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ZFZS-zfzsfpj-fpcx--2018-0050 | 公开日期: | 2018-04-03 08:58 |
来源 | |||
内容概述 |
石泉脱贫攻坚
工作简报
第 1期
石泉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8年1月4日
编者按: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肩负着为脱贫攻坚“鼓”与“呼”重任的《石泉县脱贫攻坚简报》已诞生两个年头了,创办简报的主要目的是报道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动态,介绍县内外脱贫攻坚工作经验,宣传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主要开设镇村动态、部门要情、经验交流、基层调研、脱贫故事、帮扶典型等栏目。过去的一年中,各镇、各部门通讯员积极投稿,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新的一年,期待大家继续积极踊跃投稿。投稿邮箱变更为:sqtpxc@163.com
【镇村动态】
池河:金蚕之乡栽桑忙
连日来,走进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的蚕桑产业基地,随处可见挥锹动铲栽桑建园的村民们,他们在地里放线、打窝、种植桑苗、刷白,呈现一片繁忙的景象。今年入冬以来,池河镇紧紧抓住冬季蚕桑生产的有利时机,早规划,早安排,早部署,迅速掀起了冬季桑园建设的高潮。
“大家注意,把桑苗栽到地里时,一定要把线放好,按照标记的位置栽种,不能种得太密影响桑叶产量。”镇农综站技术人员李满衣一边讲解一边示范。
池河镇作为西北蚕桑第一镇,也是国家一级文物西汉“鎏金铜蚕”的出土地。农民素有栽桑养蚕习惯,蚕桑产业是当地农民致富的“摇钱树”,今年以来,池河镇以打造脱贫攻坚统筹农村发展试点为契机,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计划在大阳片区栽桑400亩,自10月以来,充分利用冬季连绵雨水,组织精兵强将30余人,历经60多天的努力,现在已成功流转土地300余亩,栽桑达到200余亩。
除了统一规划的400亩桑园,今年全镇共有114户贫困户也种植了桑园,种植面积达300余亩。“我今年计划种12亩,这次给我发的桑苗全是免费的,我要抓住政府给的产业扶贫好政策多种几亩,争取早点摘掉穷帽子。”在一旁领取桑苗的贫困户王美茹说道。
据统计,今年,池河镇桑园面积达7600亩,新建标准化桑园达600余亩,其中贫困户新建桑园200余亩,搭建标准化蚕室12户1000平方米,搭建简易蚕台20户1860.1平方米,年产茧量达533吨,实现蚕农茧款收入2200万元。(池河镇 陈迪)
【脱贫故事】
脱贫扮靓东风村
冬日的正午,在石泉城关镇东风村新开垦的遍坡黄土地上,齐刷刷涂白的桑苗顺地势铺陈开来,场面错落有致又气势如虹,甚为壮观。
“这只是一个组的面积,更大面积的还在其他几个组。”驻村工作队员罗福帮介绍。今年,这个地处高寒山岭的深度贫困村除了在解决道路、饮水、住房等方面加大投入外,还依托“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巧调产业结构,在果林、黄花菜、香椿等林特经济型产业上打了翻身仗,还凭借近两年丝绸产业壮大之势在全村奏响了大规模发展蚕桑产业的集结号。
真扶贫,挪穷窝搬出好前景
东风村四组的何远伦、何远友两兄弟曾是让村干部头疼的难兄难弟,土墙乱瓦的老房坐落在海拔六七百米的山凹,两人只知道种玉米栽红薯,脚下没有一条通便宽敞的路,人也闭塞得混沌,四十多岁的俩汉子眼瞅着就成了穷光棍。
年初,扶贫工作队因户施策,先是帮他们申请办理了集中安置,挪穷窝是第一步。第二步,鼓励他们就近务工解决生活困难,再利用坡地规划长远产业。随着工作队员的深入帮扶,兄弟俩感受到温暖。他俩一举定下了六亩核桃、十亩香椿。同时,在工作队的帮扶下,一人在县城租房务工,一人在家养羊。
2017年9月10日,兄弟俩搬进了新居,房屋敞亮通透,兄弟俩喜上眉梢!除了务工收入,两人投资的26只羊陆续卖掉15只,率先步入脱贫行列。
东风村同何远伦兄弟俩一样今年喜迁新居的还有38户贫困户 ,挪穷窝让他们看到了好日子,看到了新希望。
重规划,用能人带出新产业。
东风村民居住分散,海拔高、离城远,发展资源匮乏。就拿土地面积来说,东风村有耕地1960亩,其中水田仅181亩,这个数字差如果死守传统农业就是短板,如果因地制宜加以利用就是优势。
脱贫工作队绞尽脑汁夜以继日的商讨,寻求和村民意愿相契合又有地域种植优势的产业,寻找有企业支撑销路、合作社能解决技术难题的产业。产业动员、技术培训、能人兴村……固步自封的守旧思想慢慢被温润,激活。
就这样,养猪、养羊、养鸡,规范化养殖基地逐一落实;订单黄花菜、订单辣椒,还有拐枣、李子果园经济也相继落地,还有70亩香椿,432亩密植良桑……。冯家兵是村支部书记也是能人大户,为了带动村民将传统玉米地改种经济效益较高的黄花菜,他主动办起了合作社并投资12万元建起了烘干房,今年夏天,东风村85亩黄花为种植农户增收总计达10万元。
三十多岁马超是东风村一组的返乡能人,自己在外创业富裕之后,仍然忘不了居住在老院子的贫困户。今年,他自己出资挖通了通往老家的毛坯路,整合撂荒坡地56亩,组织贫困户家家投入劳力,栽种李子苗2200株、拐枣苗1200株。2018年,还将发展魔芋25亩,日前已定下魔芋种3000余斤。
问及为什么会返乡投入林果产业发展,马超满指着对面山头已经规划拟建飞机场的莽莽山巅,看着身旁老院子飘过的渺渺炊烟,感慨到:“我没想到为了帮助老乡脱贫,政府扶持力度这么大,两千多棵苗子一大半都免费……我的邻居都是贫困户,我有能力如果不帮一把,心里羞愧!”
辟蹊径,老产业做出新活力。
随着近年来蚕丝系列产品因“一带一路”的大环境影响而重新走
俏,蚕茧价格稳定回升,传统蚕桑产业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多栽一株桑,帮扶一片人。今年下半年,东风看准时机,将撂荒的坡地和传统玉米地全部整合利用,计划兴建密植桑园424亩,植苗34万株,拟建蚕室40个。2017年12月,驻村工作队联系县农林科技局集中调苗34万株,免费发放到60户村民手中,截至月底已全部下地。
贫困户刘金德家里有四口人,儿子有时候能在县城做几天零工,没活干的时候就跟着他一起种地,今年,他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栽下了20亩桑苗,又清理出自家的200多平面米的菜园子准备建一个标准化蚕室。
据蚕桑技术干部估算,如果苗子成活率能达90%,开年之后,全村夏蚕和秋蚕就可以喂150张纸。一张纸按收入1500元估算,全村可预计增收22.5万元。
东风一竞,破茧成蝶。冬日的东风村,虽新树尚未发芽,但气象已起。精耕细作后的土地、行行齐整的枝丫,在阳光普照下格外鲜亮。(城关镇 李思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