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xzfgzbmsqxxczxj/2024-0009 公开日期: 2024-02-29 15:59
来源 石泉县乡村振兴局
内容概述 202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攻坚之年。全县巩固衔接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和农村工作会议等会议部署,以“守底线、增动力、促发展”为主线,按照“32395”的工作思路,即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以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和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项示范创建为抓手,以持续抓好“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高质量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人居环境整治、数字乡村、项目资金管理、多元帮扶、技术人才支撑、基层党建九项工作为关键,以强化高效统一指挥、抓落实责任、督查整改、比学赶超擂台、考核奖惩五项机制为保障,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持续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振兴上当标杆作示范。

石泉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石泉县2024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镇巩固衔接领导小组,县级相关单位:

《石泉县2024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已经领导小组会议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石泉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

2024年2月23日

石泉县2024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

202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攻坚之年。全县巩固衔接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和农村工作会议等会议部署,以“守底线、增动力、促发展”为主线,按照“32395”的工作思路,即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以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和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项示范创建为抓手,以持续抓好“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高质量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人居环境整治、数字乡村、项目资金管理、多元帮扶、技术人才支撑、基层党建九项工作为关键,以强化高效统一指挥、抓落实责任、督查整改、比学赶超擂台、考核奖惩五项机制为保障,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持续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振兴上当标杆作示范。

一、着力实现三个提升

(一)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富民”之路,围绕打造“全国富硒食品产业强县、西北预制菜之乡”目标,持续壮大富硒食品预制菜首位产业,推进预制菜保供基地建设,完善“链主企业+村集体经济+产业大户”发展模式,落实订单生产收购,新发展高质量预制菜保供基地5000亩以上,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做优生态旅游支柱产业,抢抓全域旅游发展机遇,做好农旅融合发展文章,以生态旅游为支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让乡村产业融入旅游发展大格局,开发更多旅游商品,加快培育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等新业态,为乡村产业注入发展新动能。做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聚焦蚕桑、畜禽、水果、茶叶、魔芋、中药材、生态稻米、生态渔业等区域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创响一批石泉“土字号”“乡品牌”,形成“主业突出、多元支撑、融合互促”的乡村产业格局,持续强化农产品品牌培育,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推动特色经济、集体经济和联农带农经济协同发展,力促养蚕发种8.5万张、生猪出栏15.8万头,发展蔬菜8.2万亩、魔芋8000亩、中药材5000亩。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培强”行动,确保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以下村“清零”,力促50万元以上村达20个以上。

(二)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推行实施“乡村建设指南”,全面推进乡村建设“31555”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立足现有村庄基础,强化村庄科学分类,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全面完成39个“多村合一”“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覆盖91个村。推进农村水、电、路、气、讯、网、物流等提档升级,大力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规模化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等。加强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维护梳理,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持续巩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设成果和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成果,积极推进镇级“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促进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达到90%以上。加快紧密型城乡教育、县域医疗卫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三个共同体建设,织密兜牢社会保障网络,持续做好养老、托幼和困难救助等工作,真正让群众有获得感。开展“五美庭院”建设,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让群众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加大优质市场主体和品牌运营商招引力度,实施百户“拾美”民宿、百名“十美”管家、百家“食美”农家乐提升培育行动,打造“石泉拾美”特色民宿品牌,丰富石泉名片。

(三)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书记民情三本账制度为统揽,以321基层治理模式为抓手,深入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持续推进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和管理。务实推动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完善村级“小微权力”事项清单。加快推进“数字石泉”“智慧石泉”建设。运用积分制管理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以弘扬孝义文化为重点,持续深化“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调整充实“四会”组织成员,每季度规范开展道德评议,分层评选表扬一批新时代先进典型。依托农民夜校和“三员”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模式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抓好2023—2025届新申创的42个县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的创建工作,确保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覆盖率达到80%。加强诚信建设,注重家风家教,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三位一体”保护体系,建立古树名木保护机制,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街区保护利用,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把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二、坚决守住两条底线

(一)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执行“田长制”耕地保护制度,持续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巩固耕地流出整改成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坚决守住19.31万亩耕地红线。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多措并举,大力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提单产行动,加快推进补充耕地项目,保质保量完成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快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实施优质粮油示范带建设;加大农资储备和市场监管,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大农技培训和农机推广力度,抓好生物危害防控、病虫害防治和极端天气预警防范,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扩大油菜大豆面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23.9万亩,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6.4万吨以上。

(二)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15345”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和“三色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四支队伍”和网格员作用,紧盯辖区农户收支情况、“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产业就业等重要指标,深度排摸;优化完善部门筛查预警机制,强化数据共享,推动防返贫监测帮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充分运用网格化、信息化手段,扎实做好动态监测与帮扶工作,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持问题导向,紧扣风险原因,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至少落实一项开发式帮扶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做好兜底保障。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条件的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做到精准施策、应帮尽帮。严格落实风险消除标准和程序,对收入持续稳定半年以上、“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持续巩固、返贫致贫风险已经稳定消除的,方可按程序消除风险。紧盯因病、因学、因灾等核心致贫返贫风险,继续实行“防贫保险”,进一步增强抗风险能力,坚决防范返贫致贫风险、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三、扎实推进三项示范

(一)扎实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按照“123555”的示范县创建总体思路,采取“梯次推进、分步实施”,结合县城周边、川道沿线、偏远山村不同区域实际,选择一批村域基础条件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村率先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加快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现代特色产业村、城乡融合善治村、和美乡村试点村、农旅融合旅游村等乡村振兴示范村,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和典型经验。逐步推动示范村,乡村产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产业园区做大做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村域基础设施完善,民居风貌显著提升,村(社区)功能基本完备;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美丽宜居乡村特色更加鲜明;乡风文明深入人心,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明显进步;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农村干部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乡村实用人才门类齐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群众生活更加富裕,率先形成全省乃至丘陵山区乡村振兴标杆。

(二)扎实推进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建设。坚持高点定位,强化组织领导,优先政策保障,紧紧围绕“健全产业体系、完善技术装备、推动数字赋能、激活经营主体、产品绿色安全”的建设思路,深入推进创新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数字乡村发展机制、创新乡村治理机制等三个创新机制建设,实施蚕桑、林果、菌蔬、草池湾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县域公用品牌推广、数字石泉发展创新中心、“石速帮、泉能办”乡村治理体系等13个项目。坚持一个项目、一个职能部门牵头、一个专班负责、一套方案、一抓到底“五个一”推进机制,统筹县级部门、试点镇村上下协同发力,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试点试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力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推动“三产融合”“三位一体”“三生同步”,构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优质化、高效化、品牌化”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农业体系,探索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农村综合性改革“石泉模式”。

(三)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石泉样板。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以省市县“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为抓手,形成领导包抓、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县镇主管、村级主责、农民主体的合力推进格局,坚持示范带动、全域推进。学习运用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巩固提升池河示范镇建设成效,全力推动6个省级、8个市级、11个县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紧扣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努力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着力打造一批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石泉样板。

四、持续抓好九项重点

(一)持续抓好“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强化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力度,定期对全县农户住房进行排查,对鉴定为危房的,按照“一户一策”动态清零,验收销号,形成闭环管理,全面保障农户住房安全。同时做好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夯实“双线七长”责任制,巩固控辍保学成果,贯彻“应助尽助”,做好精准资助工作。持续做好全人群30种大病专项救治,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随访服务,严格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县域内公立医院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政策,常态化开展乡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清零”工作。加强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和医后救助,精准落实分类参保资助、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等各项医保帮扶政策;扎实做好全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等特殊群体参保缴费工作,确保参保率100%。持续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以农村集镇社区为重点,推进规模化供水改造提升,通过新建备用水源,延伸输配水管网,改造消毒净化设施,进一步提升规模化供水保障能力。加强饮水工程风险隐患排查、安全监管和日常维护,有序实施公司化管水运营模式,全面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全力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二)持续抓好高质量就业。深入实施“四个三工程”创建高质量充分就业县行动,充分发挥县镇村三级就业社保服务体系及石泉县零工市场作用,聚焦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意愿、“雨露计划”毕业生、失业返乡回流、无法外出务工的脱贫劳动力,持续加强动态跟踪服务并提供精准帮扶。围绕县域“五大产业链”和县内外用工需求,按需组织脱贫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提技促进稳定就业增收。大力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条件,支持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用足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落实落细过渡期就业帮扶政策。力促有劳动力及有就业意愿的家庭每户至少实现1人稳定就业(含产业就业),“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确保稳定务工、苏陕劳务协作就业、乡村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四个不低于”上年度。

(三)持续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持续深化“135”搬迁后扶模式,以易地搬迁脱贫群众稳定增收为目标,以“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为工作主线,促进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实施就业帮扶提升工程,着力强化就业平台、摸清就业底数、落实就业帮扶政策,促进搬迁群众增收;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着力强化消防配套、关注“老小残”、延伸六小覆盖面,不断增强公共服务;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工程,着力优化社区党组织、巩固321基层治理成果、提高融入城镇能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实施社区服务管理工程,持续开展社区“星级”创建、做好兜底保障、强化物业管理,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实施保障机制完善工程,引导各类规划聚集、探索解决新增人口住房需求、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强化政策机制建设。

(四)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要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五美乡村”建设,巩固提升4111示范工程成效,紧盯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持续深化“扫干净、摆整齐、改旱厕、清污淤”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完善建立长效管护和保洁机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加速推进旱厕清零,加强改厕技术指导,严把改厕质量,全年改造卫生厕所338座以上,确保2024年底全县农村旱厕实现全部清零。聚焦农村垃圾治理,健全“户入桶、村收集、镇转运、场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持续开展“三边”“三口”垃圾清理、死角治理力度,抓好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排查整治,发挥好公益性岗位保洁员作用,全县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5%以上。聚焦农村污水处理,持续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保障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开展农村河塘、沟渠清淤疏浚,加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力度,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完成1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年度任务。聚焦机制制度建设,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健全管护队伍,落实管护经费,探索建立村集体补贴、农民适当付费合理费用分担制度。补齐人居环境设施短板,就地取材用微工程、小投入扮亮乡村,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的舒适度。

(五)持续抓好数字乡村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光纤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数字电视等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石泉”“智慧石泉”建设力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城乡资源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的智慧化,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按照实用、管用的原则,由三大运营商各自建设1-2个数字乡村示范点。积极融入安康市数字乡村平台,提高科学决策服务水平。以数字化赋能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过程,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监测、预警,提供农情技术服务,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信息化。以数字化赋能公共服务,通过发布健康服务、办事服务、乡村创业、惠农补贴、乡村就业、法律咨询、金融信息、气象服务、农业科技道路交通安全、公共资产管理等内容,为村民提供科学技术服务。以数字化赋能环境提升,通过发布水源地监测、森林防火、人居环境、生态保护等预警通知,方便管理员及时掌握并采取措施,提升乡村服务水平。以数字赋能乡村治理,通过实施村务公开、乡贤说教、红黑榜、平安乡村等内容,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数字化。

(六)持续抓好项目资金管理。统筹用好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围绕县委确定的重点工作和重要事项,将项目资金集中向乡村振兴示范村、宜居宜业和美村、重点帮扶镇村,预制菜首位产业、乡村旅游业、乡建民宿产业、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倾斜,今年中省衔接资金投入产业项目占比要达到65%以上。精准指导镇村加大项目前期谋划工作力度,提升镇村项目库建设质量,做好项目库动态调整。加强项目实施全过程管控,确保衔接资金使用规范,提升资金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财政衔接资金支持的农村小型工程项目,优先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简化农村急需小微项目审批程序,加快项目建设和资金支出进度,资金支出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序时进度。持续强化扶贫(衔接)项目资产后续管护,定期开展排查工作,确保摸底全面、权属明晰、管护到位、运营正常、收益分配规范。

(七)持续抓好多元帮扶。持续抓好中、省、市单位定点帮扶,强化服务保障,拓展帮扶领域,创新帮扶方式,提升帮扶实效。统筹整合定点帮扶、苏陕协作等社会力量和渠道资源,推动形成多层次帮扶格局。实施好“万企兴万村”行动,持续开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专项帮扶行动,深入推进消费帮扶,形成社会各界参与支持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深化镇党委日常管理、选派单位跟踪管理以及县委组织部、县乡村振兴局统筹管理的驻村工作队“三级监管”机制,持续压紧压实驻村干部帮扶责任,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发挥更大作用。扎实开展“入户走访听民意、问题排查惠民生、矛盾化解暖民心”行动,提升帮扶成效。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对各级各部门干部进行培训,强化新任职、新轮换干部教育培训。

(八)持续抓好技术人才支撑。以科技人才创新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让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一线服务;促进“乡村人才超市”蓄能扩容,大力推行产业指导员、农技推广员、科技特派员等下沉一线服务模式,补齐乡村专业人才缺口。加强人才“外引内培”,大力培养致富带头人、高素质农民、工匠型乡村人才、乡村文化旅游人才、电商人才;大力发展“归雁经济”,持续推进“青创10万+”项目,回引石泉籍在外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成熟产业工人等能人回乡兴业、创业,造就一支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九)持续抓好基层党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全面深化乡村振兴专题培训,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和薄弱党组织;建强用好“头雁工作室”,大力实施村级后备力量“人才储备、雏苗培育、素质提升”三大计划,持续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迭代升级“三联”工作机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抓好农村党员队伍管理,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不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动力。

五、强化运用五项机制

(一)强化高效统一指挥机制。深化“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巩固衔接办统筹协调、专项工作组推进落实”的推进机制,县巩固衔接领导小组负责牵头抓总,部署推进重大政策、重大行动、重点项目和重要工作,协调解决巩固衔接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县巩固衔接办定期收集汇总各专项工作组及各镇、各部门巩固衔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常态化开展“补短强弱化险”,督促落实、协调推进重点工作,对存在的难点问题要及时提交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各专项工作组每月召集一次专题会议,分析工作进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推进或整改意见建议,对发现的风险隐患,要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各相关行业部门要严格对标中省市要求,及时调整优化行业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确保政策连续稳定。各镇、各部门定时组织开展自查,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协调解决问题,部门和镇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由县巩固衔接领导小组牵头,开展集中研判,研究解决措施,推动问题整改落地见效。

(二)强化抓落实责任机制。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要求,沿用“日必办、周清单、月通报”工作机制,县巩固衔接办每月制定工作清单,实行列单、跟单、清单“三单”管理,以清单制推进各项工作高效落实。联镇县级领导要严格落实“三五三”工作法,带头“解剖麻雀”。各镇和相关部门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和行业牵头责任,尤其是各镇党委书记、相关部门主要领导要落实第一责任,强化统筹研究,细化工作措施,加强工作指导、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和全面完成。驻村干部要坚持吃住在村,宣传惠民政策、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突出矛盾、办理民生实事。

(三)强化督查整改机制。县巩固衔接领导小组不定期研究重点工作和阶段性任务,适时组织开展镇际、部门之间巩固衔接工作交叉检查,紧扣节点查成效、针对问题查原因、围绕责任查执行,并将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交叉检查以查问题、找差距、抓整改、促提高为目的,做到同题共答、督帮一体,既要查找、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要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对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工作安排不力、情节严重且造成不良影响,或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巩固衔接“六个一律”工作纪律严肃处理,对相关镇村按照《石泉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管理镇和重点管理村认定及挂牌督办办法》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

(四)强化比学赶超擂台机制。每季度开展一次“三看三比”观摩推进会,实行一季度一观摩、一季度一点评,一季度一考核,观摩考核结果将直接纳入各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常态化开展比学赶超擂台活动,紧扣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县委十六届七次全会精神和党组织在助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实事办理等方面的重点工作,以现场演讲的形式晒成绩、讲方法、谈经验、话发展,激发干部团结奋进、争先创优的热情,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

(五)强化考核奖惩机制。统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评估考核,并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将结果作为评价各镇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作为干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选拔任用、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在巩固衔接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对责任不落实、行动不扎实、成效不明显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纪委监委严肃追责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