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丨刘家满:人民群众“代言人” 乡村发展“领头雁”

时间:2025-04-30 10:14作者:佚名源自:县融媒体中心

人大代表不仅是人民的代言人,也在各条战线发挥着“领头雁”作用。县人大代表、池河镇明星村党总支书记刘家满就是其中优秀典型,他不仅围绕乡村振兴积极建言献策,更以明星村为试验田,带领群众打造出蚕桑产业振兴和农旅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

明星村是池河镇蚕桑产业的核心区,蚕桑产业是村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自2019年以来,在县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刘家满借助全域旅游发展的东风,引领明星村迈上了农旅融合发展的“快车道”,沧海桑田旅游景区在明星村顺利建成,推出了包括天空之境、玻璃水滑、桑果采摘园等多个游乐项目,把明星村打造成了省级特色旅游村。然而作为明星村增收根基的蚕桑产业却出现了萎缩,养蚕量已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通过走访蚕农,刘家满了解到“劳动强度大、茧价波动大、效益低”,是一些蚕农放弃养蚕的主要原因。

县人大代表 刘家满:去年我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个蚕桑价格不稳定,由前年的(每斤)二十七八块去年跌到23块左右,我们也很着急。

面对这些不利因素,刘家满一边就振兴蚕桑产业建言献策,一边主动争取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项目,引进科技企业,以明星村为试点,打造“智慧共育+智能蚕台+优茧优价”体系。然而改造智能化蚕室、使用智能养蚕设备,蚕农心怀“外地企业靠不靠谱”“智能设备不会用”等疑虑,试点工作很难推进。

县人大代表 刘家满:去年在这个推广的过程中老百姓有好多也是不接受,我们去上门去反复去做工作,我们组织了一个蚕桑专班,每个村干部和我们的这个工作队员,一人包几户这么来去推动这件事情。

最终在刘家满与镇村干部的努力下,26户蚕农举起了试点“同意牌”。为了抓好试点工作,刘家满创新提出采取“联络站驻站代表包片、驻村工作队员包户”的模式,为试点蚕农进行全程跟踪式服务,先后开展“蚕台前教学”20场次,入户指导30余次,帮助蚕农熟练掌握智能化养蚕设备。到2024年秋茧收购时,首批试点户每张蚕的收入增加了500元以上,大家乐开了花。

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村民 胡昌美:以前是喂(蚕)簸子是三个来小时,喂这个只要50分钟,省力得多,打扫也方便。

明星村科技赋能蚕桑试点项目的成功,为随后的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截至今年4月,池河镇新建智能化蚕室10处,554户蚕农加入了智能化养蚕模式。从农旅融合“领头雁”到数智蚕桑“先行者”,刘家满用责任和毅力接连破解了明星村的发展难题,在秦巴山间绘就了一幅“农旅融合百姓富、数智赋能产业兴”的生动图景。

县人大代表 刘家满:群众选我当代表,就是要把他们的急难愁盼变成我们的“履职清单”,这不仅是责任更是使命。下一步,我打算从三个“更实”发力,一是让产业底子更实,让乡亲们从产业链上多分红;二是让科技赋能更实,把智能养蚕模式做成可复制的“明星模式”,带动其他村民共同致富;三是让民生答卷更实,每月继续开好“桑树下议事会”,把群众的新期待一条一条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