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池河镇以满足辖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立足点,聚焦理论武装铸魂、优秀文化传承、孝义善举培育、文明建设提质、以文塑旅增效“五大工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池河镇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
以“小宣讲”释放“大能量”。聚合镇村干部、理论宣讲员、志愿者等宣讲力量,吸纳辖区党员代表、致富带头人、先进典型等加入宣讲队伍,坚持群众在哪里,宣讲就到哪里,拓展“理论宣讲+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宣讲模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新思想、新政策、新技术送到了居民身边。通过农民夜校、院坝会、映前三讲、走村入户等,将理论宣讲延伸至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以“微宣讲”为主,用接地气的语言、鲜活的事例让群众听得懂、好理解、有共鸣。同时利用“魅力池河”公众号,推送时政新闻、政策解读、便民资讯等,拓宽理论宣传的网络阵地,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好政策传递到基层每一处“神经末梢”。今年已累计开展各级各类宣讲100余次。
以“小阵地”托起“大文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整合村级党群活动中心、文化广场、金蚕之乡展览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阵地资源,依托镇村两级实践所(站),组建16支志愿服务队,招募党员、文化理论民风“三员”、返乡大学生、创业带头人、道德模范、退役军人等志愿者600余名,聚焦群众需求,常态化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普法宣传、关爱“三留守”、孝义善举、移风易俗、矛盾化解、治安防范、便民代办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场,服务群众万余人次。充分凝聚了干群力量,办好各类民生实事,让志愿服务更有“温度”,让文明底色更加“鲜亮”。
以“小善举”传递“大爱心”。大力实施孝义善举培育工程,一方面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面向老年人提供义剪、健康监测、家电维修、上门关怀等10余项服务,联合镇卫生院、司法所、派出所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义诊、权益保护、防电诈宣传等活动;聚合党员干部、大学生志愿者、义警等力量,组织留守儿童参与安全知识小课堂、小小志愿者、一起学雷锋等活动,镇村干部定期入户走访关怀,城镇社区与西苑社区每年开办暑期公益托管班,让辖区留守儿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实现“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另一方面各村(社区)结合孝义文化修订完善了村(居)民公约,引导辖区群众尤其是年轻人主动遵守,强化道德约束。大力宣传孝义善举典型事迹,鼓励群众见贤思齐,让孝义善举在池河遍地开花。
以“小整治”实现“大幸福”。着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形成了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志愿者及群众齐参与的整治格局。围绕集镇范围主干道路、背街小巷、河道沿线、坑塘沟渠、体育场、金蚕公园等公共区域以及房前屋后违规搭建、乱堆乱放等开展集中攻坚整治行动和常态化清理维护,从“细”处入手、往“实”处用力,不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全力擦亮和美乡村生态文明底色,人居环境人人维护,乡村颜值不断刷新,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以“小人物”彰显“大情怀”。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加强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助人为乐、敬业奉献等孝义善举先进典型培树工作,今年以来共培育张爱霞、徐存国、何学安、蒲元菊等典型人物32名,借助道德评议红黑榜、村(居)民会议、大型活动等平台,广泛宣传宣讲典型人物事迹,用群众身边真实生动的榜样“小故事”讲述“大情怀”,凝聚文明力量,形成榜样效应,引导群众争做孝义、文明新风的倡导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以“小舞台”演绎“大精神”。加快推进紧密型城乡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镇文共体分中心指导各村(社区)成立文共体子中心,配齐文体器材,壮大充实各文艺队伍、社团力量,借助群众文化大舞台、池河大剧院、红色广场等文化阵地,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爱国教育、普法教育、文艺汇演、典型表扬、公益电影放映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以“我们的节日”、孝义文化、平安建设等为切入点,开展“非遗民俗迎新春”“巾帼心向党”“端午艾草香”“弘扬孝义善举 建设美好石泉”“盛世迎华诞”等主题活动10余场次,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群众文化认同感,引领文明新风尚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接下来,池河镇将继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创新活动形式和宣传方式,努力让新时代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中,焕发精神文明新活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