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xzfgzbmxwjj/2020-0075 公开日期: 2020-08-02 09:56
来源 石泉县疾控中心
内容概述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食各种食物,特别是在进食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我们通常吃的米、面等)后,经人体消化道一系列的消化分解,碳水化合物这种多糖性质的食物就会被分解成单糖性食物,即被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经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这样就升高了血糖。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糖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而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的主要激素就是胰岛素。
胰岛是胰腺组织中的一个细胞团,胰岛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当血糖升高后就会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使人体进食后升高的血糖被代谢利用,从而使血糖降到正常范围内。

由于多种原因,比如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肥胖、活动减少等,使得胰岛的分泌功能不足或胰岛素的作用减弱,血糖就不能正常代谢而长时间超过正常范围,人体自身如果无法通过生理调节来改变这种异常,就会出现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

有人认为糖尿病是遗传病,得了糖尿病不敢生孩子,怕遗传给子女。甚至有些年轻人得了糖尿病还会抱怨自己的父母,认为是父母给他遗传的。那么糖尿病是一种遗传病吗?

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但它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也就是遗传的是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比如,1型糖尿病遗传的主要是使胰岛β细胞容易遭受病毒攻击,并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的基因;2型糖尿病遗传的则是使胰岛素分泌功能及作用功能异常的基因。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患了糖尿病,他的子女并不是一定会得糖尿病,而只是得糖尿病的机会比那些父母无糖尿病的人多一些。

糖尿病可以分为4个类型,比较常见的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这两个类型。它们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基本的原因有两条,就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糖尿病就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就是遗传容易患糖尿病的倾向。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有这种容易得糖尿病的倾向,还不至于得糖尿病,先天因素再加上许多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才可能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还有些区别。1型糖尿病的遗传性与人体白细胞抗原相关,具有某些类型的人体白细胞抗原的人,胰岛β细胞容易受到病毒或其他毒物的损害,容易发生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继而引起胰岛素分泌缺乏,最终导致1型糖尿病的发生。而引起1型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可能是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所以,1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是这样的:本身具有某种易致病的人体白细胞抗原的患者,偶然遭受了病毒感染,造成胰岛β细胞受到破坏,胰岛素分泌缺乏,继而导致1型糖尿病的发生。2型糖尿病是一个多基因遗传的复杂性疾病,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环境因素包括肥胖、吸烟、饮食摄入过多、体力活动过少等。

在此需要提醒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即父母或同胞兄妹,要经常关注自己的血糖状况,并且最好每年去医院进行一次全身检查,以防患于未然。

(文章来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主任医师   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