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由石泉县红卫公社主持研究“泉桑一号”桑苗繁育项目并获得成功,1981年开始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达200万株,产值120万元。
1980年,全县林业系统推广了“油茶良种选育及速生高产”和“蚕桑新品种的选育及丰产”等技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1981年,蚕桑系统掀起了大面积“丰产综合技术”的推广工作,全年育苗2000万株,栽植良桑苗200万株,1981年9月10日,该项目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981~1983年,全县推广发展速生泡桐树1050万株,40万立方米,产值达4000万元,实现利税达200万元。
1982年,全县推广天麻有性繁殖技术,熟蚕自动上簇技术,良桑品种选育技术等。1982年,由县蚕桑实验场潘仲鹤主持,县林特局杨轶初、省蚕研所蹲点组管小康、顾文锷、吴远菊协作的“科学育苗,栽桑养蚕,促进蚕桑增产技术”获省农委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
1983年,推广了五倍子栽培、以草代木栽培香菇、温棚栽培黑木耳、猪苓人工栽培技术。
1984年,引进与应用106号、107号墙壁涂料配方,引进水杉育苗技术,引进与应用酚醛再生树脂生产技术。
1985年,引进推广“苏5、苏6”优良蚕种,推广应用了烘蚕灶改良技术,研究推广了食用菌丰产综合技术、农作物秸秆代木生产香菇技术。
1986年,推广了“养蚕三三制”技术。
1988年,全县推广、示范“高压环剥育苗技术”、“人工栽培五倍子技术”、“栲胶废渣栽培平菇、凤尾菇、香菇技术”。
1988年3月5日,潘仲鹤、朱英山、谢英荣、张运西等人在陕西省农村科技进步工作会议上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9年,推广、示范“野生板栗嫁接技术”、“桑树芽接改良技术”、“小蚕片叶立体育技术”、“人工栽培黄姜技术”以及普及推广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等项目。
1990年,重点推广了小蚕共育、小蚕立体育、荆桑改良、叶面喷肥、果园防治病虫害、试验丰产倍林、改良野生板栗等技术。
1988年,石泉县蚕桑专项技术承包工作,被列入省级农业专项技术承包项目计划,由陕西省蚕桑研究所牵头与石泉县林特局共同承担。经过5年的技术攻关,研究并推广“山地、丘陵蚕区蚕桑规范化技术”,分级建设蚕桑高产示范样板,大幅度提高了蚕桑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至1992年,共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参加蚕桑承包科技人员60多人,推广先进技术二十多项,建成了池河蚕桑高产示范样板区,区内分建3个试验区和10个科技示范村,100个科技示范户。示范区示范蚕园亩桑产茧达到162.3公斤,高出省水平线4倍的平均3倍,山地和丘陵示范桑园亩桑平均产茧94.8公斤,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充分肯定。
1993年10月19日,由石泉县林特局金岩、胡志远、李虹、牟国安等承担的“五倍子丰产技术推广项目”,被省林业厅授予“陕西省林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
1994年3月,首次引进西南农大培育的多倍体桑品种“嘉陵16号”栽培和芽接改良试验。
1994年,县林特局改过去的集团科技承包为个人单项承包,奖惩到人,动员科技干部88人到88个村进行育苗、造林、林特基地建设、蚕桑等十几个项目的技术指导和推广,完成野生板栗改良56万株,实生桑、老劣桑改良245万株,建设林特商品样板点95个,面积1.3万亩。
1994年,从浙江调回纸板方格簇12万片,首次在石泉县推广应用,1998年由县蚕技站自己建厂,生产方格簇4万片,后柳镇推广使用3万片。1999年3月从四川重庆调进纸板方格簇4万片。全县累计推广方格簇20万片,经收茧调查,使用方格簇比使用其他簇具上茧率提高20%以上。
1994年第一次引进省力化蚕台10套进行试用,1996年第二次调进省力化蚕台200套,经使用调查,节省劳力20%以上。
1998年春,引进省蚕研所新培育的优良多倍体桑品种305、306,1999年2月从省蚕研所引进新培育的优质高产桑品种402、406,共引进桑品种4个,推广面积30亩。1999年3月,为长阳乡、喜河镇、熨斗镇调运优良品种707桑条四千多斤,进行芽接改良。
1998年6月1日,县林特局主持的“杜仲综合技术开发”项目获1998年度陕西省林业厅林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
1999年春蚕期,首次在中池乡一次性推广使用小蚕饲育箱200个。此项新蚕具新技术的推广,一是便于蚕农操作,二是小蚕发育整齐,三是节省了养小蚕的加温成本。
1999年3月,首次在杨家坝苗圃进行多倍体桑品种无性繁殖大棚两段育苗试验成功,嫁接桑苗8万余株,解决了育苗成活率低的难题。
“十五”期间,县林特局始终把推广和应用林业新技术、新产品贯穿于林业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一是对工程造林上山苗木积极推广使用生根粉、抗旱剂和地膜覆盖等技术措施,全面提高造林成活率。工程实施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47.01万亩,造林成活率、合格率、保存率均达到规定标准。二是大力推行容器育苗,增加种类和数量,5年来繁育推广容器育苗500万株。三是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规划设计上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确保了造林地块的准确性。四是结合本县实际,做好林特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种植,共发展以305、402等多倍体高效优质桑园6000余亩;新建无性系茶园和大棚茶园3000亩;发展皱皮柑、大樱桃、大枇杷等优质小杂果3000亩。同时,大力普及推广野生板栗改良、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技术,使林特生产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在科技承包、科技示范方面,2002年11月,县政府决定由县科技局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农业科技承包工作,搞好高效农业示范带建设。2003年,县林业局抽调20人参与了科技承包,2004年初,县政府又推行了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使林特新技术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应用。
2001年7月,安康市月河流域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项目确定将池河镇纳入示范带内,项目建设的重点是蚕桑、畜牧和林果。其中包括以县茧丝绸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蚕桑产业化建设。以池河镇黄姜皂素厂等加工企业为龙头的黄姜产业化建设,以县中心苗圃为龙头的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蚕桑产业化科技示范项目包括:305、402多倍体桑改良、方格簇推广、雄蚕单养、小蚕共育、大蚕立体育、省力化养蚕技术等。同时还引进了青蒿、生姜、金银花、柴胡、板蓝根、丹参、桔梗、白芍等中药材栽培。至2006年,全县新发展杜仲、天麻、金银花、青蒿等中药材10260亩。
2006年,县林业局从甘肃陇南引进油橄榄品种7个,在城关镇堡子村建试验园100亩,2009年,油橄榄园的“城固32号、阿斯、鄂植8号”3个品种开花座果,园内最高单株3m以上,最大地径7.5cm,苗木生长旺盛。
2009年春,县林业局从安康、宁陕引进“安栗一号、安栗2号”板栗接穗7万支,在城关镇、红卫乡改良板栗500亩,从汉中引进“龙井、福鼎大白毫”优良茶苗800万株,在喜河、熨斗镇新建密植茶园1500亩。
2011年春,县林业局从宁陕引进良种板栗接穗14万支,连片改良板栗低产园1000亩。
2012年,县林业局引进板栗良种接穗16万支,改良低产板栗园1200亩;引进“香玲、鲁光”核桃苗15万株,在云雾山镇新建核桃园近5000亩;引进优质茶苗400万株,在喜河、熨斗镇等镇建密植茶园1000余亩。
2013年,县林业局引进“香玲、鲁光”等良种核桃苗30余万株,在饶峰、喜河等10个镇建高标准核桃园1.1万亩,其中饶峰镇光明村连片新建高标准核桃园326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