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隆”的机耕声在田间响起,中池镇预制菜基地内正在机械旋耕整地作业,机器翻起深褐色的泥“浪”,一行行、一垄垄田埂紧密相连、阡陌纵横,农户们分工协作,开沟、施肥、覆土,一派井然有序的春耕图景,奏响了一曲粗犷而蓬勃的奋进之歌。
近年来,中池镇深入贯彻县委打造“西北预制菜之乡”的发展战略,围绕实施富硒预制菜首位产业培优壮大工程,立足生态、绿色、富硒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全力打造总规模超500亩的预制菜产业基地,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持续抓好紫皮长茄、辣椒、芦笋等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都是周边的,村上组织种茄子已经有5年了,平时还会开展农技培训,请专家为我们解决问题,对于种植的这些步骤我们也很熟悉了,每年都会来帮工。”正在田间劳作的军民村村民掰着手指算道,“我们是从大前天开始的,一天能挣一百多块钱,算下来,这一趟活路就能挣个两千多块钱。”
眼下,节气不等人,农时贵如金。不远处,农户们正就规整好的土地铺设地膜,一卷卷黑色的薄膜铺展开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他们挥动锄头、铲子,用旁边的泥土压实边缘,快速固定,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迷你”大棚在田间拔地而起,为下一步茄苗的种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铺设地膜,可以为幼苗提供更适宜的温度,春季风大且降水较少,覆膜还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善土壤结构,抑制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预制菜基地的农业专家也在田间帮忙,“覆膜之后,可以加速茄子的生长,节省劳动力和时间成本,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让茄子更加绿色健康。”
中池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将预制菜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早布局、早发力,多措并举抓紧订单合同种植的春风,提前做好农资调运,与加工企业做好沟通联系,签订订单合同,保证物资全供应、销路广畅通、种植高效益。通过“企业订单回收+合作社技术交底+集中土地资源”多模式发展,深化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带动模式,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进一步推动中池镇预制菜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
“大家种茄子苗的时候注意好每一根苗之间的距离,还有不要把洞挖得太深,雨水多的话容易把苗子泡坏。”西沙河村党支部书记陈相军正带领着村民们紧锣密鼓地开展茄苗移栽工作,一段段地膜被破开,一蓬蓬细碎的泥土填补根部与地膜缺口间的缝隙,一株株脆嫩娇弱的幼苗在春日田垄间扎根站稳,微风轻抚,新生的绿意轻轻摇曳,在田垄间泛起层层涟漪,为全年的收获埋下希望的种子。
阳光炽热地倾洒而下,汗水浸透农户的衣衫,一时的劳累磨不灭他们对田野的热爱。他们唱着响亮的歌谣,带着泥土的质朴气息,在田埂间流淌。在这一方天地中,勾勒出一幅充满生命力与希望的田间劳作图画。
下一步,中池镇将坚持农业强镇发展思路,聚焦预制菜产业发展,重点在绿色有机、品牌打造、园区带动上下功夫,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加速推进春耕工作,为全年产业发展做好准备,提振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做到“不负春光不误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