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石泉县整合支农资金 力促农村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 | ||
索引号 | CD-bmxzfb--czys-2013-0104 | 公开目录: | 财政信息 |
公开责任部门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13年03月25日 |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日期: | 2013-03-25 17:51 |
内容概述 |
石泉县于2006年被省财政厅列为全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2007年又被财政部列为全国试点县。从2008年起,按照中省财政部门要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了以产业建设为整合平台的自主性整合工作。几年来,该县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以蚕桑、生猪、现代设施蔬菜等产业化建设发展迅猛,经济效益明显;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四两拨千斤”带动示范,财政投入1.64亿元,吸引、引导信贷、金融、农民和企业等投入4.09亿元,比“十五”期间农业投入的总和还多,农业、农村、农民面貌深刻变化,农村经济已步入发展快车道,有力地推动了石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该县蚕桑产业经过五年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强村大户,全县建设连片高标准桑园100亩以上的点86个,200亩以上的点41个,500亩以上的点10个,建现代蚕桑示范园1个,蚕桑综合示范村4个,蚕桑效益倍增示范村4个、规范化蚕桑专业合作社8个,缫丝加工企业3个。农民蚕桑总收入较上年增长15%以上,仅收烘和加工环节就增加税收850万元以上,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达1053元。同时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龙头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解决了0.8万人的城市下岗职工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畜牧产业年饲养生猪65.05万头,出栏38.27万头,实现畜牧产值5.2亿元,畜牧业农民人均增收280元以上。全年集中建设了10个现代农业园区,建标准化热镀锌钢管骨架大棚3077.70亩,全县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9577亩,年新增蔬菜1.85万吨以上,年新增蔬菜产值3100万元以上。如今,设施蔬菜产业是继蚕桑、畜牧之后,该县农民的又一支柱产业。
为了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任务的完成,县委、县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县级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部门干部的中坚作用和镇村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结合“三问三解”活动,采取县级领导包镇、单位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包户一定五年不变的办法,把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纳入县级领导“五联一包”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相关部门成立了专门的产业落实工作小组,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与相关镇、部门层层签定工作目标责任书,夯实县级领导和部门、各镇主要领导实施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责任。二是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原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出台了《石泉县关于进一步加快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决定》、《石泉县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包抓重点项目工作制度》、《石泉县重点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以及产业建设实施方案、考核办法、扶持奖补政策等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为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三是扎实开展督导检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乡镇、村组调研,指导项目建设,督促项目进度。县委督查考核办和县政府督查室一月一督查,并将督查结果全县通报,促进了项目建设进度,保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顺利实施。四是重视资金监督管理。及时制定出台了《石泉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管理暂行办法》,加大了对各类财政支农整合资金的管理,各项奖补资金实行“直通车”式管理,对产业建设的奖补资金,按验收合格到户花名册,经乡镇、村、组公示无异后,县财政局将奖补资金打入农民惠农补贴“一折通”存折,直接兑现给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