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雨及芒种  四野皆插秧

时间:2024-06-05 14:01作者:佚名源自:东北新闻网

今日,芒种。在东北二十四节气歌中这样写道,“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这意味着,芒种这天,东北地区已经进入到了农忙时节。

芒种,又称“忙种”,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季节差异较大,芒种节气前后,南方地区忙着插秧种稻,而在东北地区,尤其是辽宁地区,则是忙着铲除秧苗中的杂草。

芒种·民俗之美

芒种节气,物有三候。

一候丨螳螂生

芒种时节“螳螂生”。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卵,一壳百子,小螳螂感应到了此时阴气渐强快速破壳而出。

二候丨䴗(jú)始鸣

成语“劳燕分飞”,“燕”指燕子,“劳”指的就是伯劳鸟,即“䴗”。 芒种时,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

三候丨反舌无声

芒种时节,能学各种鸟鸣叫的反舌鸟,感应到五月阴气微生而不啼,另外一些雀鸟此时也不再发声鸣叫。

芒种·习俗之美

芒种是很忙的节气,从农事上可以看出,此时我国从南到北都进入农忙的高潮。同时也有很多芒种的习俗。

芒种开了铲

“芒种开了铲。”在东北,此时的田野里,玉米、高粱等出土的禾苗一片嫩绿,农民起早贪黑,开始了除草、中耕的田间管理。农谚道:“锄下有水火。”所谓“有水”,是指在锄草时,即使无草,也必须过锄,以避免地下水分蒸发;所谓“有火”,是指疏松土壤以提高地温。

因此,铲地是芒种时节很重要的农活。在东北地区,从阳历6月初芒种时节开始铲地,到7月中旬“挂锄”为止,是大田里的农活最繁重的时节,至少要“三铲三蹚”。蹚地,是用犁把土翻开,除去杂草,并给苗培土。“蹚”比“铲”的作用更大,因此有“蹚一遍,顶铲三遍”之说。“三铲三蹚”之后就可以“挂锄”了,意思是不用锄头铲地了,就把锄头挂起来。等庄稼长势茂盛,从表面看不到地皮时,就叫“封垄”。

用“瓦罐”带饭

“五月半,没瓦罐。”这一俗语体现了人们对事物的细心观察。铲地农忙时,人们顾不上回家吃午饭,常用“瓦罐”带饭到地里吃。从禾苗有两三片叶时开始铲地,那时把瓦罐放在田间地头,人们一抬眼就能看到。等到农历五月中旬时,禾苗就长得没过瓦罐,人们想要吃饭时就得“找”瓦罐了。庄稼长到此时,也可以说是“封垄”了。

送花神

在古时,送花神是芒种时节最为盛大的一项活动。在我国南方的很多地方,到芒种时,百花已过了盛开之际,开始凋零,于是民间多在此时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把二月十二“花朝节”时迎来的花神饯送归位,表达对花神的惜别之情以及盼望来年再与花神相会的愿望。但在辽宁,此时却正是百花绽放的初夏,赏花郊游正是好季节。

丹东妈祖祭典礼

芒种时节前后,是丹东地区祭祀妈祖娘娘的日子。妈祖文化起源于北宋初期,是船民心中的女海神,在我国沿海地区广泛流传。丹东是中国沿海妈祖信仰地区的最北端,时至今日,丹东地区大多渔民家中还供奉着妈祖像,出海前要先祭妈祖,保佑顺风和安全。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大孤山庙会期间,大孤山天后宫的海神娘娘大殿里总是人山人海,前来参加妈祖庙祭典仪式、上香焚纸者络绎不绝。2015年,丹东妈祖祭典入选辽宁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迎端午

芒种时节常逢端午。端午节有时在芒种节气到来之前,有时在芒种节气到来之后,二者的日期经常离得很近,因此人们常把芒种和端午联系在一起。端午节时,人们包粽子、赛龙舟,纪念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民间,有很多风俗习惯自古流传至今,比如插艾蒿、斗百草、佩香囊、喝雄黄酒、系五彩线等,人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来辟邪驱虫,祈福养生。

芒种·诗词之美

《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

唐·元稹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晴。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芒种后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

宋·陆游

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欹。

痴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

绿树晚凉鸠语闹,画梁昼寂燕归迟。

闲身自喜浑无事,衣覆熏笼独诵诗。

芒种节气到,幸福围你绕,忙着收愿望,忙着种希望。愿你我不负光阴、勇毅前行,“芒”有所获,“种”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