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要闻> 各镇快讯>正文详情

饶峰镇:环境治理赋能健康乡村的实践探索与创新路径

时间:2025-05-13 17:21作者:刘 琦源自:饶峰镇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环境治理与健康乡村建设的融合实践,正成为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饶峰镇以环境整治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乡镇从“外在美”迈向“健康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动能。

以环境整治为基,擦亮乡村健康底色

乡村环境治理是改善公共卫生的基础,而乡镇环境治理的创新,在于将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紧密结合。饶峰镇采用 “公益岗 + 护河员”模式,吸纳脱贫群众参与卫生清理和河道管护,既解决了就业难题,又守护了环境卫生。公益岗延伸至田间地头,村民化身“环保网格员”,定期清理农膜、农药瓶等农业面源污染物,从源头阻断污染;护河员每日巡河清淤、打捞漂浮物,确保河道无白色垃圾淤积,为朱鹮等珍稀鸟类提供了洁净的栖息水源和更安全的觅食环境。

自2023年起,饶峰镇将每周五定为“环境卫生整治日”。今年已出动环卫车辆 20 余车次、镇村及驻镇单位干部1500 余人次,确保“清理一处、整洁一处”,以行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通过“定人、定岗、定路段”机制,累计清除卫生死角 200 余处,清运垃圾 10 余吨,实现从“突击整治”向“长效管护”的转变。

健康宣传与行动并重,深化卫生理念内涵

环境治理不仅是硬件设施的改善,更是健康理念传播的过程。饶峰镇多次联合卫生院组织医疗卫生团队深入乡村,通过免费体检、健康咨询和中医特色服务,向村民普及慢性病预防、卫生习惯养成等知识,强化“做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利用微信公众号、院坝会、大喇叭等线上线下平台,同步宣传“三减三健”理念,推动健康生活与环境保护深度融合。这些活动不仅改善了环境,更让健康意识扎根于村民日常生活。

长效机制赋能,构建乡村治理新生态

巩固环境整治成果需依赖制度创新。饶峰镇建立“镇—村—网格员—村民”四级联动机制,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并实时反馈问题,形成“线上预警、线下联动”的闭环管理。通过积分制、“红黑榜”激发群众参与动力,将公益性岗位考核与环境卫生挂钩,定期评选“星级护河员”“环保先锋”,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文明村镇建设,同时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结合“五美庭院”“道德模范评议”等评选活动,形成“党员示范、村民自治”的良性循环。

朱鹮栖息地的重生:环境治理的生态答卷

环境质量的提升,直接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复苏中。通过系统性治理,饶峰镇河道垃圾减少80%,农药使用量下降 50%,生态系统逐步修复。近年来,朱鹮种群数量大幅上涨,村民常能看到朱鹮在清溪畔踱步、在稻田中觅食的景象。群众纷纷感慨:“以前河道漂满塑料袋,朱鹮根本不敢靠近;现在水清了,鱼虾多了,它们自然回来了。”这一变化印证了“健康地球,健康人类”的深层关联——乡村环境的改善,既护佑了濒危物种,也为村民创造了无污染、低疾病的健康生活环境。

结语:从“环境美”到“健康美”的乡村跃迁

乡村环境治理与健康乡村建设的联动,彰显了“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通过清洁行动、健康教育和制度创新,乡村不仅实现了“旧貌换新颜”,更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生态。
当护河员巡守的碧波映照出朱鹮翩跹的身影,当公益性岗位托举起村民的生计与希望,当白色垃圾退场换来沃野净水,乡村便真正实现了从“环境美”到“生态美”、从“生态美”到“健康美”的跨越。唯有持续推动环境治理与健康促进的深度融合,方能真正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