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池镇:第一书记“组团服务”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时间:2024-06-27 16:46作者:李本豪源自:中池镇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抱成团”,驻村第一书记在村工作期间还存在单打独斗、力量分散的现象,“领头雁”作用发挥还不明显。去年底以来,中池镇以第一书记“组团服务”机制为依托,以凝心聚力为目标把7位第一书记团结在一起走上“共谋、共建、共享”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

发展共谋 光明前景

“我们村在山沟沟里,在以前几乎没有产业基础,要说发展一些产业那可还真是想不到可以发展什么,而现在看着这成片的黄精幼苗……”夹丰村第一书记李成笑着说。

黄精作为药用植物,具有补脾、润肺生津的作用,适用群体较广、市场潜力大。茨坪村作为我镇黄精种植的“龙头村”但可利用土地资源一直制约着本村的扩大生产,经济效益还未进一步释放。

依托“组团服务”机制,在联席会议上“书记团”紧扣“兄弟村”村产业建设难点建言献策、群策群力,最终茨坪村与夹丰村第一书记的想法不谋而合,结合“三联”工作机制,采用“党支部+村民+企业”的模式把茨坪村黄精与夹丰村优厚土地资源相匹配,统筹两村劳动力栽种管护,再由安康越航农旅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技术指导、收购加工和销售,就这样,“村村联、村企联”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了集体经济发展动力和抗风险的韧性,“土文章”开始有了新方向。

目前,夹丰村、茶里村也都通过第一书记“组团服务”走上了共兴黄精产业的道路,在全镇原有1000亩种植的基础上新增500亩,预计我镇黄精产业收益将会达到250余万元,带动300余人就近务工。

幸福宜居 和美共建

时下,站在堰坪村大桥头,清澈河水从桥下流过,一旁是河边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屋舍,另一旁是宛如青绿翡翠一般排列有序的堰坪村大棚果蔬基地。不时,也能看见秦岭四宝“朱鹮”在田间觅食,大自然的“气味”在此刻一阵阵随风拂面而来。 

“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是既能让老百姓获得实惠又能让主动跟着干,拥护咱们工作的好办法”,在堰坪村人居环境整治观摩现场正由武汉理工大学派驻堰坪村第一书记刘小刚为“书记团”讲述自己的心得。

作为武汉理工大学定点帮扶重点村而言,刘小刚接过学校重托,肩负使命把根扎到中池镇堰坪村来,让“秦鄂”友谊如一湾汉江水交融与共。自2022年以来,刘小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争取武汉理工大学技术、资金帮扶等累计1000余万元,通过校地对接让“书记团”共同前往武汉理工大学培训学习,累计投入699万元修建堰坪村大桥和改善人居环境。如今,已实现田园步道整治1100米,硬化院坝450平方米、种植花草400多平方米,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5个,庭院经济示范户2个,成功创建安康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

“这几年村子的变化很大,环境也变得美丽,你看现在散步的人都变多了”堰坪支部书记笑着说。堰坪村党支部坚持以“产”促“美”,以“美”助“兴”,努力实现产业建设和人居环境“双提升”,在美丽宜居和美乡村建设上持续发力。

联享共赢 聚力凝心

“这里就是我们村的陕西岭南蜂业发展有限公司茶里中峰繁育基地,现在大概有500余箱,一年可以产蜂蜜2500多斤,实现销售15万元左右,一直是供不应求……”县科协派驻茶里村第一书记赵波涛正作为每月“轮值”书记为“书记团”现场讲述茶里村中峰产业养殖的故事。

本次活动聚焦“产业共兴、资源联享”,围绕“一村一品一特色”发展定位,继续做大做强茶里蜂蜜特色品牌、充分发挥包联单位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县-镇-村”三方力量。第一书记赵波涛以茶里村为纽带与县科协、文联包联单位积极对接各项帮扶工作,为村级发展争取人才、技术、培训、资金等支持,又与镇党委、政府密切协作,把第一书记“组团服务”与县包联单位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

“县包联单位开展的‘中池镇茶里中蜂养殖技术培训-现场摇蜜暨消费帮扶活动’,现场请到专业养蜂师傅为大家实操授课,县科协主席为我们讲述茶里蜂蜜品牌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驻村帮扶工作中‘资源联享’、抱团共谋大事的重要性。”县委组织部派驻军民村第一书记陈伟说。

中池镇自去年开展第一书记“组团服务”以来,科学统筹“关键少数”人才资源,坚持“一人资源、全团共享”“一村试点、择优推广”工作思路,实现黄精、蚕桑、水稻、预制菜等产业“村村联”项目4个,带动全镇支部书记、产业大户、致富能人等参与培训学习150余人次,人才振兴动能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基础进一步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