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特殊困难群体服务保障工作,让特困群众老有所养、困有所帮、难有所解。迎丰镇创新关爱举措,积极探索智慧治理新模式,深入村(社区)开展关爱行动,切实解决好留守老人和弱势群体“急难愁盼”的问题和困难,打通为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
精准排查摸底,掌握情况到位
全面摸排掌握辖区内留守老人、特困群众数量及基本信息。积极入户对农村留守老人、特困群众进行全面排摸,通过查看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生活救助、全面测算收入支出情况等方式,切实摸清服务关爱对象的家庭实际情况和问题困难,分类建立台账,明确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
实施精细管护,落实政策保障
按照摸底情况对留守老人、特困群众进行精准分类,明确包抓联系的“六包一”工作机制责任站所。依托镇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中心、村留守人员管护站、互助幸福院等六大阵地,发挥各自职能作用,为留守老人、特困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根据需求组建由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321”网格员等人员组成的生产生活互助队、医疗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伍,为其提供多元化关心关爱服务。部门上下联动,全面落实各项政策保障措施,各包抓联系干部及时反馈上报留守老人出现的住房、就医、赡养等问题,通过村级研判、镇级站所协调解决办理,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依。
创新关爱举措,优化关爱服务
为及时有效应对留守老人、特困群众生活中的突发状况,切实解决在外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迎丰镇创新推出数字化智慧治理服务平台。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求助人只需在家动动手指,按住红色按钮,镇村干部、网格员便会第一时间收到求助预警,便于及时上门援助,同时此设备在屋内一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峰值时,也会通过平台实时预警。此项举措有效破解村(社区)服务难题,打造“随时随地、一键呼叫、就近调度、全面满足”的关爱服务体系,既给予了留守老人、特困群众及时帮助,又增进了干群关系,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创新关爱载体,打造服务品牌
迎丰镇充分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整合镇域治理资源和服务力量,在社区建立“红色驿站”,下设一屋一站一墙一港湾。其中“刘晓琴”连心驿站,通过“望闻问切”工作法,听民意、询症结、看实地、解难题,为群众提供协商议事、矛盾调解、法律咨询等服务,有效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破解部分基层治理顽疾。“红色驿站”作为支部联系党员和群众的桥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定期深入辖区网格,对留守老人、困难群众进行简单问诊,解答心理困惑,疏导负面情绪,打开群众“心结”,科普宣传慢性病防控知识,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切实做好弱势群体照护工作。构建起“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的治理体系,真正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让“无形的网格无处不在,有形的服务送入心坎”,为扎实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建设,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提供了坚实保障。
强化宣传教育,丰富精神生活
和睦的家庭才能促进社会和谐,良好的家风才能带动淳朴的民风。迎丰镇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标语、广播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尊老、爱老、孝老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外出务工子女在外就业过程中,妥善安排老人的监护照料,履行赡养法定义务,让农村留守老人能够得到更多亲情关爱和家庭温暖。大力倡导文明行为,号召千万家庭遇事共同协调,妥善解决,婆媳之间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包容、互敬互爱。邀请文艺演出团体巡演,组织留守妇女儿童积极参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共同体验丰收喜悦和文娱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激发她们内生动力。
下一步,迎丰镇将持续强化思想引领,不断丰富活动载体,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实践载体,坚持把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继续常态化开展关爱服务行动,切实解决农村特殊群体存在的现实困难和问题,坚持用心用情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