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喜河镇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细化工作方案、持续精准施策,强力推进重点任务,推动群众就业创业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精准搭桥,全力推进群众就业创业。年初,通过组织专项招聘会,面向全镇有就业意愿的“三类户”、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广大求职群体,涵盖镇域、县级和江苏等省外50余家企业,涉及有服装、餐饮、资料员、技术工、电焊工、质检员、普工等多个行业,帮助求职者就近就地就业。镇域适龄劳动力、务工返乡人员等300余人参与,发放宣传单页近1000份,有效带动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今年以来,高质量完成县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依托“归雁经济”政策宣传,我镇积极对接在外成功人士,实现大众创业目标任务 42 人,其中返乡创业任务目标 25 人,返乡创业带动就业任务人数为 160 人。积极推动就业信息,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县外转移完成3521 人,县内转移就业1325 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人。苏陕劳务协作转移就业60 人,2023 年乡村振兴公益性岗位在岗人数193人,镇村通过日常排查走访,宣传动员,今年我镇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实现每户至少有一人以上的就业目标,有效地提升了群众家庭收入。
因户施策,持续提升群众技能水平。2023年,为进一步实现充分就业,实施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采取“农户点单、镇级组织、分片实施的原则”,优化整合培训资源,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通过驻村工作队逐户对接,建立培训台账,开展全镇脱贫人口职业技能提升工作,职业技能培训总人数240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15人。推进重点区域产业带头人培育和职业能力提升专项培训行动,对两个毛绒玩具厂新入职的员工,由企业组织岗前培训,提升毛绒玩具厂的生产效益。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健全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全覆盖,实施百名科技特派员助力百村振兴行动,有效促进了各村产业发展,提升了全镇农业产业的技术支持。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喜河镇同心村,通过集体经济法人创办劳务公司,进一步带动辖区内群众参与村集体经济劳务工作,探索参与以工代赈项目,有效地提升了集体经济的壮大。
深入排查,深入根治群众欠薪问题。以工程建设领域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依托“陕西省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系统”、“陕西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和“安康市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加大信息化手段运用力度,全面落实农民工实名制、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等各项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镇域实施农民工欠薪排查与矛盾纠纷周排查相结合的办法,每周由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全面研判本村矛盾纠纷和欠薪事宜,对村级能够化解的及时在村内化解,对不能化解的问题,及时上报镇级,由镇级研判,交由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联合解决,有效地化解了欠薪事宜,保障了群众的自身利益。
全力保障,积极做好群众帮扶关爱。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强农民工集中的工业配套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将劳动就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等社区服务,纳入一厅式办公、一站式服务。2023年“雨露计划”及脱贫户、监测户高校毕业毕业生就业人数为33人,均已建立就业跟踪服务台账。积极为群众申报各项政策,今年以来,通过村级申报,镇级审核,县级审批,为脱贫户、监测户外出务工申报交通补贴1067人,共计4.76万元,一次性求职补贴共申报200人共计10万元。建立完善“归雁经济”实体6个,创业指导专家候选人1名,同时充分利用“双节”假期深入排摸本地返乡人员信息,及时更新“石泉籍在外人员八类台账”及“在外安康籍人才回石创业、就业两类台账”信息。积极引进社区工厂,已引进1家电子线束厂入驻本镇,目前已经正常经营2个月,进一步解决周边闲散劳动力务工问题。
下一步,喜河镇将严格落实“稳定和扩大就业”总要求,高效统筹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当前和下一阶段稳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形势稳定,为进一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铺好群众就业创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