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康市政府公布了第七批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石泉县4个项目榜上有名,至此,我县拥有各级非遗项目达128项,其中省级4项、市级28项(含省级)。
此次入选的4个项目分别为打连钱、血粑粑制作技艺、养蚕技艺及相关习俗、鬼谷子祭典,涉及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俗等三个类别,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传承基础广泛。
打连钱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艺术,通常在节日或庙会时表演,表演时用连钱敲击身体四肢、肩背,通过变换快慢节奏,发出清脆的响声,呈现出轻松活泼的风格,被称为民间舞的瑰宝。血粑粑制作技艺是石泉人民在饮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结合地域文化及气候特点,形成的一项美食制作技艺,血粑粑也成为石泉人心目中家的味道、年的味道。据考证,早在秦汉时期,石泉已是“桑柘遍地”,悠久的养蚕历史让石泉人民练就了独特的养蚕技艺,积淀了深厚的蚕桑文化,形成了相关的民俗风情,传说故事、民谣及蚕事活动,出土于池河镇的“鎏金铜蚕”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历史。石泉鬼谷子祭典活动始于秦汉时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分为公祭和民祭,主要内容是缅怀、歌颂智圣鬼谷子的功德和贡献,祈求先贤保佑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幸福。
近年来,石泉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每年投入资金近200万元,设立非遗传习所24处、非遗展馆3个,通过“非遗+”旅游,打造了“石泉汉水庖汤会”“泼水祈福节”等品牌活动。依托非遗项目,大力建设非遗工坊,石泉秦巴风情园、陕西巴人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熨斗茶业有限公司等命名为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中坝作坊小镇、石泉柚子茶非遗工坊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乡村振兴局联合确立为省级非遗工坊,山上山下小作坊、鬼谷子腊肉非遗工坊等确立为市级非遗工坊,老城社区被确定为2023—2025年陕西省“非遗在社区”示范点,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