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康市石泉县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围绕生态、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在国宝朱鹮自然栖息地城关镇丝银坝村草池湾开展试点,以筑牢生态本底引留朱鹮群居,以国宝朱鹮为媒引流聚客,以运营乡村激活乡土业态,聚力打造集“山水田园、康养休闲、研学教育、农事体验”为一体的高品质开放式田园综合体,推动生态高颜值转化经济高价值,成为以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改革样板,被誉为最美“乡村会客厅”。2024年接待游客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50万元。
保护为先,营造生态田园新场景
聚焦保护好国宝朱鹮自然栖息地独有生态禀赋,坚持保护、尊重、提升、生长并举,依山就势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场景。
高起点规划强引领。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入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未来村文旅公司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全程参与旅游业态布局、文化内涵赋予、产品体系打造。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巧妙运用人与自然共生资源,注重预留生态和村庄的生长空间,精心编制朱鹮小村实用性规划,科学布局朱鹮保护核心区、特色有机种植区、民宿康养休闲区、农耕文化自然研学体验区四大板块,形成资源优化、空间有序、村景一体、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
多举措护鹮树地标。建立朱鹮保护联动机制,设立朱鹮核心保护区禁入红线,制定朱鹮保护公约,成立由观鸟爱好者、中小学生、镇村干部和生态护林员组成的朱鹮志愿护鸟队和公益宣传队,利用朱鹮科普基地和朱鹮研学课堂常态化开展中小学生科普知识讲座,增强群众保护朱鹮的意识和行为自觉;每亩稻田划出一片朱鹮觅食区,强化水质监测,对朱鹮赖以生存的稻田、河滩、池塘等湿地环境和大树木、筑巢进行重点保护,朱鹮从最初的零星几只增加到60余只,朱鹮群飞成为引流游客的生态地标。
针灸式改造护风貌。立足草池湾“天鹅抱蛋”式群山环抱自成一体的自然资源,以“绣花针”点式切入方式,分区域对生产、居住空间进行小规模景观化微改造、精提升,用朴实自然的手法还原传统村落风貌,通过植入创新业态盘活闲置资源,将闲置多年的厂房分别改造成730平方米的湖畔青旅和800平方米的优质农特产品展销中心,把村上废弃鱼塘改造成景观垂钓中心,将闲置房舍流转改造为朱鹮之家科普中心、乡村生活博物馆、田间研学中心、休闲茶空间及春耕餐厅等,把路边、沟边、墙边、院落打造成微景观,在保留乡村韵味的同时焕发新活力。
精致化配套提品质。按照“建一物添一景”的思路,统筹项目资金,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水电路改造提升工程,新建田间木栈道1.2公里、露营基地1000平方米,黑色化改造道路3.4公里,配套污水处理系统、排灌沟渠、田间大舞台、生态停车场和居民工坊等设施,赋予乡村特质新内涵。
发展为要,绘就生态产业新图景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特色种养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实现生态美与产业兴同频共振。
发展生态种养。坚持生态修复和系统治理相结合,统筹实施920余亩田园综合体项目,成立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独立持股的草池湾农旅融合有限公司,投资60余万元对流转的292亩农田土壤进行改良,同步建成1200平方米的鱼菜共生循环农业项目,构建“朱鹮—稻田—鱼虾”共生生态系统。接续建设300亩特色蔬菜瓜果采摘区,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布局,让游客抬头见绿、开窗见景、推门进园,享受独特的田园风光。
培育特色品牌。借助湖南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开展土壤有机改良、水稻品种选育,指导选种国家金奖“玉针香”稻米,建成草池湾特色种植示范区和农事体验区,带动全县推开3万亩水稻标准化种植,线上线下开展稻田认购、包邮到家等营销活动,同步研发米茶、米酒、米糖等延伸产品,合力打造“草池稻香”特色品牌,以优美环境支撑优质稻米每公斤卖到46元,亩均产值增加5000元以上。
激活农旅消费。建立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将朱鹮全生命周期保护、农耕文化等融入研学课堂,组织开展挖土豆、插秧苗、割稻子、挖莲藕等农耕体验,以及朱鹮等动植物保护主题研学,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县镇出台支持政策,鼓励发展咖啡茶社、特色作坊、青旅民宿、农家乐等业态,满足游客多元化消费需求。
增收为本,构建生态富民新前景
坚持全域乡村运营理念,创新联农带农增收机制,推动草池湾村因生态而兴、村民因生态持续受益,激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动能。
村企联营。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西安风生此地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签订运营协议,采取策划先行、运营前置的方式,提前介入村集体盈利性项目的规划建设,建成后村集体以固定资产入股交由公司经营,每年收益在保障草池湾田园综合体正常运转之外,其余利润的40%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分红,同时将村民闲置房屋打包作价70万元入股,村企联手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农户在产业链中收益80余万元。
创客带动。建立乡村旅游与和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机制,注重寻求乡村景观化与旅游乡土性、乡村文脉传承与旅游产品创新、乡村服务均等化与旅游服务体验化的平衡,满足村民和游客多元需求,吸引新乡人、唤醒原乡人、召回归乡人,激发乡村共建共治内生动力。比如,在外务工青年王元浩辞职回村开办“村咖”,带动4户群众改建老屋经营民宿。
户企合作。紧扣特色农业、民宿康养等产业,因户因业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闲置房屋、劳动力等资源出租或入股企业,企业以技术、资金、市场渠道等要素反哺农户,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利益联合体,让农户尽可能镶嵌到企业经营链条促增收。比如,谢玉青夫妇将改造的部分房屋一次性出租10年,与西安风生此地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共同经营观鸟茶室和米酒工坊,还自办农家超市,年收入1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