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石泉县池河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池河镇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引号 zjzfchz/2019-0494 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
公开责任部门 石泉县池河镇人民政府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19年12月27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19-12-28 12:43
内容概述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立足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为目标,全面开展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创建活动,增强群众生态环境意识,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街道生态文明水平,促进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统筹秦巴山区保护发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推行生态优先的投资消费模式、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努力把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石泉县池河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池河镇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实施方案》的通知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立足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为目标,全面开展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创建活动,增强群众生态环境意识,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街道生态文明水平,促进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统筹秦巴山区保护发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推行生态优先的投资消费模式、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努力把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

3.《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的意见》(环发〔2013121号);

4.《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试行)》(环发〔201412号);

5.《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生态环境创建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发〔2009160号);

6.《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和《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指标(试行)》(陕环函〔2017298号);

7.《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8.《石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

9.石泉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8-2025年)》;

10.《石泉县十三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三)规划范围

本次实施方案规划范围为池河镇所辖行政区域,包括11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01平方公里。

二、现状与基础

(一)镇情概况

池河镇位于石泉县以东12公里,北依秦岭,南接巴山,南北山峦叠嶂。全镇总面积101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镇域面积101平方公里,总人口22158人。十天高速、316国道、阳安铁路和四通八达的通村公路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截至2017年,池河镇拥有一个省级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同时也被列入全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序列。

(二)创建基础

1.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围绕宜居池河,全镇不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池河镇实施了核心区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四化工程。全镇新安装路灯277盏,电力通讯设施全覆盖;合心广场、五爱广场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含有蚕桑文化元素的景观、五爱鎏金铜蚕水秀广场等景观工程进一步落实,池河镇对外形象全面提升;排水管网持续优化提升,人饮工程、自来水设施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镇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在道路运输方面。2017年,全镇实施了城区道路改造工程,合心大桥、顺风北路、金汉街、滨河北路等交通运输道路已完成新修和改建,河堤环线全面贯通;力建大桥、五爱大桥、三级客运站3个项目正在按照时间节点稳步推进。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池河镇大力开展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绿色创建专项行动,全面推进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建设,截至2017年,全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0平方米,美丽池河正在逐步建成。

2.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2017年,全镇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5亿元,农业总产值2.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2亿元,全年财政非税收入8.5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14501元。2017年,投资4.4亿元完成联友购物中心二期、悦达服饰、富硒粮油加工厂、三级客运站等10个招商引资项目。实行能人兴村战略,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了产品与市场同发展,生产与经营同进步,全镇经济发展持续提质增效。

3. 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一是稳固发展传统产业,全镇重点围绕明星、五爱、谭家湾三个农业园区,稳固发展桑、畜、菜三大传统产业,实施桑园管理8500亩,培育果桑78亩,发放蚕种12525张;全镇种植蔬菜7800亩,黄花菜500亩,魔芋110亩,订单辣椒1200亩,抓产业发展示范点13个;养殖产业新发展牛、羊、鸡、猪等养殖大户200余户,牲畜50万头。二是积极推广特色种植产业没,全镇积极发展辣椒、紫长茄子、丹参、养蜂、江苏黄金软香米、火龙果、鹌鹑、龙虾等特色种养业,2017年,各产业经济效益显著,创利能力不断增强。三是持续做大产业园区,池河镇以鎏金铜蚕立势、金蚕文化铸魂,持续做大产业园区,不断促进三产融合,推动全城旅游和乡村振兴同步发展,构建了以蚕桑产业为主导、文化旅游为带动的骨干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农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打造出了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4. 脱贫攻坚取得突破池河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和民生头等大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制定了能人兴村、能人兴业工作方案,深入实施“支部+X+贫困户模式,建立了有土安置、以土兴业、有业安置、以业促富的示范体系。2017年,筹措50万元资金用于能人和贫困户发展产业,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6个、示范化农业合作社6个、家庭农场19个、产业大户64户,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投入扶贫项目资金1.2亿元,用于道路建设34.37公里,饮水工程8处,便民桥5座。截至2017年年底,顺利实现全镇99311人脱贫退出,代表陕西省迎接脱贫攻坚的“国考”,代表市、县迎接脱贫攻坚的“省考”,并取得了绩效考核“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5. 城乡发展统筹推进全镇紧紧围绕“把池河集镇做特、把观光农业做实、把美丽乡村做靓”的思路,先行先试,以脱贫攻坚统筹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增收同步推进,重点实施了集镇重要节点蚕桑文化景观建设及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明星特色林果园、高效农业园、观光产业园等项目已完成建设,桑海生态观光园正在抓紧建设。嘉晟农业现代园区提质升级已全面完成,五爱田园综合体、水上乐园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已完成特色民居改造31户,进一步筑牢了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基础。

6. 民生保障不断夯实全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改善办学条件,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县前列。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建设,2017年,全镇新培育创业户112户,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缓解了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建成了五爱、明星片区卫生室,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缴费征收任务,有效落实了农村低保、五保、医疗救助、老龄补贴等惠民政策,五保户、低保户对象准确、进退有序,应保尽保,全镇民生保障坚强有力。

三、建设目标与指标

(一)建设目标

通过扎实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创建,不断保护现有的优良生态环境,优化镇域空间布局,完善生态文明制度。预计到2020年底,池河镇将形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服务业为主体的绿色高效型经济体系,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目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建设指标

1. 指标现状分析

《陕西省生态文明示范乡镇指标(试行)》有包括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四大类19项指标,其中包括约束性指标15参考性指标4项。现根据池河镇现状,将生态文明示范镇指标达标情况分析如表3-1所示。

3-1 池河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建设指标达标分析表

类别

序号

指标内容

单位

指标值

2017年现状

指标

属性

是否达标

生产发展

1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食品种植面积的比重

%

逐年提高

逐年提高

有机食品种植面积的比重11.2

绿色食品种植面积的比重52.2

约束性

生产发展

2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6

0.60

约束性

3

农用化肥施用总量

折纯,千克

逐年减少

逐年减少

803000

约束性

4

农药施用总量

折纯,千克

逐年减少

逐年减少

510

约束性

5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98

95.0

约束性

6

农膜回收率

%

≥90

91.2

约束性

7

畜禽养殖场(小区)粪便综合利用率

%

100

98.8

约束性

8

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

%

100

100

约束性

生态良好

9

集中式饮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约束性

10

生活污水处理率

%

≥70

85.3

约束性

11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5

95.8

约束性

12

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

%

≥95

95.2

参考性

13

生态用地面积占比

%

不降低

不降低

63.2

参考性

生活富裕

14

农民人均纯收入

/

高于所在地市平均值

高于所在地市平均值

14501

约束性

15

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比例

%

≥60

60.8

约束性

16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100

78.45

约束性

乡风文明

17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农户比例

%

≥70

60.4

约束性

18

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所占比例

%

100

75

参考性

19

制定实施有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村规民约的行政村比例

%

100

100

参考性

根据上表分析结果,2017年基准现状年有5项指标不达标。池河镇现状指标达标率为74%,不达标指标为:

指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指标畜禽养殖场(小区)粪便综合利用率

指标16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指标17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农户比例

指标18 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所占比例

2. 指标可达性分析

现对池河镇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全部19项指标进行可达性分析,针对性提出对策,见表3-2

3-2 池河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建设指标可达性分析表

类别

序号

指标内容

单位

是否达标

可达性分析与措施

生产发展

1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食品种植面积的比重

%

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要求,积极建设水稻、土豆、玉米等绿色有机产品基地,从源头上不断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

2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加大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积极推广新型节水工程技术,提高灌溉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率。

3

农用化肥施用总量

折纯,千克

根据作物所需肥料进行测土配方,减少肥料浪费,鼓励种植多种植物,进行间作套种,提高肥料利用率。

4

农药施用总量

折纯,千克

积极推广性引诱剂、杀虫灯等激素防虫等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化学农药,通过印发资料、群发短信等手段,指导农民进行植物保护,提高植保效果。

5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通过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利用化等技术手段,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率。

6

农膜回收率

%

按照国家三提高标准,提高农膜厚度、拉伸强度、耐候性能,从源头上保证农膜的可回收性,利用先进的机械化捡拾,保证农膜回收质量。

7

畜禽养殖场(小区)粪便综合利用率

%

推行生态养殖模式,推广畜禽粪污干清粪技术、沼气生产技术和有机肥生产技术,对畜禽粪便实行综合利用,做到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8

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

%

督促镇域内工业企业进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加强企业清洁生产监督,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加工工艺,完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措施。

生态良好

9

集中式饮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规划建设配套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和应急机制,保障集中式水源的饮水安全。

10

生活污水处理率

%

全域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积极推广应用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统筹治理沟渠河湖,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11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提高全镇居民生态保护意识,从源头上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补齐垃圾清理设备短板,为全镇13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配备户外垃圾桶、垃圾箱,并由物业公司统一转运至县垃圾处理厂。

12

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

%

紧紧围绕农村经济、人居环境、特色文化、大力实施基础建设、环境整治、文明提升等工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保证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不降低。

13

生态用地面积占比

%

严守生态红线和耕地红线,保护现有生态用地面积不被占用和破坏,强制禁止违规占用林地和公共绿地的企业,继续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清零工作,增加镇内公共绿地数量和面积。

生活富裕

14

农民人均纯收入

/

持续推进能人兴村战略,创办农业龙头企业,领办示范化农业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等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推动全镇高效生态农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

15

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比例

%

推广使用电、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煤炭、柴草等常规能源;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继续整治煤炭供销网点和居民生活用煤市场,改善居民生活用能结构;加快实施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进一步提高天然气用户比例。

16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持续深化厕所革命,加大农村农户厕所新建和改扩建任务,全面提升全镇农村厕所建设管理水平和卫生现状。

乡风文明

17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农户比例

%

在全镇上下建成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分类的各自清运系统,继续深入落实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

18

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所占比例

%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强化政府绿色采购要求,将政府绿色采购与绩效考评制度挂钩,建立配套的监督机制,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手段,严格落实绿色采购制度。

乡风文明

19

制定实施有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村规民约的行政村比例

%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村规民约当中,制定有关生态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整治环境卫生的村规民约;充分调动村(居)民的积极性,让全体村(居)民知晓并积极参与到村规民约建设中来,形成执行村规民约的正能量。

四、重点任务

根据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指标要求和指标现状分析,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创建为平台,以重点区域、领域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为支撑,最终形成基础扎实、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生态文明示范镇。

(一)强化组织保障,确保基础扎实(责任单位:镇党政办、镇资源环境和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各村(社区))

1. 强化组织领导为促使省级生态文明镇创建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经镇党委、镇政府研究,特成立生态文明镇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督查、验收等工作。领导小组以段昌明政府镇长)为组长,柏林海政府副镇长)为副组长,胡德辉(镇政府党委副书记)、谭峰(镇纪委书记)、陈辉(镇政府副镇长)、徐华(镇人武部部长)、张辉成(镇政府副镇长)、谢远利(资源环境和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熊国兵(镇派出所所长)、邓卫(镇卫生院院长)、徐伟(镇脱指办专职副主任)、谭小才(镇公共事业服务站站长)和各村(居)委会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设在资源环境和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由柏林海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刘申松、张丽、李小四负责具体创建工作的日常事务。

2. 完善体制机制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各村(居)委会及驻镇各单位要按照省级生态文明镇建设的要求,在镇生态文明镇创建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树立创建一盘棋思想,理清工作思路,明确重点建设项目,镇财政所要根据创建需要,将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制定切实计划,进一步加强和充实生态文明镇创建力量,确保生态文明镇创建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 加强宣传教育把生态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作为当前宣传工作的重点,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各村(社区)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宣传开展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的重要意义、行动内容,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群众主动参与,使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成为全体群众的自觉行动。各村开好村民小组长会和户长会,向群众宣传政策,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对本村(社区)生态文明建设专项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包村领导和包村干部要亲亲为,全程参与村民小组长会和户长会。各村(社区)要通过宣传栏、广播、宣传标语电子显示发宣传形式,向群众深入进行宣传,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防治农业污染、促进生产发展(责任单位:镇农综站)

1. 深入推进绿色、有机种植业发展结合池河镇农业发展现状,采取各项扶持政策,调整农村种养结构,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按照有机、绿色作物种植标准,从源头上提高绿色、特色农作物的品质,把粮食产能优势逐步转化成产业优势,推进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有机、绿色作物食品生产基地,培育特色村、种植大户等,带动千家万户主动进行绿色生产,推进生态农业大规模发展;鼓励引进多家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努力形成前接市场、中连加工企业、后牵原料基地的产业链条,推动农业由单一种植向种--销全产业链延伸,促进生态农业的高效发展。争取全镇桑蚕、畜牧、蔬菜、烤烟、山林经济等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比重逐年提高,促进传统农业向特色化方向转变,土地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的良好局面。

2. 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持续加大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并完善灌溉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缩短输水时间,减少渗漏损失,疏通田间地头毛细血管,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广采用相应的农业和农艺技术,鼓励在农田应用深耕保墒、秸秆覆盖,发展集雨农业,使用保水剂等农艺节水措施,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蔬菜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区,积极推广新型节水工程技术,采用喷灌、微灌、小畦灌溉、膜上灌水相结合的灌溉方式,提高灌溉质量,达到精确灌溉的目的。加强宣传,普及节水知识,结合《农村饮水安全供水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居民用水行为习惯,培养全镇居民爱惜水、保护水和用水忧患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性开发和规范化应用。

3. 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通过施肥技术的创新和集成、农作制度的改革、化学农药的科学使用等一系列提升措施,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保护生态环境。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根据作物所需肥料进行配方,指导农民精准施肥,减少肥料浪费;种植多种植物,进行间作套种,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在主要河道一级、二级支流建设农田氮磷拦截生态工程,减少氮磷进入水体;积极推广引诱剂、杀虫灯等激素防虫等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化学农药,达到农作物防治效果;以现代植保建设为统领,结合防治时间节点,理清技术要点,通过印发宣传页、召开村民大会等手段,指导农民进行植物保护,使农民正确规范使用农药,减少农药使用率,达到保护土壤的效果。

4. 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优化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体系,积极开展秸秆还田技术,提升利用效果,提高耕地质量,稳步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秸秆还田、秸秆堆肥、沤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鼓励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堆肥或其他综合利用措施,扶持发展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开辟科学利用秸秆途径。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秸秆禁烧危害及相应处理规定,发放《禁止露天焚烧秸秆通告》2000余份,《大气污染防治法》宣传单600余份,明确镇村秸秆禁烧工作职责、责任人,成立禁烧领导小组和镇村两级巡查小组,严格落实禁烧工作任务。

5. 强化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通过农膜加厚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完善农膜回收资源化利用体系。严格按照国家三提高标准,提高农膜厚度、拉伸强度、耐候性能,从源头上保证农膜的可回收性;利用先进的机械化捡拾,进行有目的的专业分拣,以降低运作成本,保证农膜回收质量;坚持领导与村民同行、制度与监管并重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农民合作社组织积极参与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工作,切实提高全镇村(居)民环保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6. 强化养殖污染治理按照《石泉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积极配合做好畜牧产业的转型升级,有效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加强畜禽养殖场(小区)的监管工作,责令养殖户按要求对养殖场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升级,圈舍采用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建设沼气池、干粪堆积池、病死畜无害化处理池,提醒养殖户做好粪便综合利用(还田)和病死畜禽深埋处理,对不能达标的今年内依法关闭。

2020年底,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食品种植面积保持逐年提高趋势,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达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指标要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三)加大环境整治,保障生态良好(责任单位:镇资源环境和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镇经济发展办、镇公共事业服务站、各村(社区))

1. 加强饮水安全建设加强池河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检测,组织开展饮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调查、检测和评估,排查影响饮用水水源的各类安全隐患。规划建设配套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和应急机制,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监制信息,保障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全面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建设,完成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无关和保护水源无关项目的清理整治及保护区围栏、标识建设工程,构筑生态缓冲带,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

2. 强化垃圾、污水处理全面清理村内、村外、村庄连接处的积存垃圾、死角垃圾,投放垃圾桶、垃圾箱等环保设施,物业公司定时收集转运,建立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方式。全面清理村内柴草、杂物、砖瓦,清除道路两侧的私搭乱建,同时进一步加强环保设施的管理及维护,对损坏公共基础设施的人,加大惩治力度重点治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随意倾倒垃圾、堵塞路边排水沟的行为。发动全体村民积极参与村庄整治,确保整治有成效。做好污水收集、处理、净化、达标排放等相关工作,并加大污水处理站建设力度,全面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行管理,确保池河镇所有大型安置点、人口密集场所排放的污水均能实现处理后达标排放。

3. 提高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度广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等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努力推动全镇绿色转型和发展。立足村庄自然生态资源、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建成一批宜居宜游美丽乡村。推进农村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升级、信息化建设和村庄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工程,积极向上级争取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利用项目建设带动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度。

4. 提高生态用地比例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高标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和乡村绿化美化工程,以乡村绿化为核心,开展乡村造林工程,打造生态秀美的绿色池河。充分利用宜林荒草地资源进行造林,争取森林抚育、公益林建设、干杂果经济林等项目,积极发展壮大林业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增加林农收入。

5. 加强水污染防治全面落实河长制和网格化监管,建立包村领导、包村干部及村干部和河长共同管护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网格化河道管护机制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建立一河一策管理台账,切实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落实村级保洁员每天清理,确保河道沟渠及其直观坡面无垃圾杂物。切实做好池河水质保护,对沿河乱倒、乱弃建筑生活垃圾、废土、渣石行为进行集中整治,杜绝垃圾直接倾倒污染水质现象。维护好水源地河道保护网,村级河长、环境监督员重点巡查该河段,确保集镇水源地河道无垃圾、无农户生活污水排放。

6.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严格落实建筑工地“6100%抑尘措施,实施辖区建筑工地施工扬尘专项治理,实现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标准化、制度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加强社区、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利用清扫车提高洒水频次和机械化清扫保洁水平。对道路两侧裸露地块要按绿化、美化、固化的要求进行及时整治落实。

2020年底,全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镇域的林草覆盖率及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达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指标要求,村(民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四)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生活富裕(责任单位:镇资源环境和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镇农综站

1. 积极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特色镇域经济,强化各类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坚持长效产业和短期产业结合,大力发展山林经济和蔬菜、蚕桑、茶叶、魔芋、烤烟、香椿、养蜂等特色产业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吸纳就业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在原有的产业发展基础上发展辣椒、土豆、瓜果等小众产品,推广观光与产业结合,鼓励村发展观光旅游产业,确保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2. 提升卫生厕所普及率加强宣传引导,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卫生意识,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加快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推广三格化粪池、水冲式、沼气式等形式的农村卫生厕所,鼓励结合实际,继续开展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全面推广农村沼气利用。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施燃气管网建设工程,全面推进镇村气化,推进乡村清洁能源发展。深化公共厕所保洁体系改革,保障公共厕所干净整洁。

3. 倡导使用清洁能源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利用,讲究效益的农村能源工作方针,高度重视农村清洁能源工作,积极争取农村清洁能源项目,扎实开展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等工作,以改善农村生活用能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重点,切实开展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向群众发放倡议书等宣传资料,并悬挂倡导使用清洁能源的宣传横幅,切实提高群众认可、接受和使用清洁能源的自觉性,充分提高使用清洁能源农户率。

2020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安康市平均值,全镇使用清洁能源的户数比例达到60%以上,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五)倡导新民风,弘扬文明乡风(责任单位:镇党政办、镇资源环境和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镇公共事业服务站、各村(社区)

1.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在全镇上下全面规范生活垃圾分类各环节标识和作业管理,建成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分类的各自清运系统,继续深入落实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形成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运、末端分类处置环环相扣、畅通运转的工作体系;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鼓励各村基本成立环卫所,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促进全镇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同时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创办垃圾分类专题板报等生动有效的方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积极配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

2. 严格政府采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强化政府绿色采购要求,优先选择列入国家、省、市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产品;将政府绿色采购与绩效考评制度挂钩,建立配套的监督机制,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手段,严格落实绿色采购制度。

3. 深化村规民约将生态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整治环境卫生等纳入村规民约,唤醒和增强村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推行村规民约上墙,强化村民自治意识,大力开展农户卫生评比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参与、自我管理。深入宣传动员,以召开工作动员会、培训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以及电视、广播、网络、标语、村务公开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我制定,我签字,我承诺,我执行的良好氛围。善于依靠舆论和道德力量来促进村规民约的执行,形成执行村规民约的正能量。

4. 积极推进社区规范化管理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加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抓好社区管理机构组建工作,建立社区管理服务长效机制。资源环境和镇村规划管理建设办公室、镇公共事业服务站配合做好社区内的绿化、亮化、硬化和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同时配备垃圾清扫工具、清运车辆和垃圾收集箱,配套污水排放管网;要加强社区制度建设,对破坏卫生环境的行为,按照村规民约予以处罚。

2020年底,全镇居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居民户数比例达到70%以上,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所占比例达到100%,制定有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村规民约的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

成立池河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池河镇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创建落实阶段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

根据县创建办《2019年度城市创建重点任务目标》(石创指发20196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镇镇情创建生态文明村(社区)十三(合心村、明星村、顺风村、新棉村、力建村、双红村、谭家湾村、新兴村、良田村、双村、五爱村、集镇社区、西苑社区,并要求各村(社区)上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请镇政府准实施创建生态文明镇方案,将相关资料一并报县创建办备案在镇创建生态文明镇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按照《池河镇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各村委会、驻镇各相关单位、企业全面开展各项创建工作,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加强创建宣传发动,建立创建工作机制,安排部署各村认真组织实施,力争使生态文明镇创建各项指标全部达到省级考核验收标准。

(三)考核验收阶段2020年12月)

对照省级生态文明镇考核验收指标和所分解下达的目标任务,组织自查,及时整改存在的不足,做好创建验收各项准备工作。持续深化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并逐年更新档案资料。自觉遵守环保部动态监督管理,完成不定期抽查和定期复核。各相关单位、各村(居)委会、站办所干部要积极迎接上级对我镇生态文明镇创建工作进行的调研、考核、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落实政策,加强领导保方案有效落实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在贯彻执行现有地方行政法规、规章的基础上,加快制定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建设配套的地方产业政策、促进清洁生产、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各项措施,抓紧清理和修订现有不完善或与生态建设不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建设的政策体系,保障规划的实施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站办所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镇上成立镇党委、镇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站所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具体问题。建立各级领导和站办所包抓责任机制。各村(社区)要对照《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要求,抓好落实。镇政府各办站所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驻镇有关单位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各村社区负责人要靠前指挥,周密安排部署,紧紧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加强工作调查研究,不断完善运转协调、务实管用的措施和办法,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质性效果。

(二)加大投入,保障经费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业务部门扶持,寻求龙头企业合作,信用社贷款支持,群众自筹等多方渠道,同时,通过整合项目,积极争取省、市、县扶持,多方筹措,加大创建工作资金投入力度,保障创建工作的开展。建立财政补助加奖励、项目整合和村民投工投劳相结合的资金筹措机制。积极争取各部门项目资金,支持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特别要保障好垃圾清运的经费和环卫设施购置以及保洁人员工资等经费。

(三)广泛宣传,全民参与各村(社区)要迅速做好创建组织发动宣传教育工作,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宣传创建标准、任务、要求、目标,力争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同时,镇、村要建立创建工作台账,对照标准倒排工期,有序推进。充分运用宣传栏、标语标识牌、广播、公众号等,深入宣传开展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的重要意义、行动内容,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树立和表彰优秀典型,营造全方位动员、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探索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各村(社区)、站办所要加强协调配合,全力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整治活动的积极性,形成共识,凝心聚力,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

(四)加强督导,严格考评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加强对各村(社区)、各站办所、各单位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任务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等情况的督导检查,定期通报进展情况,严格绩效评价。对工作进展快、成效明显、机制完善的村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落后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处理。对各种违法行为,要严管重罚,严肃查处;及时总结活动中创造出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巩固整治成果,确保专项行动实现精细化、常态化管理。

(五)提升技术,培育人才建立生态环境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系统,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为生态文明示范镇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等方面,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建立健全全镇域科学研究与管理机构,采取积极措施培训科技人员,提高科技人员素质和工作能力,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对本地人才培养,努力增强发展生态经济的后劲。

石泉县池河镇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