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xzfgzbmsqxwhhlygdj-GK-2025-0070 | 发布日期: | 2025-03-04 09:42 |
来源 | 石泉县融媒体中心 | ||
内容概述 | 石泉花鼓坐唱起源于清代中叶,由湖北、湖南移民传入的“化谷调”与当地民歌、号子融合而成,通过唱腔、曲牌与锣鼓伴奏演绎民间故事、劳动场景与生活智慧,生动反映了陕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作为陕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花鼓坐唱通过政府保护、传承人坚守与创新实践,正逐步焕发新的生机。 |
石泉花鼓坐唱起源于清代中叶,由湖北、湖南移民传入的“化谷调”与当地民歌、号子融合而成,通过唱腔、曲牌与锣鼓伴奏演绎民间故事、劳动场景与生活智慧,生动反映了陕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作为陕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花鼓坐唱通过政府保护、传承人坚守与创新实践,正逐步焕发新的生机。
在石泉县杨柳秦巴风情园,石泉花鼓坐唱非遗传承人王照丹正与采莲船表演者一起排练,歌声婉转悠扬,彩船莲步轻盈,两者配合相得益彰,更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石泉花鼓坐唱非遗传承人王照丹:花鼓子坐唱演唱的基本句式为“七七八五”四句一段,音调随字走。在基本曲调不变的情况下,行腔放调灵活多样,演唱中可加入数板,长短自由,但仍讲究归腔合辙,有的虽然歌词一样,但能够用不同的腔调演唱,演唱灵活多样,旋律清扬委婉,歌词幽默风趣。
陕南花鼓调分为上河调和下河调,上河调以石泉为代表,其旋律音程跳跃相对较大,风格活跃、高亢、嘹亮,表演形式包括坐唱和对唱,唱词内容包括风土人情、生产劳动、恋爱婚姻、山水美景、四季更替等,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智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在石泉县,花鼓坐唱一直以来都在民间有着广泛的传承,当地的艺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这一艺术形式传承下来,并且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
石泉县花鼓坐唱非遗传承人王照丹:我也想将我这一门唱花鼓子的艺术唱说这些技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王照丹的徒弟顾红霞: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感兴趣的,所以我学习了这个。现在我还是一个学徒的阶段,今后也会更加努力学习,把花鼓坐唱好好学习下去。
尽管石泉花鼓坐唱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但也曾由于传承人老龄化、年轻群体兴趣缺失、演出市场萎缩等问题,一度濒临失传。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上石泉花鼓坐唱,王照丹、吴建等非遗传承人也开始尝试拍摄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在更大范围宣传推广石泉花鼓坐唱。
石泉花鼓坐唱非遗传承人吴建:我(把)敲锣打鼓的声音录到以后,通过钢琴把它做出伴奏,在直播上,我们通过通俗易懂(语言),把我们石泉县的所有的景点、地方的小调唱出去,叫老百姓每个人不管年龄大小的人,都喜欢听。
如今,王照丹的抖音号粉丝已超10万人,吴建的抖音直播团队已发展至60余人,单场直播观看突破20万人次,实时在线人数峰值达3万余人。来自四川的王辉就是通过观看吴建的直播,喜欢上了花鼓坐唱,继而拜师学艺。
吴建的徒弟王辉:我就是从一次在抖音上,偶尔刷到了我师傅建哥,我看见他唱山歌,特别的感兴趣,然后我就来到了这里来学习唱这个山歌,我想把花鼓调带到我们全国各地吧。
为了保护传承花鼓坐唱这一汉水文化的“活化石”,石泉县近年来也通过设立传习所、编写乡土教材、将花鼓坐唱纳入中小学音乐课、举办花鼓坐唱培训班、在景区开展沉浸式演出等措施,大力培养年轻传承队伍,让这一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石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陆红云:通过培育王照丹、吴建、袁开银等花鼓坐唱明星歌手,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将项目和景区、社区融合,让花鼓坐唱成为汉江古城、秦巴风情园等景区常态化的表演节日。(同时)每年组织各镇村、社区组建花鼓坐唱、采莲船等队伍参加民间文化艺术节等民俗活动,让群众参与、群众享受这些民俗文化,自发地参与到保护和传承的队伍中来,全方位地促进花鼓坐唱这个项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