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要闻> 媒体关注>正文详情

陕西石泉县:古韵奏响时代新声

时间:2025-03-11 08:12作者:佚名源自:“学习强国”石泉融媒号

石泉花鼓坐唱起源于清代中叶,由湖北、湖南移民传入的“化谷调”与当地民歌、号子融合而成,通过唱腔、曲牌与锣鼓伴奏演绎民间故事、劳动场景与生活智慧,生动反映了陕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作为陕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花鼓坐唱通过政府保护、传承人坚守与创新实践,正逐步焕发新的生机。

在石泉县杨柳秦巴风情园,石泉花鼓坐唱非遗传承人王照丹正与采莲船表演者一起排练,歌声婉转悠扬,彩船莲步轻盈,两者配合相得益彰,更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花鼓坐唱的基本句式为‘七七八五’四句一段,音调随字走。在基本曲调不变的情况下,行腔放调灵活多样,演唱中可加入数板,长短自由,但仍讲究归腔合辙,有的虽然歌词一样,但能够用不同的腔调演唱,演唱方式灵活多样,旋律清扬委婉,歌词幽默风趣。陕南花鼓调分为上河调和下河调,上河调以石泉为代表,其旋律音程跳跃相对较大,风格活跃、高亢、嘹亮,表演形式包括坐唱和对唱,唱词内容包括风土人情、生产劳动、恋爱婚姻、山水美景、四季更替等,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智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在石泉县,花鼓坐唱一直以来都在民间有着广泛传承,当地的艺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这一艺术形式传承下来,并且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未来,我也想将花鼓坐唱的技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王照丹的徒弟顾红霞接过话茬道:“我觉得花鼓坐唱挺有意思的,我也很感兴趣,所以我学习了这个。目前我还是一个学徒,今后会更加努力,把花鼓坐唱学好传承下去。”

尽管石泉花鼓坐唱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但也曾由于传承人老龄化、年轻群体兴趣缺失、演出市场萎缩等问题,一度濒临失传。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上石泉花鼓坐唱,王照丹、吴建等非遗传承人也开始尝试拍摄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在更大范围宣传推广石泉花鼓坐唱。

石泉花鼓坐唱非遗传承人吴建说:“我把敲锣打鼓的声音录上以后,通过钢琴做出伴奏,在直播中播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我们石泉县的所有景点、地方小调唱出去,让更多人能够听到。”如今,王照丹的抖音号粉丝已超10万人,吴建的抖音直播团队已发展至60余人,单场直播观看突破20万人次,实时在线人数峰值达3万余人。来自四川的王辉就是通过观看吴建的直播,喜欢上了花鼓坐唱,继而拜师学艺。

“我就是有一次在抖音上偶然刷到了我师父建哥唱山歌,我就特别感兴趣,然后我来到了这里学习,我想把花鼓调带到全国各地。”王辉笑呵呵地说。

为了保护传承花鼓坐唱,石泉县近年来也通过设立传习所、编写乡土教材、将花鼓坐唱纳入中小学音乐课、举办花鼓坐唱培训班、在景区开展沉浸式演出等措施,大力培养年轻传承队伍,让这一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石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陆红云表示:“通过培育王照丹、吴建、袁开银等花鼓坐唱明星歌手,石泉县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将项目和景区、社区融合,让花鼓坐唱成为汉江古城、秦巴风情园等景区常态化的表演节目。同时每年组织各镇村、社区组建花鼓坐唱、采莲船等队伍参加民间文化艺术节等民俗活动,让群众参与、群众享受这些民俗文化,自发地参与到保护和传承的队伍中来,全方位地促进花鼓坐唱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