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至5日,2023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在海南博鳌举办,乡村振兴与产业帮扶大会暨新华网溯源中国“种子计划”第四季启动仪式同期举办。大会期间,陕西省石泉县文旅局局长王守明接受新华网专访。
主持人: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石泉县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可以分享?
王守明:石泉拥有秦岭、巴山、汉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着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优势。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石泉县立足县域实际,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着力点选择到了依托青山绿水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路径之上,全县上下围绕生态旅游,在规划统筹、体制机制、公共服务、要素体系、资源环境、品牌营销上实行项目化管理,走出了一条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之路。
石泉县在大力推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五带五助”模式,也就是“景区带片助力乡村振兴、景点带村助力成果巩固、能人带户助力群众增收、服务带人助力技能提高、文化带民助力素养提升”,带动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达到3.5万余人,3429户8470名脱贫户享受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主持人: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石泉县是怎么做的?取得了哪些成绩?
王守明:石泉县以建设“全国文化旅游名县”、巩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果为目标,探索实施了“文旅产业共建、文旅活动共享、文旅机制共融”的发展路径,围绕“一核引领、四区联动”的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东部蚕桑体验区、西部休闲农业示范区、南部汉江生态旅游区、北部森林康养聚集区,构建了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居康养、康体运动、研学旅行等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目前,全县已建成国家4A和3A级景区各5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旅游接待人次及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20%以上。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两个通过文旅融合发展绘就乡村致富路的典型案例:
一个是石泉池河镇明星村。石泉县是西北蚕桑第一大县,兴桑养蚕历史悠久,依托万亩桑海景观和鎏金铜蚕文化,明星村以建设农旅融合示范村、打造美丽乡村为抓手,建成醉美桑海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建成桑品种博览园、果桑采摘园、桑海小木屋、桑海酒吧等一大批休闲体验项目,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带动50余家民宿产业及2000余农户增收,150名村民实现创业就业,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一个案例是后柳镇中坝村。在后柳有一个七十二作坊非遗小镇,国家3A级景区。前身是中坝村的一个移民安置点,我们通过吸引返乡能人回村,以此为基础打造了一个集休闲旅游、亲子体验、田园风光、非遗文化、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社区功能作坊小镇,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采取闲置资源入股、人才技术占股、集体经济注资、群众带资入企、订单农业生产等多种模式,将村级组织、企业和农户链接为一体。项目自2017年试运营以来,年收益租金和分红150余万元,辐射带动周边8个村发展订单农业。2020年,中坝村入选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作坊小镇项目实现旅游减贫”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主持人:下一步,围绕文旅融合发展,石泉县有哪些规划?
王守明: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中国汉江石泉旅游休闲度假区”定位目标,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按照“产品创新、业态拓展、服务提升、营销扩面”思路,在构建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延伸产业融合发展链条、优化产品要素供给上下功夫,实施数字文旅提升行动,促进文旅消费提质扩容,提升文旅品牌影响效力,使文旅产业赋能更加明显,对全县经济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有效。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次达到8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