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要闻> 各镇快讯>正文详情

中池镇:以文铸魂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时间:2025-01-17 17:41作者:张思函源自:中池镇

群众活动丰富多彩、民风建设引领风尚、孝义善举落地生根、文化队伍不断壮大……乡村振兴,文化先行。2024年以来,中池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聚心,执文化振兴之笔,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绚烂多姿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文化阵地全覆盖,精神发展有底气

走进中池镇文化站,一整面墙的书柜依次排列,书籍整齐有序、种类繁多,茶余饭后不少村民带着孩子来看报读书、休闲娱乐,一本图书、一杯清茶,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一处温馨静谧的文化娱乐好去处。

文化阵地是文化传播的主战场。一直以来,中池镇以强阵地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补短板、提效能。改扩建镇文化站,设有图书室、棋牌室、文化活动室等多个功能部室,并配备相关活动器材,与各村(社区)农家书屋实行全天候开放,每年新增图书品类和数目,并设有专职管理人员为群众提供服务。截至目前,中池镇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共有图书11184册,服务2029人次。

同时,各村(社区)设有室外活动广场,配备有体育健身器材,保证群众开展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活动有场地、有条件、有保障。发挥文化墙、文化栏等宣传阵地作用,传达正能量、引领新风尚,让其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用乡村文化“小阵地”释放出精神文明“大能量”。

文化活动火起来,群众生活有滋味

日头正好,冬日难得的阳光,村民们走出家门,三五成群,聊天、散步、晒太阳,宽阔整洁的广场上广场舞队伍正伴着动感的节奏、迈着欢快的步伐,翩翩的舞姿吸引更多村民加入其中,现场热闹非凡、欢声不断。

今年以来,中池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添砖加瓦”。

做好文化惠民文章,联合县文化馆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演出8场、播放公益电影132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盛宴;办好全民健身实事,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会24场,带动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创好节日庆祝氛围,提前谋划、认真筹备,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庆日开展文化活动7次;建好文化人才队伍,打造文化社团5支,成立广场舞蹈队1支,挖掘乡村文化人才26人,创作文化节目2个,积极参加文化活动、社团大赛;讲好镇内文化故事,举办农民丰收节1次、“关爱一老一小,守护一朝一夕,共筑美好未来”主题活动1次、孝义新风主题宣讲活动1次,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文化生活的“热度”和“温度”。

文化服务沉下去,幸福生活美起来

“爷爷奶奶,来一起拍个照片吧!”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拉起幕布、摆好桌椅、安置好电脑和照片打印设备,为老人们耐心介绍公益摄影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三三两两老人慢慢聚集起来,一张张照片也定格下了老人们的幸福瞬间。

中池镇着眼服务群众,聚焦群众所需所想,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载体,凝聚多元主体力量,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依托,整合志愿服务资源,构建“志愿+”服务模式,设有“我在中池有棵树”、以“孝义善举润新风 暖心关爱夕阳红”为主题的志愿服务项目,成立了13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140余场次志愿服务活动,服务3000余人次,让志愿红擦亮中池幸福底色,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活力。

发挥“三员派驻”力量,将党的理论、法律知识、安全常识、身边的孝义典型故事,通过敲门入户宣传、院坝会上宣讲、大喇叭广播等方式,用接地气的语言讲给群众听,打通理论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做好群众的理论宣讲员,实现“群众聚集在哪里,文体服务就覆盖到哪里”。

孝义新风踏歌来,人人争当好榜样

“今天聚集大家在这里,是为了表扬我们村今年的“好婆婆”“好媳妇”“孝义典型”……大家平时也要积极向他们学习!”在举办的“孝义新风进万家宣讲”活动上,村民以热烈的掌声对接受表扬的榜样们致以深深的钦佩。

中池镇持续巩固孝义文化示范镇成果,以孝义善举培育“十个一”工程为总抓手,推动新民风建设和孝义善举培育常态化开展,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乡村治理“积分超市”、红黑榜公示栏的引导激励作用,将孝义善举融入村规民约、积分兑换制度、道德评议之中,让孝义新风在中池镇蔚然成风。

今年以来,中池镇开展道德评议36场,评出正面典型 62 个,负面典型 11个,挖掘孝义典型10人,其中5人荣获第一届“石泉好人”称号,同时通过院坝会宣讲、线上转发等方式对典型人物进行宣传报道,将中池镇的榜样故事讲出去、将传承的孝义精神唱出来。积极落实积分制工作,积分兑现 1094人次,有效调动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让乡村治理更有效,让乡村风气更淳朴和谐。 

文化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下一步,中池镇将持续推进文化振兴,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展文化惠民系列活动,深入挖掘文化明星,着力探索“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的文化发展模式,营造全民参与、全面开花的文化氛围,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