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注意听音乐,跟着节拍跳,这样就整齐多了,非常好!”初冬暖阳,在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城关镇丝银坝村草池湾的乡村舞台上,村民正在翩翩起舞,领舞人是石泉县文化馆干部陆红云,她还有一种特殊身份——“文化特派员”。“自从村里来了‘文化特派员’,村民的文化活动就更丰富了,在陆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村民的表演也更加起劲了。”丝银坝村党支部副书记刘辉说。
2023年以来,石泉县创新工作方式,整合文化资源,精心选派“三员”——“文化特派员”“理论宣讲员”“民风引导员”走进乡村(社区),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石泉县充分发挥“三员”的特长优势,实施理论武装铸魂、优秀文化传承、孝义善举培育、文明建设提质、以文塑旅增效五大工程,深化拓展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民风引导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提能增效。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机制,既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获得感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石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标介绍,石泉县制定出台了选派“三员”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方案,明确了选派对象的职责,积极引导广大文化人才下沉基层、服务人民,探索构建文化人才下乡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机融合的长效机制。
据了解,石泉县按照“志愿服务、因村(社区)派人,分期分批、全面覆盖”的原则,从各镇各部门优秀文化干部、先进模范、乡贤能人中遴选,截至目前已选派392名“文化特派员”“理论宣讲员”“民风引导员”到全县165个村(社区)上任,有效促进人才下沉、文化下乡、服务基层。
陆红云被选派到丝银坝村后,发现当地正在打造草池湾田园综合体。“何不锦上添花,让文化活动再给朱鹮小村增光添彩。”陆红云说,依托村级党组织和村上的旅游公司,她与村民共同商议并制定了每月的文化活动计划和每周的文艺活动安排,朱鹮舞蹈、村民诗歌朗诵、非遗传承……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增强了村民的自信,也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朱鹮小村参观体验。
石泉县依托“文化特派员”,深入开展送戏曲、舞蹈、音乐、体育、书法、美术等到乡村(社区)的活动,每月一场,以“种”文化为目标,通过“师徒结对”、共同演出、辅导培训等方式,提高乡村文化队伍的业务素质,目前全县已经发展壮大文艺社团45支,培育乡土文化人才近千名。同时,引导群众自编自演、走到舞台中央,增强了基层文化队伍的造血功能,提高了群众的文化创造力,激发了乡村的文化发展活力。
除“文化特派员”外,“理论宣讲员”同样利用“坝坝会”“板凳会”“微党课”等方式深入群众,把党的最新政策理论带到乡亲的身边。他们推广运用“理论宣讲+文艺演出+文明实践”的模式,从小角度讲清大道理,以身边事讲实硬道理,从新角度讲好老道理,切实增强理论宣讲的到达率、针对性和感染力。
“民风引导员”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资源,指导村(社区)每年评选一批先进典型,每半年举办一次道德讲堂,每季度召开一次道德评议会,每月开展一次乡风文明巡讲,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推进社会风气持续向善向美。
实施“三员”派驻以来,“文化特派员”“理论宣讲员”“民风引导员”常态化参与志愿服务文化活动,受益群众达8万余人。石泉县四季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活动常态化开展,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乐活动蔚然成风,实现了从文化“输血”到文化“造血”的功能转换。
同时,石泉县配套制定“三员”派驻管理考核办法,强化工作保障,把“三员”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各镇、各部门年度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重要内容。各镇、村(社区)为“三员”提供交通、食宿等保障,让“三员”派得出、稳得住、有效果,持续发挥作用。
“我们将以建设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为抓手,进一步调整优化‘三员’力量,持续培育壮大乡村文化文艺工作队伍,推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下沉乡村,不断激发全县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李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