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xzfgzbmsqxwhhlygdj/2025-0009 | 公开日期: | 2025-01-02 14:58 |
来源 | 石泉县图书馆 | ||
内容概述 | 石泉县图书馆校长好书推荐第三十八期:涂明艳,城关镇中心小学副校长 |
期次 |
三十八 |
好书推读人 |
涂明艳 |
单位及职务 |
城关镇中心小学副校长 |
推读作品 |
《教了不等于学会了》 |
作者 |
张菊荣 周建国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品简介 |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上篇“八年之旅”:全景式地展现了“一所乡村小学的课程故事”。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于2009年9月1日建成后八年的课程之旅,对于教师们来说痛并快乐着。课程因学生而生,发展课程即发展教师,课程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在探究的路上。中篇“课程之旅”:呈现学校课程发展的完整内涵——指向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期课程纲要、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下篇“沿途拾趣”:叙述分布式领导、学期课程纲要、“教学评一致性”课堂评价、课例研究五个专题的所思所行,分享发展课程、发展教师和发展学生如何三位一体的实现学校的发展。 |
||||
阅读感悟 |
读了这本书,我对教学评一致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和前提是学习目标要精确。目标的核心问题在于几点: 1.目标的科学性:首先,定位“一节课的目标”很多时候我们习惯将“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作为我们的目标,这是属于长期目标,这点尤为注意。其次,明确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不要出现“使学生,让学生”打头阵。主体应该是学生。行为动词要明确,比如:写出、说出、指明、解决。不要说感悟,领悟等词语,最好也不要什么理解,了解等词语。表现程度是学生能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而并不是最高要求。 2.目标的有限性:一节课所能达到的目标是有限的,一般设定成三项。目标设计不可能求全,一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限的目标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很多的时候课堂上我们都抱着这样的担心,这里也点到了,那里也讲过了,看似什么都教了,什么都学了,实质是处处留下蜻蜓点水。要教,就要教透,要学,就要学到位。 3.目标的切实性:要求我们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是要以本班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的可能性为依据。不能想当然地说“他们学过了”来代替学情研究。研究教材,是研究目标如何凭借教材得以实现,是用目标解读教材。 评价任务强调的是学习任务对学习目标的指向性。要保证这种指向有两种策略:第一种是逆向设计。逆向设计的思路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学习目标”;第二个问题“用怎样的学习任务来证明、帮助目标的达成”;第三个问题“怎样落实评价任务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第二种是对应思考。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对应不一定是一一对应,可以是一对多。只要有目标,就必定有评价任务。 因此,一节好课首先一定是保证目标的正确性。在这个前提下,确保目标、评价、教学三者的一致性。要确保一致性,就会用到“逆向设计”和“对应思考”的策略,框架设计先于细节设计,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根据评价任务安排教学活动,在课程框架中充分思考关键细节。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才可能是“学生在学习的课”“学生向着目标学习的课”以及“大部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一部分创造目标之外精彩的课”,才可能成就必然的好课。 |
||||
推荐理由 |
《教了不等于学会了》,让我们体会到做一名好老师真的没有那么简单,教了,真的不等于学会了!为什么我们教了,而且不止教了一遍,可学生还是学不会呢?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觅得答案。 关注点的变化:教师要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会”。保证一节课的质量,首先得考虑“去哪里”,这就要求老师要设计好目标,目标不对一切的努力都没有价值;第二得考虑“怎么知道到哪儿了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好评价,有了评价才能保证学生“学会”;第三是考虑“怎样去?”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好教学过程,这就是“教—学—评”一致性。 师生角色转变: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让老师成为学习督促者,把“教”的课堂变为“学”的课堂。教师的评价要全程跟进,教师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老师的角色发生了重构,从而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变革。“教—学—评”一致性让学生成为重要的评价主体。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那自然而然应当是评价的主体。要让学生围绕着评价,徜徉在思考的长河里,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他们才能反思自己学习的机会。成为评价者,这个学习者已经成为一个深度学习者,这不正是老师想要得到的吗? 教育理念升华:教师工作中教育理念的确立是上层建筑好坏的关键。一个没有教育思想的教师,充其量只能是一台教育机器;教师唯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能拥有教育人生的专业尊严。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它赋予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性、原则性和坚忍性,它是使教师摆脱教书匠困惑、使平凡工作得以升华的关键所在。 课堂是承载教师职业生涯和学生学习生涯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漫长而又重要的生命舞台。我们老师不断提升教学理念,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艺术,才能用厚重的积淀去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