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处智能监测点排查地质隐患,449个应急广播覆盖山坳,202支救援队伍遍布县镇村……跃动的数据如同精密齿轮般环环相扣,在石泉大地上筑起守护生命的钢铁长城。
时间回溯到2024年7月上旬,持续降雨让石泉县各个镇村倍感压力。石泉县沟壑纵横、岩土结构不稳定,一旦遇上暴雨天气,就很容易出现山洪、滑坡灾害,危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每到汛期,全县上下都铆足精神,全力筑牢守护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
同年7月19日黄昏,城关镇黄荆坝村应急广播骤然响起,该村应急救援队员迅速集结,蹚过湍急的茨沟河,背上年迈的村民,将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黄荆坝村党支部书记李松说:“我们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筹部署,城关镇党委、镇政府的指挥安排,组建覆盖到户的应急救援队伍。为了强化应急救援力量,给村上配备了器材室,里面柴刀、电锯、手锯、喊话器、水泵、工兵铲、雨鞋、救生衣、救生圈等应急救灾物资一应俱全,同时每年都会组织救援队成员集中培训,更好地保障基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类似这样的转移避险事例,在整个石泉县可谓不胜枚举。仅今年就已先后3次成功紧急集结队伍赴县外支援救援,11次启动镇级综合应急队伍集结实战,均取得成功。
近年来,石泉县以“科学、规范、快速、高效”为准则,通过“县、镇、村”三级联动体系构建、制度机制创新、智慧中枢建设“三驾马车”,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织就了一张全域覆盖的应急防护网。
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是应急救援的先锋力量,石泉县着力构建“县、镇、村”三级联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组织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协同发力的高效运转机制,精准划定各级各部门指挥权限与职责边界。按照“统一领导、专业指挥,资源整合、全面覆盖、协同作战”原则,在全县11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建立“主要领导全面负责”体系。
广袤的石泉大地上,165个村(社区)组建了由支部书记挂帅的应急领导小组、202支3965人的三级应急救援队伍如星火遍布城乡,三级网格员1373人、AB岗信息员395人构成的“神经末梢”延展到每个区域,而这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体系,在处置2020年“11·01”粗苯泄漏等突发事件、应对2021年“8·22”、2024年“7·19”暴雨等自然灾害、保障汉江赛艇大师赛等20场重大活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石泉县积极统筹应急、防汛、防灭火、政务值班工作,整合成立综合值班室,明确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工作人员三级责任值班体系,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为应急值守、信息报送和应急处置工作筑牢制度根基。通过建立“三级责任值班+双岗信息报送”制度,整合应急、住建、消防、林业、水利、气象、交通等部门资源,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联动机制。
物资储备体系采取“库站室”三级架构,90类6万件物资前置基层,2024年汛期累计配发帐篷、折叠床、棉被等应急物资6000余件。创新建立的“平急结合”安置体系,让201个防灾避险场所覆盖全域,2024年成功安置转移群众2235人次。
为提升应急保障能力,该县持续强化数字赋能,构建智慧应急体系。统筹整合气象、自然资源、文旅广电等资源,将“智慧应急”深度融入“数字石泉·智慧石泉”一体化建设,打造应急管理智慧中枢。搭建全域感知网络,整合197处监测设备,对境内汉江及主要支流河道、重点地质隐患点实施动态监测。完善应急通信网络,建成县、镇、村、组四级应急广播平台449个,配发181部天通卫星电话,实现11个镇165个村(社区)应急广播和卫星电话全覆盖。开发“石泉县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嵌入“随手拍”小程序,为群众参与风险隐患排查、突发事件报送提供便捷平台。系统设置“应急资源管理”“应急指挥调度”板块,实现县域应急资源、预警指挥“一图统揽”,推动县域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向“看得见、听得着、能预警、可指挥”的智慧化应急模式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