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石泉县两河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两河镇2022年集镇防汛抗洪抢险预案》的通知
索引号 zzfsqxlhz/2022-0064 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
公开责任部门 石泉县两河镇人民政府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2年04月26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22-04-26 10:29
内容概述 为切实保证集镇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镇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预案。

石泉县两河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两河镇2022年集镇防汛抗洪抢险预案》的通知

各村(社区)委会,镇属各站办所,驻镇各单位:

现将《两河镇2022年集镇防汛抗洪抢险预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石泉县两河镇人民政府

2022年4月26日

两河镇2022年集镇防汛抗洪抢险预案

第一章 总 则

一、编制目的

为切实保证集镇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镇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本预案编制的主要依据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4、《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5、《陕西省河道管理条例》;6、国家防总颁布的《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及《防御山洪灾害预案编制大纲》;

三、目标任务

当集镇堰坪河和汶水河段发生20年一遇以下量级洪水,相应天然河道流量不超过500m3/s,两河水文站测流断面处对应水位376.56m时,要加强监测,科学应对,确保集镇主干道行人、车辆畅通,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及用电正常,通讯、预警、报警信息不中断,一旦发生险情,及时组织人员抗洪抢险,转移群众,封锁道路,确保无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当发生超标准洪水和暴雨山洪时,要紧急启动抗洪抢险应急预案,通知抢险队抗洪抢险和组织人员安全转移,力争不发生人员伤亡,努力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四、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以防为主,防抢结合的方针,进行统一指挥。落实以行政首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机制;制定科学有序的防、抢、撤方案;建立准确高效的监测、预警、通讯措施及适宜实用的物资储备和后勤保障机制;组建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专业抢险队伍;确保集镇在发生设防标准范围内洪水时无伤亡,零损失。

第二章 集镇概况

一、自然地理

两河镇集镇位于石泉县西北部,离县城38公里,南与西乡、洋县接壤,西与佛坪交界,北与宁陕毗邻,五县交界,四面环山。210国道、石泉至两河二级公路穿境而过,距西汉高速公路4公里,蜿蜒清澈的汶水河、堰坪河汇聚两河集镇,故名两河镇。全镇总面积159平方公里。

(1)地形地貌

境内土壤岩石构造复杂,断裂发育较多,土壤PH值5.5至7.5,属酸性土壤。境内平均海拔695米,其中共和村四组老鹰寨最高海拔1386米,金盆村四组席家坝最低海拔578米,相对高差较大。

(2)地质条件

全镇地处亚热带边缘,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足、降水充沛,地质构造复杂,出露地层和岩石主要有砂页岩。如遇暴雨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1.1小流域概况

集镇有主要河流2条,即汶水河、堰坪河。

(1)汶水河由椒溪河、蒲河汇合而成,是子午河上游重要支流,发源于宁陕县秦岭东梁南麓,流经宁陕县、佛坪县、石泉县两河镇,并于我镇堰坪河大桥汇入子午河。主河道总长160.7公里,流域总面积2254.17平方公里,主河道平均比降5.44‰。在我镇境内流经艾心村、中心村、城镇社区、迎河村,境内全长17.4公里,境内流域面积32.14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1‰。两河镇境内河段建有胡家湾电站、鹅项颈电站及子午银滩景区,并在艾心村四组(菜子湾)建有5年一遇防洪标准的水保河堤1200米,另在艾心村三组、中心村三组、城镇社区一组建有跨汶水河桥梁3座。     

(2)堰坪河(又名长安河),发源于宁陕县境内的平河梁,于宁陕县城关镇汇入主干流,经我镇境内共和村、兴坪村、简场村、火地沟村、高原村、童关村后汇入子午河。主河道总长72.2公里,流域总面积561.01平方公里,主河道平均比降21.5‰,我镇境内全长23.12公里,流域面积81.53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6‰。该河道与G210国道相伴而行,沿线有100人以上的集中居民区7个,具体为:麻庄河口安置点、龙王沟口安置点、斩龙安置点、兴坪集镇居民区、老水泥厂安置点、童关村居住区、萝蔷湾安置点,其中麻庄河安置点、斩龙安置点、兴坪集镇居民区、萝蔷湾安置点均建有20年一遇设防标准的防护堤。沿途建有麻庄河漫水桥、兴坪跨河桥及漫水桥、火地沟跨河桥、高原跨河桥、童关村跨河桥及漫水桥、G210国道两河大桥。另建有盈源钙粉厂、童关长安河谷景区2家涉河企业。   

1.2水文气象情况

(1)气候特征

两河镇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暴雨洪水特征。夏秋季降雨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易暴发洪涝灾害。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年降水量833mm—1042mm,降雨多集中于7至9月份,冬季降水偏少、年无霜期平均为250天。由于相对高差大,极易形成较大冲击力的地表径流,汇洪导致山洪暴发。

(3)历史最大暴雨洪水情况。我镇是山洪灾害严重的地区之一,2002年“6·9”洪灾、2003年“8·29”洪灾、2015年“6.29”洪灾给我镇广大群众造成了巨大损失,据统计,“6·9”洪灾直接经济损失1.19亿元,10个村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6400余人,倒塌房屋864间失踪1人,受灾农作物面积5700亩,损毁道路11.3公里,电力线路17.2公里,通讯线路7.4公里;“8·29”直接经济损失7300万元,受灾8个村,3900人,倒塌房屋89间,失踪2人,农灾农作物面积4700亩,损毁道路39公里电力线路23公里,通讯线路38公里;2015年“6.29”洪灾,子午河流量达到4800 m3/s,致使沿河道农田及河堤损毁十分严重,本次损毁基本农田面积共计690余亩,河堤300余米,农村村级道路、桥涵等均受损严重,本次直接经济损失1200余万元。三次洪灾均造成道路、电力、道讯一度中断。

二、社会经济

两河镇集镇位于石泉县西北边陲,离县城41公里,南与西乡县接壤,西与佛坪县交界,北与宁陕毗邻,五县交界,四面环山。210国道(西汉公路)、石两二级公路穿境而过,距西汉高速公路4公里,蜿蜒清澈的汶水河、堰坪河汇聚两河集镇。社区下辖6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小组,5个驻镇单位,共434户968人,党员35人,农村人口262户647人,辖区总面积317.7公顷,现有耕地719亩、水田186亩、林地2926亩。城镇社区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植被茂密,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长,雨水均匀,发展林下种养业条件得天独厚。

近年来,集镇坚持以产业发展推动脱贫攻坚的思路,以蚕桑、劳务输出为主要收入来源。发展以社区一组为中心的500亩密植桑园,共计带动12户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通过乡村振兴发展,共安排公益性岗位10个。

三、洪涝灾害分析

威胁集镇的主要洪涝因素是堰坪河和汶水河。

(1)汶水河由椒溪河、蒲河汇合而成,是子午河上游重要支流,发源于宁陕县秦岭东梁南麓,流经宁陕县、佛坪县、石泉县两河镇,并于我镇堰坪河大桥汇入子午河。主河道总长160.7公里,流域总面积2254.17平方公里,主河道平均比降5.44‰。在我镇境内流经艾心村、中心村、城镇社区、迎河村,境内全长17.4公里,境内流域面积32.14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1‰。两河镇境内河段建有胡家湾电站、鹅项颈电站及子午银滩景区,并在艾心村四组(菜子湾)建有5年一遇防洪标准的水保河堤1200米,另在艾心村三组、中心村三组、城镇社区一组建有跨汶水河桥梁三座。     

(2)堰坪河(又名长安河),发源于宁陕县境内的平河梁,于宁陕县城关镇汇入主干流,经我镇境内共和村、兴坪村、简场村、火地沟村、高原村、童关村后汇入子午河。主河道总长72.2公里,流域总面积561.01平方公里,主河道平均比降21.5‰,我镇境内全长23.12公里,流域面积81.53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6‰。该河道与G210国道相伴而行,沿线有100人以上的集中居民区7个,具体为:麻庄河口安置点、龙王沟口安置点、斩龙安置点、兴坪集镇居民区、老水泥厂安置点、童关村居住区、萝蔷湾安置点,其中麻庄河安置点、斩龙安置点、兴坪集镇居民区、萝蔷湾安置点均建有20年一遇设防标准的防护堤。沿途建有麻庄河漫水桥、兴坪跨河桥、火地沟跨河桥、高原跨河桥、童关村跨河桥及漫水桥、G210国道两河大桥。另建有盈源钙粉厂、童关旅游村2家涉河企业。两河,古称直水河,源于商洛镇安县境内的名山鼓山墩,总长约190公里,最高洪峰是1949年2580m3 /每秒,1974年9月13日,两河最高流量达到1350m3/每秒,水位达到378.85米,2003年8.29洪灾最高流量为1380m3/每秒。洪水咆哮,漂浮物量大,人畜、房屋和设施都遭受到很大破坏。蔡家河,起源于汉阴木鱼河段的梁河垭,流经蔡河村、双喜村,在双营村菩萨洞汇入两河。总长约40余公里,洪水最大流量为70m3 /每秒,遇暴雨就形成竹筒水,势不可当。洪河,是两河的一大支流,由青山村滴水崖、洪槽沟和火烧庵头道河三条河流汇聚而成。每当大暴雨降临时,洪水起伏快,流量大,来得陡而急促,破坏性大。龙王河,源于凤凰山大垭子,毛垭子,总长约30公里。虽流途不长,但沟溪多,集雨面大,一遇暴雨,易发生山洪,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对人畜及田园设施造成较大的威胁和破坏。其他小河流,两河以北有堰沟、小溪沟、邓家沟、大沟等沟溪共计4条,两河以南有松树沟等5条沟溪,最终汇入两河,汛期增大了两河集镇的洪峰流量。

(3)历史最大暴雨洪水情况。我镇是山洪灾害严重的地区之一,2002年“6·9”洪灾、2003年“8·29”洪灾、2015年“6·29”洪灾给我镇广大群众造成了巨大损失,据统计,“6·9”洪灾直接经济损失1.19亿元,10个村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6400余人,倒塌房屋864间失踪1人,受灾农作物面积5700亩,损毁道路11.3公里,电力线路17.2公里,通讯线路7.4公里;“8·29”直接经济损失7300万元,受灾8个村,3900人,倒塌房屋89间,失踪2人,农灾农作物面积4700亩,损毁道路39公里电力线路23公里,通讯线路38公里;2015年“6·29”洪灾,子午河流量达到4800 m3/s,致使沿河道农田及河堤损毁十分严重,本次损毁基本农田面积共计690余亩,河堤300余米,农村村级道路、桥涵等均受损严重,本次直接经济损失1200余万元;2021年8月洪灾全镇经济损失约855.5万元,(其中:房屋受损(生产性用房)12户15间,约损失35万元,农林渔业116.7亩约10万元,工矿企业商贸(本草溪谷、席家坝电站)受损约169万元,基础设施(水电路讯)655万元、公共服务16.5万元,其他屋后垮方等45万元)。这四次洪灾都造成了境内道路、电力、通讯中断。

四、洪涝防御体系

(一)工程设防现状

按照集镇的实际地形地貌特征,集镇的防御体系主要依靠:

(1)鹅项颈电站:位于我镇汶水河流域的中心村一组境内,其主要设施有:溢流坝、防洪墙、发电厂房等组成。按照相关要求已编制专项“应急度汛预案”,报县防指审查通过,并报我镇备案。

(2)胡家湾电站:位于我镇汶水河流域的中心村四组境内,坝址位于两河镇艾心村与宁陕县梅子镇交界处,有拦河坝、引水枢纽、发电厂房等建筑组成。按照相关要求已编制专项“应急度汛预案”,报县防指审查通过,并报我镇备案。

(3)集镇山洪灾害防治措施主要配备了县级预警平台、简易雨量站、简易水位站、自动雨量站、配备了电脑、传真机、无线广播、应急照明等设施,给村组安装配备了喊话器、手摇警报器、铜锣、口哨等必备报警设施和器材,大幅提升了集镇洪水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每年汛期来临之前对全体镇干部及各村负责人及滑坡点负责人进行防汛减灾知识的培训,成立了镇、村抢险队伍、加大对防汛物资的补充完善,镇、村干部定期进行防汛减灾演练。

(二)薄弱环节

(1)监测通讯及预警设施使用和管理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及探索提高。

(2)广大群众对防灾避险知识了解不够深入,部分村民主动防范应对洪水灾害的意识淡薄,等待观望和被动“防、抢、撤”的依赖思想严重,给防汛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第三章 组织体系与职责

一、组织机构

镇级成立防汛指挥机构,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由镇政府镇长任指挥长,人大主席任副指挥长,成立集镇防汛工作组。

镇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组成人员如下:

指挥长:李 扬  镇政府镇长(18891558993)

副总指挥:张 雷  镇人大主席团主席(15909155521)

唐 明  镇政府副镇长(13700250361)

成   员:向安清 陈声俊刘 垚张珊珊 唐 勇石小莉罗来顺温意芝王明磊王晓东 安 桉刘 超王勤奋龙世波吴 宇王福田 张 建牟国山

成员:党政办、纪委办公室、人大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社会治理办公室、市场监管所、财政审计所、农业综合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站、公共事业服务站、城镇社区全体工作队员、供电所、两河派出所、司法所、两河中心卫生院、电信两河分公司、移动公司两河分公司、水电站等单位负责同志组成。

指挥部下设防汛办公室和四个工作组。

值班电话:0915-6699360

二、工作职责

1、镇级组织指挥机构各成员职责及分工

镇防汛指挥部主要职责:统一领导和组织全镇洪水灾害防御工作。下设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和7个成员单位。

镇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全镇洪水灾害防御的日常工作。检查指导各村、指挥部各成员部门做好洪水灾害防御各项工作,保障雨情、水情、灾情等信息及时准确的收集整理和上传下达。

党政办:由信息组领导,具体负责洪水灾害、抢险救灾的信息收集上报和宣传报道等工作。

民政所:由保障组领导,具体负责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安排、粮食、衣物救济、伤亡人员的清理、掩埋等工作。

经济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屋基用地审批手续联系等工作。

卫生院:由保障组领导,具体负责抢险救灾过程中的医疗救护和灾后的人畜饮水消毒、卫生防疫等工作。

派出所:由保障组领导,具体负责抢险救灾过程中的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管理等工作。

电信、移动公司:由调度组领导,具体负责抢险救灾过程中的通信抢险、恢复等工作。

两河供电所:由调度组领导,具体负责抢险救灾过程中的电力抢修、恢复、供应等工作。

各工作小组职责

镇防汛指挥部下设信息监测组、调度指挥组、抗洪抢险组、后勤保障组。各组按职责分工开展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组成人员、主要职责和责任人如下:

(1)信息监测组:

组长:唐 明

成员:张珊珊、温意芝、唐 勇、刘 超、陈改平

主要职责:

1、负责雨情、水情、工程险情监测,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及时上传下达。村级监测员应及时获取监测、预警信息,按规定发布预警信号。

(2)调度指挥组:

组长:张 雷

成员:张 建 龙世波 吴 宇   

主要职责:

1、发布抗洪救灾紧急动员令;

2、决定重大险情的抢险方案;

3、决定调用抢险队伍;

4、负责请示县防汛指挥部调派物资、人员支援抢险;

5、决定抗洪抢险的其他重要事项。

(3)人员转移组:由镇属及各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和民兵预备役组成,成立三个应急抢险队分队,负责人和成员如下:

组长:向安清

成员:安 桉  张 建  牟国山

各应急抢险队全体队员

第一应急抢险分队:

队 长: 陈声俊

成 员:唐 勇  刘 超  罗来顺  杨晓佑  

周 华  王福田  王晓东  牟定华 

第二应急抢险分队:

队 长: 刘  垚

成 员:王明磊  安 桉  吴传兴  龙世波           

毛德安  王勤奋  唐德全  王玉应

第三应急抢险分队:

队 长:唐 明

成 员:周钰博  黄文迪  杜 睿  郭 鑫               

吴 宇  鲁 浩   张再春  黄龙志

主要职责:

负责撤离受威胁群众,抢救物资财产,组织人员疏散,处理道路交通受阻抢险等重要任务。

(4)后勤保障组:

队 长:石小莉(15709251359)

成 员:罗来顺、周钰博、王勤奋、刘 钰、陈孝莲

协调卫生院组织医疗保障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负责受灾区域的社会治安维护管理工作。 

第四章 监测与预警

4.1监测预警方案

参照历史洪水灾害发生时的降雨情况,结合本地暴雨特点,地形地质条件,分析确定发生洪水灾害的临界雨量值,及时了解和掌握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等信息,对洪水灾害情况要全天候实时监测,当出现泥石流、滑坡征兆时,应以锣鼓声、口哨、电话等适宜方式预报信息,因地制宜,快速反应。

4.2监测预警制度

汛期实行雨情、水情信息定时报送制度。大雨及以上量级降雨时,各村、社区要每间隔3小时向镇防汛办报送一次雨情信息并在防汛记录簿上做好记录,如遇站点数据异常,监测员应立即核实监测设备工作状态,及时排除故障,避免误报。各村、社区对辖区内的降雨、溪河水位、泥石流和滑坡地段安排专人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监测,及时、准确掌握辖区内降雨量、溪河水位变化、泥石流和滑坡动态,及时向镇防汛办上报相关信息。

4.3监测点与危险区域

我镇现有自动监测站3个、简易雨量监测器24个、水位标尺3个、分布在全镇各个行政村及重要河流、重点防范部位,能够及时收集和掌握相关区域水雨情信息。

危险区:

各主要河流、沟溪两岸及水库周边的农户、村庄、学校、景区、电站企事业单位。城镇社区已查明的滑坡、山洪、泥石流易发区域。

堰坪河片区:城镇社区六组、萝墙湾安置点、敬老院、社区工厂。

汶水河片区:城镇社区1-5组、红色广场、街道沿线安置点、两河镇幼儿园、九年制学校。

安全区:

1、各河流、沟溪沿线位置较高、地质结构稳定的区域;

2、城镇社区、各景区、各电站除滑坡点以外,地势平坦、坡度平缓结构稳定的区域。

4.4雨量水位预警指标   

参照历史洪水灾害发生时的降雨情况,结合本地暴雨特点,地形地质条件,观察监测各雨量筒情况,分析确定发生洪水灾害的临界雨量值:

1.准备转移预警指标:6小时降雨50毫米以上;

2.立即转移预警指标:3小时降雨50毫米以上。

3.如有其它特殊水、汛紧急情况发生时,县、镇防指可择机适时发布洪水灾害应急响应指令。

暴雨预警信号分为四级,分别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如下所示:

暴雨蓝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防御指南: 1、防汛抗洪抢险各工作组按照职责做好防御暴雨山洪准备工作;2、检查集镇、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1、镇政府及相关站所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工作;2、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3、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 4、检查集镇、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1、镇政府及相关站所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工作;2、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3、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当停课、停业,采取专门措施保护已到校学生、幼儿和其他上班人员的安全;4、做好集镇、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防御指南:1、镇政府及相关站所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2、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3、做好洪水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

4.5预警信息的发布

镇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接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天气预报时,或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的洪水灾害预警信息时,防汛带班领导必须到岗到位,当降雨接近或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及时向各村组住户发布洪水灾害预警信息,当区域内河溪水位急剧上涨,必须立即向下游村庄和相关部门发布预警预报,当区域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向上级防汛指挥部门和下游受威胁的区域发布泥石流、滑坡预警信息。当辖区内水库及塘坝,如有发生溃坝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向上级和受威胁区的村庄、住户发布险情预警信息。

4.5.1预警启用条件

1、当气象部门预报有大到暴雨时,县级防汛部门发布暴雨预警信息。

2、区域性大到暴雨或时段降雨达到或大于临界值时,由镇防汛机构发布山洪预警预报。

3、镇辖区内突发泥石流、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紧急情况,所在村组可直接报告县级洪水灾害防御指挥部和镇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

4.6预警信息的发布方式

镇防汛指挥部通过短信、电话、对讲机、广播、电视等形式对重点区域和人员密集区域发布预警信息;社区通过高音喇叭、铜锣、手摇报警器、高频口哨、电话、对讲机、无线预警广播等形式发布预警信息(对于人口居住较分散的村组,可增加使用火把和人力传递等传统的报警传输方式发布预警信息);所有通信遭山洪破坏而失效无法与外界联络时,镇、村可利用现有的交通工具,采用人力口头传递预警信息,通知受洪水威胁的居民撤离和转移。

5  人员转移

5.1 人员转移原则

应按照就近、快速、安全的原则,明确转移路线,明确安置地点。人员转移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5.2人员转移方案

将受洪水灾害情况掌握到户、预警信息发布到户、责任落实到户。易发生山洪或滑坡地段,制作到户明白卡,将转移路线、安置地点、安置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户。确定监测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安置地点、灾害诱发因素及本住户注意事项,保证一旦出险,能够做到忙而不乱,井然有序,迅速反应。镇防御领导小组制定转移纪律、灾民安置纪律。镇、社区干部层层包干负责,妥善转移和安置好每个受灾农户。

当我镇接到县防汛指挥部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时,镇、社区防汛指挥机构迅速启动洪水灾害防御预案,抢险队伍迅速奔赴现场,因地制宜,准备转移涉险群众。当我镇接到县防汛指挥部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时,对涉及转移安置的人员事先发放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明确到户到人,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抢险队伍要立即将涉险群众转移安置到各村预案中的安置地点,后勤保障组提供饮用水、食品、衣物等生活必需物品,医疗救护组提供基本医疗保障。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妥善转移和安置好每个受灾农户,确保万无一失。

5.3人员转移纪律

两河镇境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镇防汛指挥部的统一调度,对转移安置的对象必须统一指挥,镇、社区防汛指挥机构,汛期必须严格遵守24小时值班制,健全雨情、水情、值班记录,带班领导必须在岗,值班人员认真做好防汛信息上传下达等各项指令,杜绝防汛值班电话不畅通、脱岗行为发生。一遇险情,带班领导迅速决策,果断指挥,奔赴灾情第一线,将灾情降低到最低程度。若因脱岗或指挥不力,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的,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5.4 转移对象、路线、安置地点、责任人及联系方式见附表

5.5 转移安置纪律

镇、社区防汛指挥机构,汛期必须严格遵守24小时值班制,健全雨情、水情、值班记录,带班领导必须到岗,值班人员认真做好防汛上传下达等各项指令,杜绝防汛值班电话不畅通、脱岗行为发生。一遇险情,带班领导迅速决策,果断指挥,奔赴灾情第一线,将灾情降低到最低程度。若因脱岗或指挥不力,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的,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5.6 灾后处置

待洪水灾害结束后,镇、社区负责人要有序组织相关人员对受损房屋、周边环境状况进行查看,确认安全后,组织被转移人员有序返回。

第五章 保障机制

一、具体措施

1、根据《防洪法》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洪工程设施和依法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的规定,驻镇各单位及群众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本“预案”,并组织建立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体系和抗洪抢险撤离分队,自觉服从防汛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调度。

2、镇防汛办要认真按照防汛指挥部下达的防汛物资储备计划,足额组织落实到位,确保抗洪抢险紧急时期调得出、用得上。

3、镇防汛办值班人员要加强防汛值班和雨情、水情、险情、灾情信息的收集整理,为防汛抢险决策当好参谋,加强对集镇防汛任务及责任落实的督查,定期检查通报有关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4、紧急抗洪抢险时期,镇纪委要组织督查组到抗洪抢险一线,监督防汛抗洪指挥命令的执行情况,督促集镇防汛任务责任和抗洪抢险措施的落实,及时向镇防汛指挥部报告抗洪抢险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5、根据《防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在紧急防汛期,县防汛指挥部可根据防汛抗洪的需要,有权在镇境内调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人力,决定采取取土占地、砍伐林木、清除阻水障碍物和其它必要的紧急措施;必要时,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按照防汛指挥部的决定,依法实施陆地和水面交通管制,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

二、纪律要求

1、全体领导干部和城镇社区干部必须认真履行防汛抗洪抢险的责任和义务,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

2、汛期内,必须实行24小时防汛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随时了解掌握汛情,及时反馈信息,并做好值班记录。

3、当防汛指挥部发出抗洪抢险预警命令时,标志着“两河镇集镇抗洪抢险指挥网络体系”正式开始启动,各小组必须按“命令发布及运作程序”中规定的时间、地点,及时组织干部职工到位,无条件接受抗洪抢险任务。

4、抗洪抢险时期,各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必须始终坚持在抗洪抢险前沿,积极带领职工群众奋力抗洪抢险,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5、凡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由镇纪委依据国家防总《防汛抗旱责任追究制度》、《陕西省重大防汛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①违反防汛抢险工作纪律,拒不执行防汛抢险预案和指挥调度命令的;

②擅离防汛工作岗位,导致雨情、水情、灾情等信息发布、传递不及时的;

③瞒报、谎报情况,造成防汛抢险工作严重失误的;

④渎职或工作落实不力而造成严重隐患或重大损失的;

⑤玩忽职守,延误抢险救灾有利时机或紧要关头临阵脱逃的;

⑥散布谣言,扰乱防汛抢险工作秩序的;

⑦妨碍防汛抢险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⑧挪用、贪污防汛或救灾物款的;

⑨其他违反防汛抢险工作纪律的。

三、本预案由两河镇防汛办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