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一期工程建设
1990年6月,县委县政府向陕西省长防办公室编报《石泉县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体规划设计》,石泉县被正式确定为一期长防重点工程县。10月30日,县委、县政府批转了经石泉县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县林特局《关于实施石泉县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体规划的报告》。规划自1990年至2000年,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全县造林66.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6.6万亩,飞播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使县境森林由101万亩扩大到142.98万亩,覆盖率由44.1%增加到67.8%。工程完成后,年增加蓄水能力5360万立方,控制泥沙流量227.8万吨,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年土壤侵蚀量减少50%,严重水土流失地段基本得到控制,全流域自然环境明显改善,小单元生态群落和大的良性生态系统基本形成,生产能力稳定,群众收入增加,大多数人过上比较富裕的日子。
同年,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长防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区划办、计委、农办、农牧、水电、土管、财政、建行、林特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县林特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并抽调3名业务干部具体办公。县人大、县政府又作出了全面绿化石泉的决定,并对各区、乡绿化工作作出进度规划,提出年度造林任务。决定中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造林绿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精心部署,层层落实责任,明确绿化区域、造林面积、质量标准、完成时间、奖惩办法,严格考核兑现。当年全县完成工程造林人工植苗9870亩,完成封山育林面积1.23万亩。
1991年9月9日至14日,县委、县政府组织检查组,通过汇报座谈、抽查小班、察看绿化点和总结评比,对全县“长防工程”实施情况分片进行了检查。
1990年至1992年,全县共设计长防重点工程人工植苗造林面积7.7万亩,涉及6个区,26个乡镇,120个村,26个作业区,994个作业小班。实际完成630个作业小班,5.48万亩。其中防护林2.97万亩,用材林1.51万亩,经济林0.3万亩,薪炭林0.7万亩。封山育林8.8万亩,其中重点工程封育面积6.8万亩,一般性封山面积2万亩,涉及2个封育区。长防工程育苗1320亩,苗木合格率70%以上,基本保证了长防工程造林用苗。
在长防工程建设过程中,实行行政、技术双向承包,建立“两书一图”制度,即规划设计书、承包合同书、作业设计图。抽调技术干部驻村指导,并对集中连片作业区建立巡逻制度,聘请了39名农民护林员,落实了管护措施。
1993年长防工程建设注重调整树种和林种结构,充分照顾群众选择树种,提高植树致富的积极性,重点抓了经济林比率低等薄弱环节,使长防林建设和农民开发荒山奔小康致富相结合。同时,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共建长防林的积极性,掀起长防林建设高潮。据统计,全年共召开宣传动员会56次,广播报道27次。县人武部向全县民兵发出了参加长防林建设动员令,团县委向全县团员青年发出了建设“青年示范林”号召。县人武部、团县委、县妇联分别在柳城、饶峰、迎丰抓点办点,共建“民兵林”6处,“青年林”5处,“三八林”4处,对全县长防林建设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同年7月21日,县委召开以长防林工程建设为核心,大抓林特商品基地建园的区、乡书记会。会议明确了长防林工程建设是各党委主要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集中精力抓好“七、八、九”长防林工程建设的整地会战,党政主要领导还要亲自抓点,要求县上主要领导抓点面积必须在500亩以上,区上领导抓点面积必须在200亩以上,乡上主要领导抓点面积必须在100亩以上。会上县上与各区签订了责任状,并成立了会战指挥部,县委书记王信维任总指挥,副书记周建明、副县长张茂南任副总指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林特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七、八、九”整地会战期间,全县共上劳1.2万人,投工13万个,整地2.1万亩,各级领导办点45个,办点面积9800亩,其中,县上领导抓点4个,抓点面积2200亩,区上领导抓点18个,抓点面积3600亩,乡上领导抓点26个,抓点面积2600亩,林特系统抓点7个,抓点面积1400亩。连片整地面积百亩以上的29个,其中100—300亩的15个,300—500亩的7个,500—1000亩的5个,1000亩—3000亩的1个。
全年长防林育苗530亩,成苗480亩,产苗1215万株,建设长防林2.3万亩,新封育3.6万亩。
1994年,以长防林建设为重点的植树造林取得新进展,完成各类育苗2070亩,造林4.83万亩。
1995年长防工程建设一开始,主管农业副县长带领检查小组巡回检查,重点时期组织了3次检查:6月份对全县育苗全面检查;9月份组织六大班子对全县整地进度、质量进行了大检查;11月份组织六大班子对全县各区、乡领导抓点检查验收。12月11日,县政府发布对古堰、银龙两乡部分林地实行封山育林的命令。据统计,1995年长防工程造林人工植苗面积4.2万亩,其中重点工程1.1万亩,一般性工程造林3.1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直播造林0.8万亩,全县长防工程合同育苗340亩。
1996年,实行以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承包模式,完成长防工程合同育苗300亩,其中杉树育苗200亩,杜仲育苗50亩,松柏育苗30亩,其他育苗20亩。植苗期间先后召开培训会42场,培训施工人员4500人,栽植各种苗木870万株,共计完成造林4.2万亩,其中完成重点工程1.6万亩,一般性造林2.6万亩。
1997年,长防工程造林在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推动一般,抓典型、树样板,采取集中连片、任务到人、奖惩包干的承包形式,提高了造林质量。一是采取领导干部抓点与技术干部分片承包相结合。县乡两级领导40余人抓点造林7000余亩,技术干部承包造林近万亩,占造林总面积的50%。二是突出重点上规模,领导抓点面积150亩以上,技术干部承包造林面积500亩以上,全县连片造林千亩以上面积5处。三是严格按照工程造林设计技术标准整地,瞅准墒情,精心植苗。一级苗占90%以上,保证了造林质量,提高了植苗成活率。全县完成造林4.3万亩,其中用材林1.8万亩,防护林6000亩,经济林1.9万亩。
1998年5月,国家林业局委托西北林业设计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1997年度全国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人工造林实绩进行了抽查、核查,石泉县被抽为受检县。经核查,石泉县面积核实率为102%,核实合格率为100%,两率均达到双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获得安康地区林特局的表彰,并奖励1万元。
1998年,长防林建设执行单位承包项目,个人承包地块;长防办承包规划、设计、种苗验收、调运计划和造林核实;林业站承包技术培训和育苗。参与“长防林”承包的技术人员29人,完成长防林1.35万亩,占重点工程80%以上,建起了池河东沟村杉木育苗基地,左溪立新村杜仲育苗基地,后柳永红村、迎丰新庄村板栗育苗基地,池河镇桑树育苗基地和国营苗圃营养器育苗基地,每年为长防林工程建设和山地开发提供90%以上的苗木。
1999年5月10日,县长曾岚签署政府令,对银龙乡湘子河流域、曾溪乡曾溪河流域全面实行封山育林,至2004年底,封育5年。11月1日至16日,省长防办组织检查组对陕西省1998年长防林建设成效进行了全面检查,石泉县被列入全省检查的20个工程县之一。据省长防办检查结果的通报,石泉县面积核实率和核实合格率两率超过全省平均值,“长防林”工程建设成效比较突出。
从1990年到1999年十年来,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33.3万亩,其中:人工植苗造林12.8万亩,飞播5.1万亩,封山育林15.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49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3%,土壤侵蚀由1989年的5179吨/年•k㎡,下降到现在的2100吨/年•k㎡,减少了3097吨/年•k㎡,使全县的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
为搞好长防林一期工程,石泉县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结合县情搞好科学规划,用致富蓝图调动全县人民大干长防的积极性。本着“以扩大势力资源位中心,维护生态平衡,发展农村经济为基本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总体推进,加快实施”的原则,集中力量解决汉江两岸、公路沿线的规模治理,实行分段设计,分年度实施,超前安排,先易后难,深入实地,精细设计。
二、用政策激励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在“造、管、节”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益。一是重申“325”林业政策不变,即耕地承包30年不变,经济林特园20年不变,荒山荒地50年不变。经济林特园承包期延长到50年,开发治理荒山荒地承包期延长到70年不变,真正体现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坚持“五荒”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对逾期不造林绿化和无能力绿化以及无主荒山集体有权公开拍卖,把治理荒山的责权利全部交给购买者;三是县级党、政部门必须购买一块山地开办示范点。以促进带动当地群众搞好山地开发;四是对林业育苗实行“三包”。即包种子、包技术、包销售;五是制定激励机制,奖励长防造林先进者;六是集中时间统一治。建立长防林建设劳动计工累积和义务建勤工制度;七是对长防封山育林区明确管护制度;八是坚持推广节柴灶,县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资金补助推广使用节柴灶。经过几年推广应用,全县节柴灶、沼气灶覆盖率达95%。
三、运用科学技术,保证造林质量。严把技术攻关,搞好技术培;不断充实林业科技干部力量;抽调县科技人员组成承包集团,实行“定项、定点、定人、定任务”承包。
四、健全机构抓落实,力促长防林工程建设沿着健康轨道前进。强化“四落实”、抓好“三检查”、 做到“三到位”。 “四落实”即组织落实,责任落实、办点落实;“三检查”即检查育苗、检查整地、检查栽植;“三到位”即投资资金到位、财政配套到位、农民个人自筹到位。
五、聘请兼职护林员搞好长防林的管护。由县政府发给护林员证,每月补助30元,定期巡山护林,宣传林业政策,制止毁林事件。
六、加强档案资料管理,确保建设成果。
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
在第一期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接近尾声时,石泉县早谋划、早动手,积极争取长防第二期工程建设项目。1997年,由陕西省“长防办”牵头,组织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地区长防办、地区林业调查队、县林特局等单位1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经过资料收集,补充调查,林业资料分析、区划、规划3个阶段,完成了《石泉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第二期(1998—2010年)工程规划方案》。按照全县自然流域和社会经济条件,区划47个小流域,规划治理面积152515公顷。
建设重点:一是西万公路、汉白公路绿化工程,是全省“米”字型绿色生态工程。公路两侧3—5公里范围,涉及沿线16个小流域,以营造经济林、防护林为主。二是汉江两岸库区防护林工程,范围是石泉水库和计划建设的喜河电站库区,汉江沿岸11个小流域,营造护岸固坡、水土保持林。三是蚕桑、板栗、茶树、杜仲经济林基地为石泉县主导产业,是全县林业重点建设工程,范围包括池河、迎丰、熨斗、喜河、后柳、中坝、城关、饶峰等11个乡镇33个流域。新造、改造桑树、板栗、杜仲、茶园4大经济林6.75万亩。四是城郊周围绿化工程,绿化范围为城关镇7个村3个流域,形成以针叶树为优势的特用风景林1.45万亩。
1999年,石泉县被列为“长防”第二期工程建设县。当年长防林工程建设以五两沟、东沙河、红花沟流域治理为重点,标志着长防林工程建设由过去的大面积分散治理转为流域治理。3个流域共涉及58.1平方公里、8628.8亩的人工植苗造林,11990.4亩的封山育林的治理工作。其中,东沙河流域:总面积15.7平方公里,辖3个行政村,设计人工造林小班24个,面积1436.8亩,封山育林小班8个,面积1902.6亩;五两沟流域: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3.5公里,辖2个行政村,设计人工造林小班29个,面积3675.6亩,封山育林小班5个,面积3609亩;红花沟流域:辖4个行政村,设计人工造林小班51个,面积3516.4亩,封山育林小班27个,面积6478.8亩。至年底,8000余亩的整地全部完成,植苗6400亩。
抓点示范方面,县委以城关镇红花沟流域作为治理点,县人大以中池乡东沙河流域作为治理点,县政府以迎丰镇五两沟流域作为治理点,以点带面,落实责任,层层分解任务,逐级签订责任书,实行“人员、面积、地块、技术、奖惩、种苗”六落实,推动了流域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江泽民总书记作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后,党中央于1999年6月发出实施西部大开发进军号令,石泉县争取到山川秀美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石泉县山川秀美工程重点实施了4大工程建设:7月份被列入防护林工程重点建设县和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工程以及从2000年起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严禁天然林采伐。“长防”二期工程捆绑合并于以上工程建设之中,同步实施。2000年完成长防工程造林95715亩,2001年又完成长防工程造林4005亩。
2006年,完成长防林工程建设任务为6000亩,全部为封山育林,封育地点在后柳镇,设计了两个封育区,即前坡封育区、香柏崖封育区,封育小班7个。
2011年,长防工程建设完成建设任务5000亩,其中,人工造林2000亩,规划设计在城关镇、曾溪镇,共区划3个作业区27个作业小班,其中城关镇1个作业区,9个小班;曾溪镇2个作业区,18个小班;封山育林3000亩,规划为1个封育区,即曾溪乡瓦窑封育区,封育区总面积为3427.5亩,有效封育面积3000亩,其中有林地3000亩。封育类型为乔木型,封育方式为半封,封育年限为5年。完成投资151.9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1.7万元,地方配套70.28万元,整个工程建设农民投工10990个工作日。
2012年,完成防护林人工造林1000亩,封山育林2000亩。人工造林涉及两镇三个行政村, 3个作业19个作业小班;即后柳镇的永红、群英作业区设计作业小班4个,涉及造林面积341亩,中坝作业区设计造林小班6个,造林面积420亩,喜河镇民强作业区设计作业小班9个,造林面积239亩。封山育林设计1个封育区,即:后柳镇小凤沟封育区,4个封育小班,封育面积为2227.5亩,有效封育面积2000亩,封育年限为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