,我们必须想办法将此桥毁掉。于是,武工队连夜将桥拆毁,并在桥两头埋设大量地雷。第二天清晨敌新5军如蚂蚁般向孟良崮方向开进增援,远远望去黑压压一片从莱芜城出来,炮车汽车一大串,行至桥头,不时引发了地雷,便停滞不前。敌欲绕向桥东汶河滩,但沙地不能行车,想架桥又等不得,后来由工兵在上游架桥通过,这就拖延敌人大半天时间。这个时刻也正是华东野战军向孟良崮发起总攻,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候,在这一关键时刻,亓雪峰领导的武工队拖住了增援的国民党新5军约3万余人,为解放军围歼整74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16日上午,华东野战军全歼整编74师3.2万余人,师长张灵甫被击毙。亓雪峰率领武工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主动配合解放军主力部队行动,受到鲁中军区、鲁中行署、泰安地委的通报嘉奖,亓雪峰和陈清卫记一等功,颜庄区武工队被命名为模范武工队。
之后,亓雪峰随南下干部大队南下,担任南下干部大队第3连队支部书记。南下大队进入南召县时,亓雪峰又奉命带一班武装先行,即打先锋。一次在河南境内过一峡谷地带,他见地势十分险要,易进难出。为防土匪埋伏,他果断命令部队绕走山梁,果然峡谷中有埋伏,敌人只向山上放了一阵枪。部队避免了一场大的伤亡。
1949年4月中旬,他被编入第二野战军第十九军,担任陕南区党委行政科科长。
1949年5月,中共陕南区委员会在湖北省郧县城关建立了中共石泉县委员会和石泉县人民政府,并随十九军西进。7月,中共陕南区委任命亓雪峰为中共石泉县委书记兼任石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对外称代理县长)。同时,亓雪峰带领石泉县委、县政府机关进驻平利县,并以石泉县工作队的名义在平利县老县等地开展征粮、反霸、支前工作,培训锻炼干部,做好解放石泉的各项准备。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九军五十七师一七O团解放石泉县城。12月1日,亓雪峰带领36名干部从安康出发进驻石泉县城,接管石泉县,行使人民民主专政和管理权力。
石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亓雪峰于1949年12月至1950年6月担任中共石泉县工作委员会书记,1952年9月至1954年6月担任中共石泉县委书记;1949年12月至1953年12月担任石泉县人民政府代县长、县长。这一时期,亓雪峰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全县人民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项工作。
一、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权
12月1日,亓雪峰带领工作队进驻县城的当天,顾不得休息和吃饭,就把早在湖北郧阳印刷好的人民政府布告迅速贴满了大街小巷。12月7日,召开石泉县人民政府成立大会。接着,建立了秘书室、民政教育科、财粮科、建设科和税务局等5个县人民政府工作机构,并将国民党石泉县政府设置的5乡5镇重新划分为5个区,成立了党的区委会和人民区公所。1950年1月至4月,又先后设立了县工委和县人民政府的一些工作部门,保证了县工委和县人民政府的基本运转。
对国民党县、乡、保、甲人员进行登记、争取工作,完成了接收任务,分别予以遣散、安置、留用等适当处理。同时举办地方干部训练班,充实基层干部队伍。
二、安定社会秩序
石泉的解放,不同于安康地区所辖各县,既非全部歼灭,又非和平解放。解放初期,国民党残余分子与地主恶霸、反动会道门以及流氓、土匪相勾结,乘本县区政权刚建立,乡村暂时还利用旧人员,群众尚未发动及自然灾害之机,利用偏僻山区交通不便、山大人稀等自然条件,进行大肆造谣、疯狂抢劫、企图暴乱等反革命活动,扰乱社会秩序,破坏革命和生产,企图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权。县工委(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剿匪部队(亓雪峰兼任剿匪主力军独立营营长)以军事清剿、政治瓦解和发动群众相结合的方针,开展收缴武器、肃特反霸、镇压反革命等工作,并广泛发动群众自卫,组织武装力量大力围剿,消灭了匪患。国民党溃散军队、地方武装及乡政人员、地主、流氓土匪纷纷向人民政府缴枪投诚,粉碎了敌人企图组织反革命暴动的阴谋。还提前三天完成了修复公路的任务,为解放大军和陕南军区直属党政机关人员的顺利西进提供了便利,加快了解放全陕南的步伐。
三、广泛开展生产救灾
1949年至1950年全县各地相继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县工委、县人民政府立即以生产救灾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救灾和发展生产自救,使群众顺利度过了严重灾荒。
四、恢复学校教学工作
解放不久,县人民政府建立教育推进委员会,亓雪峰兼任主任委员,动员全县教师员工返回学校。1950年3月,全县各学校开学,恢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对安定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
五、发展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1950年1月,为了适应实行人民当家作主建设新中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及时召开了石泉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设立了石泉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积极性。在县工委的领导下,常务委员会与县人民政府一道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迅速建立了农会、妇联会、青年团、县工会,取缔了保甲制度,建立了人民的乡村政权组织。组织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霸减租、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贯彻婚姻法、“三反五反”的群众运动和整党建党、扑灭瘟疫等工作,巩固了新生的政权,为胜利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5年3月至1958年10月,亓雪峰任安康行署副专员,其间于1958年3月至1958年10月兼任中共石泉县委第一书记;1958年10月至1961年3月,任石泉水电工程局副局长;1961年3月至11月,任宝鸡峡水电工程局副局长;1961年11月至1966年8月,任中共安康地委副书记兼专署副专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下放到“五•七”干校学习。1973年3月恢复工作,先后担任安康地区农办和财办副主任,1976年2月任安康地区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1月任中共安康地委副书记,1981年11月离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已年届花甲,且身体多病,但仍坚持到一线调研,指导农村落实生产责任制工作,促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他带着对安康深厚的感情,积极总结几十年工作经验,给地委、行署提出了不少重要建议。回到山东老家后,他依然心系安康、心系石泉,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安康的发展变化,对安康的建设寄予深切期望。他逝世后,其亲属在墓碑上留下:终生立党为公心系百姓甘苦,一世清廉俭朴处事磊落光明。
亓雪峰在秦巴汉水工作和生活了近半个世纪,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安康人民,安康包括石泉的人民永远怀念他。
安桂槐(1920--1993),山西五台人,1920年出生,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解放军某团政委。1950年6月至1952年9月任中共石泉县委书记,1952年9月调陕西省委统战部政权党派处工作。后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金属局长(厅级)。1993年因病去世。享年73岁。
安桂槐在石泉工作的两年多时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健全县区党、政、群、武装组织,选配、充实干部队伍
1950年6月30日,经中共陕南区委批准,撤销中共石泉县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共石泉县委员会,任命安桂槐为县委书记。中共石泉县委在县工委建立县区党、政组织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县区党、政、群、武装组织,选配、充实干部队伍,为巩固新生政权作好组织保证。先后设立了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部、人民法院,建立了县、区人民武装部、武警中队、公安局、独立营,增设了后柳、银龙、喜河区公所,并相应建立区委。与此同时,为广泛联系和团结全县各阶层人民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县工会、妇联、共青团、农协会等各群众团体组织也相继建立,并在开展反霸减租、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中,注意培养、锻炼涌现出的积极分子,充实了基层机关干部队伍。
二、剿灭匪患,稳定秩序
中共石泉县委在抓组织建设的同时,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的策略,组织公安干部,配合独立营,发动群众,剿灭匪患,安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全县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组织群众生产救灾
安桂槐到石泉任职时,正值闹饥荒,县委积极组织生产救灾,派出干部深入饥荒严重的乡村,发放救灾粮款,动员地主、富农和余粮户向饥民借贷,开展生产自救,度过了严重的灾荒。
四、反霸减租,土地改革
1950年7月底,安桂槐亲自带队,抽调机关干部和干部培训班学员30余人组成反霸工作队,在古堰乡开展反霸减租试点工作。经过3个月的反霸斗争,取得了成功经验,为全县反霸减租斗争奠定了良好基础。之后,组织了县、区、乡400余名干部在全县进行反霸减租,至1951年4月,反霸减租全面结束。1951年11月初,又成立了以安桂槐为主任的石泉县土改委员会,历时7个月,分两期完成了土地改革。
五、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抗击美国侵略军。同时,石泉县在县城召开了有各界代表参加的数千人群众大会,他和代县长亓雪峰到会作了动员讲话,号召群众搞好生产,搞好工作,支援前线,并组织开展了捐献飞机、大炮运动,给志愿军写慰问信,缝制慰问袋。动员石泉健儿于1951年7月由独立营副营长胡金堂、教导员张德胜率领赴朝参战,县委召开了欢送会。
六、“三反五反”运动
1952年1月31日,县委召开“三反”运动动员大会,在全县机关干部中开展“三反”运动。除区级以下半个月告一段落外,县级直到2月29日由于开展二期土改中途停止。全县二期土改结束后,8月4日,县委又召开了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以整风学习形式进行,不再提“三反”、“打虎”口号,历时20天,包括2月份,全县参加“三反”干部462人,共查出贪污人数404人,受到党内处分的3人,行政处分的24人。同时,主要在城关、池河两地工商界中开展了“五反”教育。“三反五反”教育运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没有发生大的偏差。
七、镇压反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反革命活动十分猖獗,他们配合美帝侵朝战争,蒋匪帮叫嚣反攻大陆,到处进行破坏活动。1951年3月,县委决定以公安干部为主,抽调干部协助赴各区,摸底排队,调查研究,搞清打击的对象。4月26日,县委发出镇压反革命的指示,发动群众召开各代会、农代会、控诉会、公安展览会,吸收民主人士参加审判委员会,广泛宣传党的镇压反革命政策,经过1个月左右的工作,掌握了打击镇压对象的情况,在全县范围内一举逮捕反革命分子80余人。镇反后在全县的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中均未发现反革命破坏活动。
吴曰聪(1912--1997),陕西三原县人,1912年出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他进边区先后任商店油坊副经理,区统战科长,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书记,渭南地委统战部部长,省民委副主任,1961年9月至1964年7月任中共石泉县委书记。后任安康地区行署副专员、中共安康地委副书记。1997年因病去世。
吴曰聪任中共石泉县委书记期间,正值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和恢复三县建制时期,中共石泉县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八字方针,扎实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缺点和错误,全面对农业、工业、商业、财政、文教卫生战线进行调整和整顿,精简机构。在采取经济措施的同时,还采取了对党员、干部进行甄别平反的政治措施,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使全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在大力发展粮油生产的同时,认真贯彻“两手抓、双丰收”方针,重点抓了桐桑多种经营生产。1963年春,县委动员各地和县级机关干部“大采桑籽、大育桑苗”,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造林育苗运动,首批建立了9个良桑基地,大力培训技术员。1964年,县委又发出《关于在全县范围内层层建立苗圃,大力开展以育桑苗为主的育苗运动的指示》和《石泉县发展蚕桑生产七年规划》,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奖励政策和发展措施,为石泉县今后蚕桑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王万友(1926--1984),别名王昆,旬邑县人,1926年出生。民国二十九年(1940)十月参加革命工作,担任赤水县四区青救会主任。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三十三至三十五年(1944--1946)在中央党校五部和西北党校学习。后在赤水县担任青年主任、四区委书记,游击队政委。1949年任中共马栏地委、三原地委组织部干事、科长。1950年调陕南工作,曾任中共紫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中共安康地委干校教务主任。1957年,调安康地区农林局任局长。1963年,调安康地委农工部任副部长。1966年调旬阳县任县委书记。1973年1月,调石泉县任县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81年12月,从石泉县调地区行政公署担任副专员、地委副书记,直至1984年12月逝世。王万友在石泉县任县委书记长达9年时间。在石泉工作期间,经常深入农村,从事调查研究。他根据石泉山区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优势,重点抓了农村蚕桑生产。1973年调石泉工作,当时蚕茧产量仅有7.38万公斤;到1981年,他调离石泉时,全县蚕茧产量增加到38.07万公斤,确立了蚕桑生产在石泉农村主导产业的地位。
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以王万友为书记的中共石泉县委领导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全县人民全面认真清理和纠正“左”倾错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落实干部和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开展“摘帽”工作,整顿和调整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党的建设,及时将县委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农村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全县人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贺福兴(1921--2007),全国荣军劳模。石泉县中坝乡汉阴沟村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西北野战军2军4师10团1连战士。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参加过济南、天津、太原、西北战役战斗。他作战勇敢,冲锋在前,不怕牺牲,曾两次带炸药包炸毁过两座桥梁,为大军进攻扫清障碍,被誉为董存瑞式的英雄。1949年在“扶眉战役”中,冲锋在前,被敌人的枪炮打中左腿,从前线退了下来,治疗中因腿伤严重,高位截肢,成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贺福兴伤残后,被组织安排到荣军疗养院疗养。1954年,他放弃优越的生活,主动要求退伍返乡。回到中坝农村后,不等不靠,不居功自傲,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加农业生产,过起自食其力的生活。生活困难,他不向国家伸手,完全靠自力更生,走自强自立之路。先后担任生产队会计、大队会计,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心带领群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汉阴沟村是个高山缺水村,他背着被,拄着双拐,吃住在水利工地上,领着村民们修通一条3500米长的大堰,解决生产队的农田灌溉。接着他又集资架设8.5公里的广播线路,解决全大队群众收听广播难的问题。生产队没有活动场所,他拄着双拐,给生产队盖了七间办公用房。社员群众有困难,他解囊捐献抚恤金100元……
贺福兴身残志坚,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带领群众治穷致富,受到乡亲们的拥护和爱戴。1956年被选为县级劳动模范和省级先进个人,出席1956年陕西省军烈属、残废军人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同年,作为安康地区唯一一名残废军人代表,出席全国军烈属、残废军人、复员退伍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合影留念时他坐在第一排,毛主席走到贺福兴面前,见他跷着一条残腿,就问他:“你在什么地方负的伤,痛不痛?”他一一作了回答。毛主席抚摸他的受伤处,贺福兴感动得热泪盈眶。1959年,贺福兴又作为残废军人代表,第二次赴北京开会,再次受到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他都激动不已。这些照片,他一直细心珍藏,视为珍宝。
贺福兴所在的村是一个山区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全生产队总共只有2.4亩水田,吃米如金子。1983年落实生产责任制后,贺福兴拄着双拐,扛着锄头、铁锹,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修水田。挖地时,一支腿站着,一支腿跪着,残腿用拐杖撑着,一锄一锄地挖;铲土时,他坐在凳子上,将铲起的土甩向肩后,铲完一块再接着挖……乡亲们见他修田这样艰难,就劝他说:“老贺呀,你一个残疾人,国家给你抚恤金,你还修啥子田啊。”他对乡亲们说:“我家6口人,只有6分田,能吃么子?谁说我不行,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就行。”就这样,他坚持三年,修田3.5亩。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全村修田35亩,改变了吃米难的状况。村民们说:“如今我们能吃上大米,全靠老贺带的好头。”群众称赞贺福兴为“巴山独脚虎”。
陈英奎(1915--1997),红军战士。石泉县两河镇新春村人,191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饱受苦难生活的煎熬。1935年12月26日,中国工农红军74师攻克宁陕县城,处决国民党宁陕县县长剧文绍。接着,红74师在师长陈先瑞的指挥下,挥师南下,在石泉的兴坪、两河开展活动。红军在两河期间,消灭两河民团,捣毁乡公所,严惩一批作恶多端的地主恶霸和国民党地方政权中的顽固分子,没收地主的财物,分给穷苦农民,深受百姓的欢迎。
红74师从宁陕南下的时候,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紧锁大门,弃家上山躲藏。年仅20岁的陈英奎,看到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是完全不一样,便去主动接近红军,为红军带路,当向导;为红军砍柴、烧开水、贴标语、召集群众开会,学唱红军歌曲。当红军离开两河的时候,陈英奎来到红74师的驻地董家院子,找到师长陈先端,要求参加红军 。陈先端看到陈英奎高高的个子,精明能干的样子,当即答应陈英奎的要求,批准他参加红军。在陈英奎的带动下,刘龙喜、王德云等二十多名两河青年,报名参加红74师,被分到2营5连当战士。
1936年1月初,陈英奎参军没几天,随部队西进到洋县金水河地区,顺汉江飘放宣传标语,向人民群众宣传红军又回来了,警告反动派不准做坏事,不要欺压群众,同时镇压少数反动分子,鼓舞和稳定鄂豫陕地区群众的斗争情绪。
1936年1月下旬,红74师回到宁陕东江口准备过春节,突遇杨虎城独立旅进山围剿。红74师甩开敌人,一个晚上拉到周至、户县,然后又翻过秦岭,利用大雪天,攻克佛坪县城,消灭刚组建的佛坪保安团。然后西进到凤县,消灭当地保安团400余名,缴获枪支300余支,破坏公路桥梁几十处,使公路中断达半月之久。这是陈英奎参加红军以来连续参加的两次战斗,他在回忆这两次战斗经历时说:“过去我从未打过仗,我看到红军战士打起仗来十分勇敢,我也就不害怕了。”
红74师成立后,接连打了几次胜仗,引起敌人的注意。国民党44师、45师及杨虎城部,计划用三个月时间,采用驻、堵、追的办法消灭红74师。因此,陕南特委决定:将红74师化整为零,分散行动。部队分编为1、5、6三个团,方升普、郑位三带1团,在镇安、柞水、蓝田一带活动;李隆贵带5团,在汉水北岸石泉、汉阴、旬阳地区活动;陈先端带6团在山阳、商县、商南、郧西等地活动。陈英奎所在的5连划归6团活动。在陈先端的指挥下,6团在商洛和湖北交界地区打得十分勇敢,胜仗一个接一个,他们先后消灭漫川关的民团和郧西民团,打死团总赵六娃,缴获长短枪200余支。与陈英奎同时参加红军的刘龙喜说:“陈英奎个子高,力气大,打起仗来总是冲在前面,不久就入了党,当了班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红74师奉命由陕南开赴陕西三原,划归115师留守处,担任18军团军需物资由延安到前线的运输任务。1937年10月,留守处改为西北留守兵团警备第4团,驻守洛川,担负保卫延安的任务。后来,开赴抗日前线,开展十四年抗战。1941年8月,陈英奎所在的部队,在龙华县与日军展开生死搏斗。担任连指导员的陈英奎,与连长一起,带领全连战士,一直拼杀在前沿阵地上,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日军凭着人多,武器好,又一次发起进攻。当日军冲到离掩体只有二十几米远的时候,陈英奎和全连战士从掩体内冲出来,迎着敌人展开肉搏战,迫使敌人始终没有越过封锁线,为整个战役的胜利赢得了时间。龙华战役结束后,陈英奎连一半人牺牲,陈英奎身负重伤,被送入八路军后方医院医治。伤愈后,组织上安排他到晋察冀警备1旅2团任休养员。
建国后,陈英奎转业到山西省粮食厅工作。解放初期,由于敌人破坏,土匪骚扰,不法商人屯集居奇,造成北方地区粮食短缺。一次,陈英奎与大家一起从内蒙古押运粮食,途中遭到土匪袭击,陈英奎带着伤残之躯,与匪徒展开博斗,终因寡不敌众,粮食被劫,陈英奎差点牺牲。1958年,陈英奎主动要求,回到石泉县两河镇新春村务农。在家乡的几十年里,陈英奎继承发扬红军传统,带领家乡人民治山治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97年9月,陈英奎在新春病故,享年83岁。
蔡德芳(1919--2006),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政治工作干部。1919年12月出生于石泉县迎丰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蔡德芳在西安师范读书时,参加党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6年8月投笔从戎,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山西临县新军决死4纵队政治部干事、八路军120师独1旅政治部教育干事、《战力剧社》编辑、分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120师独1旅714团教育股股长,第1军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编辑科副科长兼报社社长,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社总编辑,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兼报社社长,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战斗》杂志社总编辑,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1955年授予少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上校军衔。先后两次被兰州军区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荣立二等功一次,并荣获独立自由奖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解放奖章,纪念抗日胜利60周年荣誉奖章。1974年5月离职休养,享受副军职待遇。
蔡德芳从青年时代起就积极投身于抗日斗争,在“ 民先队”和隐蔽战线做了大量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部队从事宣传工作。他怀着满腔的战斗激情,写出一篇篇报道,一首首诗歌,有力地鼓舞了抗日将士的斗志。解放战争时期,蔡德芳既当宣传员,又当战斗员,深入连队,深入前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进行采访和宣传,先后参加延安保卫战、潘龙镇战斗、瓦子街战斗、环县战斗等战役、战斗,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多次受到领导机关的表彰。
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蔡德芳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残酷的朝鲜战场上,他冒着枪林弹雨,和有关领导一起,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1军司、政、后联合工作组,深入到前沿阵地,了解情况,观察地形和作战的基本要素情况,为研究制定作战方案提供宝贵的资料。朝鲜停战回国后,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从事部队的宣传、文化工作。十年“文化大革命”中,蔡德芳受“四人帮”的迫害,导致左眼失明,两肘关节严重残废,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但他坚持真理,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他在一篇文章写道:“胸怀寰宇能容海,心也坦然,身也坦然;遇事不钻牛角尖,神怡心旷通山水,忙亦乐观,闲也乐观。染翰为露尚满天。”他请兰州军区书法家王创业写成条幅,挂在自己的书房中,作为座右铭,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和一名老军人乐观向上的高尚情操。
1974年5月离职休养后,蔡德芳在书墨翰海中泛舟,凭借多年的书法功底,以自己独特的书体,为海岛、为边防哨卡军营战士,书写一幅幅神采飘逸的书法作品,鼓励军人献身于祖国现代化的国防事业。他的书法作品多次获奖,被有关文化艺术组织授予“当代书画艺术名人”和“中外书画艺术名人”的称号,入选《世界书画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