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县情> 石泉概况> 石泉史志>正文详情

《中国共产党石泉简史》:建立与巩固基层政权

时间:2023-08-01 10:03作者:柯昌平源自:《中国共产党石泉简史》

一、建立基层政权

1949年12月1日,县委书记亓雪峰带一连武装和36名干部进驻石泉县城接管。12月5日,陕南区党委决定,中共石泉县委员会改称中共石泉县工作委员会,亓雪峰任工委书记。1950年6月30日,中共陕南区委决定,撤销中共石泉县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共石泉县委员会,任命安桂槐为县委书记。1952年9月,亓雪峰任代理书记,1953年2月改任书记。
中共石泉县委(工委)和县人民政府进驻石泉县城后,即发出石泉县人民政府第一号布告,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和法令,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接管国民党石泉县政府,建立基层政权组织,行使人民民主权利,并于12月7日在三衙坝召开石泉县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
1950年春设立县工委秘书室,4月设立宣传部,7月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8月设立组织部。
1950年1月,石泉县建立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广泛联系各阶层群众。1953年2月,召开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49年12月,县人民政府设立了秘书室、民政教育科、财粮科、建设科等工作机构。1950年1月设立中国人民银行石泉县支行,2月设立工商科,4月设立石泉县人民政府公安局,5月,财粮科分设为财政科和粮食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业务从民教科分出,单设文化教育科,8月设立县人民法院。
1950年1月,组建石泉县人民武装科,1951年1月,在县武装科的基础上建立陕西省石泉县人民武装部。
在建立县工委(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工作机构的同时,县工委(县委)和县政府立即派出工作队深入全县农村,对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乡、保政权进行全面接管和改造。并建立新的人民政权组织。1949年12月初,建立城关、马池、迎凤、饶峰、熨斗5个区公所。1951年初,增设后柳区公所。全县6个区统一以序数命名称谓。1952年7月,又增设银龙、喜河2个区公所,并相应建立区委。1950年2月,全县陆续建立乡人民政府。到1951年初,共建立65个乡(街)人民政府。1952年7月,增设为69个乡(街)人民政府。1952年10月后,开始在各乡建立党的组织。
随着石泉县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健全,为广泛联系和团结全县各阶层人民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石泉县的各群众团体组织也相继建立。1950年8月,成立石泉县工会筹备委员会。1952年12月召开了石泉县工会第一届会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石泉县第一届工会委员会。1950年11月,为了普遍开展反霸减租的群众运动,县委确定召开首届农民代表大会,建立了石泉县农民协会委员会。1950年6月,建立石泉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并在县城召开了石泉县首届妇女代表大会。1950年9月,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石泉县工作委员会,1951年9月,在县城召开石泉县第一届青年代表大会。
在基本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的同时,针对工作任务繁多紧迫,而干部严重不足的实际,县工委(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一是在接管国民党石泉县政府中,对其军政人员进行审查、登记和改造,按政策分别给予留用、遣送和安置。对暂时留用的旧政人员制订约法,为支援解放大军筹粮筹款。二是在石泉中学举办“石泉县地方干部培训班”,吸收、培养了40多名当地知识青年,充实到县级各机关和基层区、乡(街)。三是在开展反霸减租、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工作中,注意培养、锻炼群众运动中涌现出的积极分子,充实了基层机关干部队伍。
二、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
解放前夕,石泉县为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的统治区。时局动荡,兵匪一家,特务、反革命、恶霸地主及反动会道门等邪恶势力勾结土匪,利用地痞、流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群众痛苦不堪。
石泉解放比较顺利,使一些地方的领导和干部对残余匪特的反动性、顽固性和剿匪肃特的长期性认识不足,滋长了轻敌麻痹思想,片面执行宽大政策,对被俘的匪特管束不严,对漏网的匪特疏于防范和继续打击。同时,剿匪部队存在重生产轻剿匪思想,没有给匪特严厉地打击和清剿。特别是1950年,县境内大部分地区遭受风、雹、虫、旱、涝等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大面积减产,基本生产、生活资料损毁严重。全县发生了饿死186人的严重情况。在1950年4、5月间,国民党残余分子与恶霸地主、反动会道门首等勾结惯匪、兵痞流氓、反动乡保人员,利用灾荒大肆造谣,煽动少数落后分子,乘县、区政权刚建立,乡村暂时还利用旧职人员,群众组织尚未发动,各级党政部门忙于组织生产自救、军队忙于生产之机,一些匪徒便利用交通不便、山大人稀等自然条件,企图作垂死挣扎。他们大肆进行反革命活动,抢劫烧毁人民财产,扰乱社会秩序,策动反革命暴动。其中熨斗、马池、城关等地都有土匪活动。从1949年12月至1950年8月,全县共发生抢劫案84起,打死农民5人,打伤12人。土匪最多的是八区(熨斗区),有30人;最多的乡是八区松树乡(麦坪乡),有11人;最少的是六区(后柳区),有7人。发生土匪抢劫最多的区是三区(迎凤区),计18起。全县有大小股匪9股,其中6大3小,153人。有匪首17人,惯匪16人,匪徒120人。为此,县工委(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了清剿匪徒斗争和打击邪恶势力,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石泉的剿匪工作,是从1949年12月开始至1953年6月结束的,历时三年半。1953年6月,仅有安康一土匪来石泉县借经商名义,劫财打死客商1人(此案及时侦破),其他未发生过抢劫。
县工委(县委)、县剿匪部队认真贯彻军事清剿、政治瓦解、发动群众三者结合的方针,领导全县人民,夺取了剿匪斗争的全面胜利。在全县境内不仅彻底消灭了国民党散兵、武装匪特,同时也清除了历史久远、危害人民、祸害甚深的匪患,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消灭国民党武装残余势力
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和收缴残敌武器,是解放初期剿匪斗争中的一项主要工作。当时有国民党军队溃散丢失的武器、乡政人员的枪、地主家的枪和流氓地痞之类的枪。这些人员复杂,住地分散,对社会危害极大,加上石泉的解放又不同于安康地区其他各县,既非全部歼灭,又非和平解放。
1949年11月29日,以杨昆生、刘春波为首的国民党石泉县自卫团逃出石泉城。其中一个排的小股力量向饶峰方向逃窜,人员自行解散,其他大部聚集在熨斗镇麦坪一带。国民党县、乡保甲人员亦全部逃跑。他们企图隐藏潜伏下来组织暴动,伺机进行反攻,推翻新生政权。
1949年12月5日、7日,中国共产党石泉县工作委员会和石泉县人民政府分别成立。县工委、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就确定了以军事清剿,政治瓦解,发动群众三结合的政策,来打击这些残余势力。通过半个月时间,就基本摧毁了反动武装。曾任国民党石泉县副参议长的何伯扬主动向政府登记,并领路去银龙乡燕儿窝家中取出县自卫团存放的一门小炮、30多支长枪。原国民党县政府干事冯春如去南区劝说刘春波、杨昆生向人民政府投降,可刘春波、杨昆生二人早已逃跑,县自卫团团副朱自廉(朱洁生)就地解散了士兵,并把武器运至喜河再用船运回县城。计有200多条长枪、3门小炮、4挺机枪等。原国民党岚皋县长李梦祥(系石泉曾溪河人,岚皋解放时逃回家乡),也主动向政府投降,并上缴卡宾枪一支,短枪2支,马一匹。截止12月底,收枪工作基本结束。全县共计缴长枪350支,短枪38支,机枪4挺,掷弹筒5个,子弹35箱零1万5千多发,手榴弹35箱,炮弹85枚,小炮4门,地雷71个,争取来降的反动武装人员250名。国民党乡保武装组织也先后交出武器,悔过投降。
(二)建立地方人民武装,合力剿灭土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石泉县工作委员会(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剿匪部队,紧密结合生产救灾,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防匪自卫,组织公安干部、农会组织、民兵组织,配合独立营,进行剿匪肃特。各村组织盘查网和联防岗哨,建立防匪小组,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
1949年12月15日,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第二野战军首长指示19军兼陕南军区统一组织清剿秦巴山区的国民党残部和股匪。12月下旬,陕西军区集中19军全部及陕南的全部地方武装,划分五个剿匪区,在当地党委的统一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协助下,对窜踞巴山、秦岭的残匪开展全面围剿。55师主力和安康军分区独七团等地方部队分布在西乡、镇巴、石泉、宁陕、汉阴、紫阳、岚皋等地,负责陕南东部及川陕边的剿匪任务。
1950年1月,由地方抽调干部组建石泉县人民武装科。县武装科由代县长亓雪峰直接领导。同月,营长亓雪峰、副营长胡金堂等10余人组成了独立营,成立8个区干队,计100余人。同年2月,安康军分区调配50余人。7月,区干队并入独立营,撤销区干队建制。独立营共计180余人。并按照安康军分区的命令,两次扩大地方武装计391名,其中独立营361名,公安队30名。1950年7月后,宁陕独立营与石泉独立营合编为石宁独立营,共620人,分驻石泉、宁陕两处。其中胡金堂任副营长,分驻石泉。 1951年,奉令将石宁独立营与镇坪独立营的一个连合编为安康军分区独立第三营,同时撤销石宁独立营建制。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石泉中队成立。为当地驻军。
1950年4月成立石泉县公安局,专管社会治安等工作。
1951年1月,组建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石泉县人民武装部(简称人武部)。编制干部14人。隶属安康军分区和中共石泉县委领导。各区设立区人武部,属县人武部和当地区党委双重领导。
以上地方武装组织成立后,积极进行剿匪和肃反肃特。是剿匪肃特斗争的主要力量。
1950年1月21日召开第一届各届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各代会”),会议主要研究部署了组织发动群众、清匪肃特、秋征、生产度荒等工作。1951年7月9日召开第二届“各代会”,会议对清匪肃特、生产自救、秋征和结合重点反霸等中心内容进行讨论和安排。1952年3月25日召开第三届“各代会”,会议研究了镇反、减租、反霸、抗美援朝等各项工作。1953年2月初召开第四届“各代会”。历次“各代会”都对剿匪工作进行了讨论研究,提出了解决对策。
在剿匪斗争中,农民协会和民兵组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1950年底,全县建立村级农协会45个,分会65个,小组637个,有农会会员13616人。成立民兵组织的村29个,民兵1583人。
在剿匪斗争中涌现出了不少的典型事迹。原国民党专员周道兴(原名周樊茂),潜逃至石磨乡地主潘富昌家,石磨乡民兵副队长张忠孝化装成渔翁,将周诱至乡公所,将其捉拿归案,被省军区授予“一等功臣”称号,安康军分区赠予他“民兵之光”匾牌。银杏区农民扛起锄头、木棒追捕匪首黄在清,黄被抓捕归案。余匪逃入山洞,群众用火熏烧,将其全部抓获。饶峰、两河猎户队一边打猎一边剿匪,平息匪患。城关、马池惯匪陈振国、牛照学躲藏山里,猎户队数天围山搜查,终于将其捕获。
1950年5月4日,首次在马池召开公审大会。枪毙了匪首刘清良、罗金明等7名罪犯,有力推动了剿匪斗争深入彻底地开展,群众拍手称快。经过党、政、军、民的合力清剿,在1950年6、7月间,石泉境内土匪抢劫活动逐渐减少,以后即告平息。1950年11月26日,石泉县召开首次农民代表大会。会议听取并通过了中共石泉县委书记安桂槐关于剿匪肃特和县长亓雪峰关于生产自救的发言。制定了今后进一步开展剿匪肃特工作计划。
但是,在剿匪斗争中也存在不少缺点:1、侦察破案及宽大、镇压没有结合好,以致造成个别土匪经教育释放后还继续在外地作恶抢劫。2、对一些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没有及时逮捕,以致潜逃外地、改名换姓隐藏。3、在剿匪、收枪当中,产生了严重的强迫命令,逮捕、吊打与逼供现象存在。4、逮捕的土匪没有及时作适当处理,宽大与镇压相结合执行得较差,对匪首的控制教育也很不够,一般土匪的释放也没有与群众管制相结合,造成群众不满,特务乘机造谣,群众增加了顾虑。
三、肃特反霸
石泉剿匪斗争是与肃特、减租反霸、收缴藏枪和取缔反动会道门交织进行的。通过剿匪,县境内股匪大部分已经消灭。但仍有藏特藏匪,不少匪众及被俘后释放的国民党反动军官、反动党团特人员,尚未向政府登记,在与外县交界的边缘区结合部仍有散匪惯匪活动,枪支尚未收完,加之少数匪首潜逃,特务分子利用一贯道、帮会到处造谣破坏。这些反革命分子与反动地主恶霸、乡保互相勾结,以比较隐蔽的手段,窃用农会名义诬告干部为新恶霸,以金钱粮食收买农民告干部,企图篡夺政权。还冒充农民煽动落后分子向政府请愿减免公粮,收买干部利用群众某些矛盾进行破坏活动。
全县有特务16名,军统5名,中统11名,特务最多的是县城中街,有10名。恶霸59名,全县性的2名,全区性的7名,全乡性的50名,全县恶霸势力最大的是一区(城关区),有10名。反动党团骨干分子189名,国民党区党部委员以上169名,三青团分队长以上20名。反动会道门一贯道徒2000多名,点传师以上40名,坛主以上102名,其中人数最多、活动最厉害的是城关镇、城关区。
1950年,开展清匪肃特、减租反霸。在肃特方面,逮捕了5名特务,其中2名企图有组织地进行暴动。侦破了以地主恶霸保长何嗣照为首的反革命杀人案和以恶霸地主、国民党乡长、红帮头子何水如为首的反革命造谣、企图暗杀农民代表推翻村政权案,两案共逮捕了5人。
7月16日至10月10日,对反动党团特人员进行登记。共登记反动党团特务127人,其中,中统7人,军统1人,县党部副书记长1人,执委2人,干事9人,区党部书记22人,宣传委员1人,干事1人,区分部书记20人,党团统一委员1人。国民党青委4人,民社党执委1人,三青团区队长4人,分队长11人。东北保安司令部参谋1人,情报员19人,通讯员12人,国民党203师受过特训的9人,84师便衣特务1人。
在登记后,对其罪恶坦白不彻底者或仍继续活动,过去罪恶大、民愤大者,实行长期改造的有56人。其他的因过去罪恶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劳动,老百姓反映较少,恢复了公民权的有71人。
1950年6月,在全县开展减租反霸斗争,没收恶霸地主的“五大”财产。随着斗争深入,多数乡村成立了农会、妇联会、民兵组织。白天生产,夜间巡逻放哨,监视地主恶霸的活动。在全县反霸减租的群众运动中,恶霸不法地主、匪特、反动帮会头子受到了惩处,逮捕了一批顽固分子。结合反霸减租,收缴藏枪。藏枪是匪特叛乱的本钱,若不收掉,难灭匪根。全县收缴了地主、反动乡保暗藏的武器共计枪支21支,子弹5692发,“50”炮1门,炸弹23个,望远镜一架。
四、取缔一贯道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国民党后勤部少校经理员王承业(1950年逃回原籍山西被处决)首次来石泉勾结镇长刘香亭,乡长凌云阁、李忠臣发起建立一贯道反动组织。1950年,汉中派道首尚太和来石泉与王、刘、李等人密谋,将活动中心编为“仁、义、礼、智、信、德、忠”7个组,各设组长1人。同年9月,又成立石泉道务督导团,由王承业、刘香亭担任组长,督导各组活动,发展道徒。一贯道活动极为频繁,他们利用腐朽反动的道义、道规,横行乡里,欺压道徒和群众。后来,与土匪、反革命分子勾结制造反动谣言,进行各种非法活动。1950年全县共有道首446人,道徒3684人,福音堂25处。活动最为严重的是城关、马池、饶峰3区。1951年镇反运动时,在县城城中、城西两街作了重点取缔一贯道工作,其他地区亦开展了零星的取缔工作。1953年,对全县一贯道进行了全面取缔工作。共捕判道首64人,管制13人,枪决3人,严厉打击了该组织的嚣张气焰。
五、镇压反革命
自1951年3月至1953年11月,全县分三个阶段开展了镇压反革命分子工作。1951年4月26日,中共石泉县委发出了镇压反革命的指示,发动群众召开各代会、农代会、控诉会、公安展览会,吸收民主人士参加审判委员会,广泛宣传党的镇压反革命政策。分别在城关、马池、熨斗、后柳、迎凤等地召开了公审、公判大会,公开处理了罪犯。判处死刑立即枪决的64名,其中特务2名、反动党团骨干26名、恶霸13名、土匪23名;判处死缓的7名,其中土匪1名、恶霸2名、反动党团骨干4名;判处有期徒刑的156名,其中土匪33名、恶霸42名、特务7名、反动党团骨干60名、反动会道门头子14名;判处管制的各类反革命分子60名。
1953年6月,县委抽调公安干部21名,组成8个组分赴各乡进行复查敌情工作。
经过大张旗鼓的镇反运动,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社会秩序日趋安定,民主政权逐步巩固,谣言亦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