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吴从敏,他羞涩的笑容、干练的举止、真诚的眼神,怎么也没办法把这个小伙子和“猪倌”联系在一起。
今年32岁的吴从敏,是喜河镇晨光村人,曾就读于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的他,面对今后的人生轨迹也曾踌躇过、迷茫过。但面对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他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到家乡发展养猪产业,用他的话来说:“从小就生长在农村,回到家乡,心才会落下来。”
2018年,吴从敏发展养猪产业规模出栏130头,毛收入几十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为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养猪大王”。当年,吴从敏更是被评为全县“脱贫致富自强标兵”接受表彰。
故乡情怀,改变人生轨迹
从小时候起,吴从敏的父母就常年在外打工,他在爷爷奶奶的抚养下长大。一直生长在农村的吴从敏,熟悉了这里的一草一木。
“在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养猪养鸡,我们那兽医特别少,动物防疫和疾病治疗水平很低,养殖的牲畜一旦发病,特别是遇到疫情,就难以救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养殖的家禽牲畜死掉。”吴从敏说道。
那个时候,农民家里的一头猪、几只鸡,可能就是一个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正是家乡的实际情况,给吴丛敏年幼的心里种下了学习畜牧兽医的种子。初中毕业后,他毅然报考了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刻苦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学有所长,坚定发展决心
毕业后的吴丛敏也曾面临很多选择,留在外面发展还是回到家乡成为了他最难的人生抉择。“那段时间真的很煎熬,但是家人和妻子都支持我回来发展,在他们的劝说下,我带着所学回到了家乡。”吴丛敏说道,“至于选择养猪,因为我自己学这个专业嘛,肯定或多或少能用到所学的知识,也算是专业对口。”
说干就干,2013年,他和妻子回乡创业,在父母的支持和亲朋的鼓励下,开始了生猪养殖的道路。从猪圈的搭建到猪崽的购买,吴丛敏从来都是亲力亲为。
万事开头难,吴从敏怎么也没想到,虽然自己是学畜牧兽医专业的,但是真轮到自己开始养猪时,却没想象的那么简单。
一天,吴从敏像往常一样来到猪圈给小猪喂食,他发现几头小猪有些异样,走路摇摆,不进食,他凭借所学的知识和经验,为小猪注射了药物。可是没过几天,他发现有三头小猪死了,看着死去的小猪,吴丛敏心疼极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生猪市场行情低迷,加之自己刚开始摸索养猪,吴从敏养猪的第一年并没有挣到钱,反而倒贴了不少钱,面对现实,吴丛敏不断地追问自己的选择到底对不对。“好在我终于挺了过来!”吴丛敏说道。
扩大规模,摘掉贫困帽子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自此,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的开展了起来。
“那段时间,村干部经常上门来给我讲政策,鼓励我扩大规模,依靠产业发展脱贫致富。”吴丛敏经过深思熟虑,找到了驻村工作队,请求帮忙贷款进行猪圈改造,建设现代化的养猪场。
为了养好猪,他也下了不少功夫,多次请教专家学习养猪技巧、自己上网看视频学习养猪技术、每天观察猪的吃喝拉撒,就这样吴丛敏把猪喂的膘肥体壮,养的也越来越多了。
三年来他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吴丛敏从最开始保守养猪20头发展到30头,2017年养猪43头,2018年在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扩大养殖规模年出栏130头,光领取产业奖补就达到了2万元。这一年,他主动向工作队递交了脱贫申请,通过村级评议和上级考核验收,吴丛敏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并用卖猪的钱在藕阳安置点购买了新房。
生活总是充满坎坷和磨难,扶贫的东风却会让我们的梦想萌芽,谈到脱贫致富时,吴丛敏感慨良多:“天道酬勤,幸福的生活要靠双手去创造,只要敢想敢做,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脱贫的步伐!”吴丛敏用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标尺、塑造了榜样。扶贫之路,需要更多人靠双手致富,靠产业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