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县情> 石泉概况> 石泉史志>正文详情

石泉人物录

时间:2022-12-05 09:41作者:佚名源自:《中国共产党石泉简史》

易厚庵(1899--1981),名秉坤,字厚庵。1899年9月20日出生于石泉县中池乡茨坪村。

1917年,易厚庵考入由陕西督军陈树藩开办的私立成德中学。四年的中学生活,期间发生的五四运动,使他与同班同学屈武①、耿炳光②、黄平③等结为好友,和他们一道接受民主革命思想。

1921年易厚庵由成德中学毕业,考入北京燕京大学。10月,陕西旅京青年学生在李子洲、刘天章、杨钟健、刘含初、呼延震东等人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了“共进社”④,创办《共进》杂志,立志改革陕西,拯救陕西人民于军阀混乱的水深火热之中。同年冬,易厚庵经屈武、耿炳光介绍,加入了共进社,并与共产党员建立联系,进一步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革命思想的教育。

1925年秋,他因家庭经济困难向学校申请休学。后由屈武同志介绍,偕同燕京大学同学陈瑜廷到陕北延安省立第四中学任教,易被聘为教务主任。

1925年冬,延安党小组建立,经四中训育主任王超北⑤介绍,易厚庵和陈瑜廷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春,延安党小组改为延安特别支部,直属中共陕西省委领导,易厚庵担任中共延安特别支部组织委员。1927年1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将延安特别支部改为中共延安地委,易厚庵担任地委组织委员。

大革命中,中共延安特支和延安地委利用掌握国民党延安县党部的领导权,配合北伐革命,在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一)开设学习班,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国民革命理论,揭露反动军阀、贪官劣绅出卖民族利益、欺压人民的罪恶和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的罪行。(二)发展壮大党的组织。从1926年春到1927年4月,延安地区的中国共产党员发展到120多人。(三)领导农民取得抗捐斗争的胜利,建立农民协会。1927年3月28日成立了延安县农民协会,4个区成立了区农民协会,94个乡成立了乡农民协会,全县农协会员发展到1800余人。(四)开展“非基”运动。1925年冬,延安党小组以延安四中的进步师生为核心,成立了延安非基督教同盟,宣传无神论,揭露基督教的欺骗行径和侵略罪行,打击教会的反动气焰。时任延安特支和延安地委组织委员的易厚庵作了有益的工作。

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7月,延安第四中学解散,外籍共产党员被驱逐出境,易厚庵回到石泉。

1927年10月19日,中共陕西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通过了《陕南工作大纲》,决定在汉中建立中共陕南特别委员会⑥,领导汉中、安康地区的工作。刘甲三⑦任特委书记,易厚庵为组织委员、陈瑜廷为宣传委员。因迫于当时的恐怖局势,陕南特委没有建立起来。易厚庵变应邀协助陈雨皋主办《石泉政闻刊》,传播新闻,揭露时弊,为民请命。《石泉政闻刊》仅出三期就因土豪劣绅勾结反动驻军施压而停刊。

1928年3月下旬,中共陕西省委遭敌破坏,易厚庵亦遭通缉,后因逃脱赴燕京大学复学,与党组织失掉联系而脱党。

1931年夏,易厚庵燕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汉中、西安及石泉等地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易厚庵一直在西安从事党的教育事业。1981年因病去世。

注:

①屈武,字经文,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②耿炳光,陕西省澄城县人,中共早期党员,大革命时期曾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民族出版社副总编辑。

③黄平,陕西省安康市人,中共早期党员,大革命时期担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

④共进社,1922年10月,由陕西旅京学生成立的进步社团组织。

⑤王超北,陕西澄城县人,中共早期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西安市公安局副局长,外贸部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顾问等职。

⑥中共陕南特委,中共陕西省委1927年10月19日《陕南工作大纲》决定:“陕西因交通关系,省委指导很不方便,所以暂时将陕南划为一个区域,设一特别委员会,在省委的督促之下,负责组织陕南自县委以下的各级党部与指导工作责任”。特委以正式委员三至五人,候补委员二人组织之。由省委决定刘甲三同志为书记,易厚庵同志为组织,陈瑜廷同志为宣传;三人成立主席团,平时执行并决定一切工作。

⑦刘甲三,陕西宁强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脱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宁强县中学、西安市乐育中学校长。

韦荣荫(1920~1945),字子侯,石泉县城西关人,1920年1月17日出生。1934年秋考入兴安师范学校,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38年5月,经刘文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韦荣荫毕业离校回到石泉,被聘大北巷高级小学任教。

1938年12月中旬,中共安康地委书记刘文彬、地委委员李开藩二人由省委返回安康,途经石泉时,根据省委指示精神,召开了党员会议,决定成立了中共石泉县工作委员会,韦荣荫为工委成员,负责组织工作。

石泉工委成立不久,工委书记董明钦的活动引起国民党石泉县党部的注意,地委决定派董明钦去中共陕西省委机关“青训班”学习。1939年1月1日,董明钦离开石泉赴陕北,决定并征得中共安康地委的同意,由韦荣荫担任中共石泉县工作委员会书记。

同年2月,地委佐龙会议决定将安康地区划为三个片,由组织部部部长刘华分管汉阴、石泉、宁陕三县及安康县的恒口区西片各县区党的工作。会后,刘华即到石泉活动。刘华到石泉后,在韦荣荫等地下党员的积极协助下,首先被聘为石泉北小教员,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并立即着手建立了石泉秘密联络站,负责省委与安康地委间的联系。4月,刘华由石泉县到汉阴县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时,由于叛徒出卖而遭敌逮捕。为营救刘华,根据地委指示,韦荣荫会同蒙子瑜等地下党员积极筹措资金,后在地委组织营救下,刘华始得脱离虎口,免遭迫害。

1940年5月13日,设在紫阳县芭蕉口小学的安康地委机关遭敌破坏,不日,在撤退中摔伤的地委组织部部长刘华来到石泉马池,隐居在李美如家中养伤。韦荣荫立即召集地下党员李美如、蒙子瑜、罗锡九等商议,将刘华转移到相对安全的中池乡蒋本芳家养伤。经二十多天的精心养治,刘华恢复健康后安全回到省委。7月,地委书记刘文彬等同志由紫阳、镇巴等地辗转来到马池,在韦荣荫、李美如等石泉工委成员的掩护和资助下,顺利撤回省委。

“芭蕉口事件”后,安康地下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失掉联系。韦荣荫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提出的“隐蔽精干”、“储蓄力量”的白区工作方针,领导石泉地下党员相机开展隐蔽斗争,使石泉的地下党组织未被破坏,党员没有暴露。

1941年2月,国民党石泉县党部以“异党嫌疑”策划逮捕了地下党员李美如、罗锡九、黄朝宗、毛授传以及何嗣哲、张丹如、姚儒森(因当时外出而未捕到)等七名青年教师,当地群众称之为石泉的“七君子事件”。韦荣荫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夜由马池赶回县城,密议营救措施。时值陕西省三青团部派汪孔殷在石泉筹备三青团石宁分团,韦荣荫巧妙利用伪党团之间的矛盾,借用汪孔殷的名义拟电向国民党陕西省府、陕西省三青团部、省教育厅等机关控告国民党石泉县党部书记长王北屏逮捕迫害无辜教师张丹如等。国民党陕西省府接到控告电文后,为缓和党团之间的矛盾,即回电责成石泉县府放人。加之石泉县党部也没有抓到李美如等地下党员的任何证据,便很快将李美如等六人全部释放,营救获得了成功。

然而,王北屏对这次失败却不善罢甘休,他密谋在县城进行一次突然大搜查。韦荣荫等得到密报,一面连夜分头向地下党员及爱读进步书籍的马良卿等进步青年打招呼,让其将进步书报收藏转移,以防敌人抓住凭证,一面将自己手中的《党员须知》、《联络密码》、《斯大林言论集》等党的文件及书籍密封托人带往乡下暂存。次日晨,敌人兵分数路,对被列为“异党嫌疑”的和曾到陕北及其他外地上学归来的青年学生进行逐家突然搜查。由于地下党组织提前作了周密安排,敌人的搜查行动毫无收获,挫败了敌人的反共阴谋。

1945年阴历5月19日,韦荣荫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罗锡九(1916--2001),又名罗时佶,石泉县两河人,生于1916年11月,家庭出身地主。

1934年7月考入兴安师范学校,1937年上学期被选为兴安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主席。因参与组织学生开展抗日救亡爱国宣传活动,于1937年5月31日被国民党安康专员公署逮捕关押,至同年7月底与同时被捕的其他八名进步师生一并押解西安。后经陕西省著名民主人士杜斌丞先生具保全部获释,遂与刘文彬等人返回兴师继续上学。同年寒假期间,参加学校组织的石泉同学返乡工作团,回县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进步青年群众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7月毕业受聘于石泉县立第一高小任教,1938年12月经刘文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其入党不久,即在建立的中共石泉县工委中分管宣传。1940年初至1941年初任县教育科督学。1941年2月,罗锡九与其他五名地下党员和教师被国民党石泉县党部以“异党嫌疑”逮捕关押。关押期间,罗未暴露中共党员身份。

1946年6月底,中原军区突围部队由湖北宣化店西进陕南。国民党石泉县政府根据胡宗南关于陕南各县要严加防范,进行堵击的电令,召开了乡镇长会议进行布置。会上县长任向午宣布了坚壁清野,一切公有粮食全部送县,不能资“敌”,加强盘查哨所,不准放走一个“共匪”,实行严密清乡,各乡镇在“共军”过境期间用电话随时向县府联系等防范措施。罗锡九和蒙子瑜参加了这次会议。当获悉这一重要情报后,罗锡九即于次日返回两河,蒙子瑜数日后随之赶到两河,找罗锡九和黄朝宗秘密商议策应突围部队过境对策。经商议,制定了将现有的二十余石学稞粮留在两河,以供过境部队急需以及封锁突围部队行动的情报等对策。同年8月11日,由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七一八、七一九团及旅直机关途经两河时,没有受到任何堵击,同时得到了部队所急需的粮食,从而顺利过境两河,并救治和保护了掉队的伤病员。突围部队过境后,罗锡九即被县长任向午以“封锁情报、贻误军机”罪下令逮捕,后经国大代表杨亿勋作保获释。

1946年8月后至1949年11月30日石泉解放,罗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脱党。1989年1月30日,经地委决定,恢复罗锡九党籍。2001年12月病逝。

蒙子瑜(1917--1997),又名蒙恩才,石泉县城西关人,1917年7月出生,家庭出身小手工业者。

1934年7月考入兴安师范学校,1938年7月毕业回石泉后由刘华、董明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中共安康地委决定在石泉建立秘密联络站,负责地委与省委的联系。同年下半年,负责安康以西的汉阴、石泉、宁陕地区党的工作的地委组织部部长刘华来石泉找蒙子瑜商量建站的具体事宜,确定联络站设在蒙子瑜家里,并指定蒙子瑜为该站负责人。安排妥当后刘华去汉阴,不幸被叛徒出卖遭捕,加之1940年5月,地委机关遭敌破坏,故石泉联络站未能启用。

蒙子瑜在地委负责人数次来石泉开展工作时,均多次提供食宿方便及路费资助。

安康地下党遭敌破坏后,1941年2月,国民党石泉县党部以“异党嫌疑”将北街小学、马池小学的六名地下党员和教师逮捕关押。蒙子瑜积极与中共石泉县工委书记韦荣荫商定营救措施。经过曲折的斗争,将被捕的地下党员和教师全部营救出狱。

1946年8月11日,王震将军所率三五九旅之七一八、七一九团及旅直机关由宁陕进入两河。蒙子瑜和罗锡九、黄朝宗积极商议对策,使部队急需的粮食得到补给,亦未受到任何堵击,掉队的伤病员得到了及时救治和保护。

1946年8月后至1949年11月30日石泉解放,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脱党。1989年1月30日,经地委决定,恢复蒙子瑜党籍。1997年10月,蒙子瑜病逝。

李铁轮(1911--2001),石泉县迎丰镇梧桐寺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团支部书记、共青团北平市委秘书、共青团河北省委宣传部干事兼党的交通工作。1933年,李铁轮到陕北工作,历任少共陕北特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书记,中央局白区工作部干部,陕北省委白区工作部部长,第二次陕北省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中央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延安工委主任。1937年5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并被选为出席苏区党代表大会代表。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陇东特委组织部部长、书记,关中巡视团主任,汉中特委书记,陕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甘肃省工委书记,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研究室主任,中央华东局民运部研究员、土改工作团主任,中共安东省委土改工作团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安东市政府建设局局长,辽东省政府工业厅副厅长,轻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司长,轻工业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青海石油勘探局局长、书记,青海省委候补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72年恢复工作后,历任燃化部、石化部规划局副局长,化工部规划院副院长、顾问,1982年6月离休。2001年8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伟 涛(1921.9--1998.5),女,原名徐秀云,石泉县城关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工干部,副师职。1936年考入兴安师范学校(今安康师范学校)读书。在校学习期间,伟涛思想进步,积极参加社会爱国活动,阅读进步书刊。1937年冬,秘密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中共安康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伟涛和“民先队”的其他成员,利用课余时间上街演讲,排演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宣传动员群众参加抗战,为抗日进行募捐。1938年7月,在“民先队”的组织下,秘密由安康经西安,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入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学习。1941年冬,分配到陕甘宁边区征粮工作团工作,后任县妇联主任。1942年夏,任陕甘宁边区留宁兵团政治部秘书。1944年秋,入中央党校二部学习。1945年冬,赴东北军区留守处工作。1949年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干部部干事。1950年冬,任海军政治部干部部副科长、科长。1958年夏,任海军司令肖劲光办公室秘书。1972年夏任海军总医院副政委,1983年冬离休,1998年5月在北京病故。

何涛(1927--1968),又名何仕业。石泉县后柳镇牛石川人。1949年5月参加革命,195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何涛幼年时,对地方官吏和土豪劣绅欺压百姓的恶性深恶痛绝。民国三十五年(1946),他从安康中学回家,听说当保长的五叔拉丁拉夫,搜刮民财,奸淫妇女,多次登门劝说都未能奏效,便当全家族人的面痛斥说:“应该把他崩了!”三十六年(1947),何涛报考西安会计专科学校,三十八年(1949)毕业,本应遵父命返乡继承祖父的遗产,但他对封建家庭不满,毅然在西安参加了革命,被组织上安排在一野三军后勤部任秘书、教员等职。1950年,何涛随部队集体转业到玉门工作至1958年。在玉门工作期间,他先后任玉门油矿办公室秘书,地质办公室副主任,局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等职。1958年8月,被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特别班深造。1959年11月调入北京石油工业部,任政治部办公室主任。1960年去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在大庆石油会战中,工作认真负责,作风民主,训练刻苦,钻研业务,掌握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并走上大庆油田开噶研究院副院长的领导岗位,为建设大庆油田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被诬为“军统特务”、“右倾翻案集团的黑老板”、“三青团分队长”等罪名,受到迫害,1968年7月23日含冤而死。70年代后平反昭雪。

刘世贵(1932--1997),石泉县池河镇人。1949年12月参加工作,1953年步入教坛。1960年,刘世贵出席陕西省文教群英会,获省级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5月,当选为石泉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9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当选为中共石泉县第九届代表大会代表,并被评为安康地区优秀共产党员;1992年被评聘为陕西省特级老师。其工作业绩载入《普教英模》、《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中国教坛名人辞典》和香港未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家大辞典》。

1979年,在外地工作了20多年的刘世贵被调回池河中学,先后任副校长、校长。刘世贵走马上任后,他除了兼任高中班的语文课外,又着力探索学校教学和行政管理改革。提出“校园、花园、乐园”三园一体的构思。经过数年的努力,将池河中学建成全省知名的“花园式”农村中学。学校设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上千名。

自1986年开始,学校大抓职业技术教育,先后开办了农村实用电工、缝纫、摄影、蚕桑、食用菌五个职技班。同时坚持开展小种植、小养殖、小服务、小手工和小科技等“五小”活动,每个学生掌握了二门以上实用技术。

在池河中学毕业的返乡青年,大部分成为乡村科技兴农的带头人,有1名被国家科委、团中央授予全国“星火带头人”称号;有2名获得国家专利;还有的被评为全国、省“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

1989年,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池河中学为省级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