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县情> 石泉概况> 石泉史志>正文详情

汉 江 车 渡 史 话

时间:2011-03-08 00:00作者:张德善 源自:石泉县人民政府 




    汽车乘船过渡,这在汉江航道上来说,已成为历史。但是它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却是汉(中)白(河)公路上的不可或缺的交通设施。提起汉江车渡,这要从修建汉白公路时说起。早在抗日战争前的民国二十三年(1934),蒋介石就下令陕西省赶修汉白公路,并电令“限期完成”。国民政府交通部派张佐周工程师勘察设计。
    当时在选线时,研究了古代安康和汉中人行大道的历史。最重要的一次记载是南宋时,金将撤离喝统兵10万,经商州而南。金州(今安康)守将王彦,仅3000人,撤离金州,沿汉阴,过石泉,与吴共守饶峰关。大战六昼夜攻饶峰不下,金兵死者山积。后宋军小校叛宋投敌,充当乡导,绕至关后,饶峰失守。此道是古子午道的西南段。过饶峰关,下牛羊河,经西乡县的子午镇,走黄金峡汉江北岸,经金水、铁城、龙亭至汉中。汉白公路选此线,其优点是不渡江,少修桥。但此线北依秦岭,南靠汉江,远离城镇,人烟稀少,利用率低。清代时,安康至汉中人行道改走茶镇、西乡至汉中。至于何时、何故改道,谁也说不清。1987年我在编《石泉交通志》时,翻到清道光《石泉县志》饶峰岭词条中载:“在县西七十里,昔有关置此。上建宋将吴碑……宋金争战,此为雄关。道光十二年(1832)为水所冲,路遂废,改从西乡之茶溪镇……”。原来饶峰关东西向,东坡之下,从南到北有一条深沟,沟上有桥名桥儿沟桥。桥被水毁,则不能通行。汉白公路的最后选线,就是道光以后的安康至汉中大道。陕西省建设厅派过锡彤为主任工程师,也同意选取此线。1938年3月,汉白公路建成,全线通车。总长545.5公里。有永久性桥梁76座;半永久性桥梁143座;临时性桥梁13座。但汉江水大江宽,不易修桥,且资金不足,通车典礼在即,于是采取建渡。在修路过程中,已分别给城固、石泉、安康、白河各配备有2只人行渡船。为了应付通车典礼,各渡口只得将两只木船并接起来,钉上木板,暂作车渡。以后专门造有木质趸船作为车渡。城固渡:因江宽水浅,船易搁浅。虽经淘洪,但随淘随淤,渡运不便。后于1940年修建了一座128孔全长780米的木桥,使用了五年,于1945年被水毁。以后仍以渡船勉强维持。白河渡:最初选在县城东13公里处,汉江北岸与湖北的老(河口)白(河)公路相接。后因板(桥铺)白(河)段公路修通,汉白公路与老白路在汉江以南接通,不需渡口,此渡遂废。安康车渡:位于老城与新城之间的西端。渡口西岸为岩岸,建有三级石台码头,能适应高中低各种水位。其东岸为沙滩,低水位时有200米干滩,设有活动木架码头。七十年代在其北老城西门外修建了汉江大桥后,此渡遂废。石泉车渡:设在县城西关尾子(今汉江大桥处)。此处江面洪水时宽约480米。平常时主航道靠近县城一侧,水面仅宽约百米左右,深约4~5米。北为岩岸,南为江心洲礁石隆起处,是设渡最佳选位。渡口南北向,建有浆砌块石高低码头。码头以南,有长500米的沙洲引道,平常时汽车可以畅通无阻。1938年汉白公路通车典礼之际,临时将施工时所用的两只人渡木船并接起来,上钉木板,作为车渡,一次载运汽车一辆。渡运方法:用纤夫10人,在南边沙洲上拉纤拽船,不使下流,
固定船位。汽车上船后,船上渡工用竹篙撑船。纤夫则徐徐下行,使船能向对岸直驶。工人们很费力,又费时,平常时每渡一次约需一小时左右,而且很不安全,曾有两次沉船,汽车落入江中。当时渡口归汽车站管理。1941年2月,将此渡交由石泉养路段所辖。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溃军曾将船只炸毁,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的西进。

 

    石泉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经军民共同努力,用汽油桶载浮,搭成临时性浮桥,保证了解放军的顺利渡江。在国民党军还未到石泉之前,此渡造有一艘新趸船。船工为保存此船免遭破坏,预先将其沉入青龙岩江潭,新中国成立后才打捞起来投入使用。石泉车渡在历次船只改进及渡运技术上,作过多次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初的趸船取代了并接船,由于船身还不够大,汽车从船头向船尾上下,称“长船直渡”。其缺点是:船在码头不易稳固,且车辆上下时,两端轻重不匀,晃劲大,不够安全。后又建造大趸船,可载车2~3辆。船身横靠码头,容易定位。汽车从船身横向上下,称为“大船横渡”。此法优点多。一是停靠稳固。二是车辆上下方便。三是船只承载压力较匀,船只平稳安全。在操作技术上,以人力在岸上拉纤、在船上撑篙,约需20来人,十分吃力。后改为拴缆拽船,摆舵渡运,称“钟摆式渡运法”,仅需数人即可。渡口上游约50米处是饶峰河与珍珠河注入汉江之口,其主航道偏北有巨石,名“白虎石”,平时高出水面。在此石上拴以揽绳取代人力拉纤。船上立有桅杆,上安滑轮,下安绞车,以人力推磨式收放缆绳,调整其长度。舵工搬动船舵,就可使趸船向对岸来回渡运。由于缆绳较长,有数十米沉入水中,负荷重,船行慢。最先以杉木杆载浮,效果不佳。改用汽油筒,亦不理想。后用数只小舢板,可使缆绳全部离水,负荷一轻,运速加快。最初,汽车上下船皆以人力搭拆跳板。以后在码头设立吊杆架,用横杆悬吊法搭卸跳板,既快而稳,又很省力,仅需数人,10分钟就可渡车3辆。
    1959年第一次修建石泉水电站时,将此渡改架为浮桥,人车均可通行,长达5年之久。1963年水电工程下马,又恢复车渡。1970年6月20日汉江大桥建成,此渡遂废,前后共历43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