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党校:石泉绿叶生“金”富山村

时间:2023-07-14 16:35作者:刘雅 张锟源自:县委党校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是促进村民致富增收的“助推器”。2023年是兴坪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突破”的关键之年。在包联单位县委党校、县残联和两河镇党委政府指导帮助下,兴坪村坚持党建引领、规划先行,精准管控、链式推进,多元保障、生态增值,蹚出了一条“绿叶”生“金叶”的绿色发展之路。

全要素保障解难题

2022年底,兴坪村驻村工作队在探索新的主导产业发展定位上铆足了干劲、下足了功夫。先后多次召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烟农、技术员等进行民主协商。经过对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布局、技术供给、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综合研判,对关键环节、发展瓶颈的探讨分析,正式确立了发展集规模化、绿色化、融合化为一体的烤烟产业。

土地是发展烤烟产业的基本要素。发展烤烟产业,首先要解决“用地不足”的突出问题。为此,兴坪村租赁1台挖机先后在二组、三组连片区域开垦了80亩撂荒地,又做群众工作流转了80亩土地,加之原有的40亩土地,累计形成了200亩的土地规模。

土地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还有一些难题亟待破解。谁来种?采取哪种模式?资金怎么保证?烘烤设备如何保障?

针对发展烤烟产业要素保障上的这一系列难题,兴坪村树立问题意识,以“清单制”方式逐条解决。关于“种”的问题,以集体为主,重点发展本、外地烟农;关于“模式”的问题,采取“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模式,建立支部书记带头和合作社、党员、大户示范引领机制;关于“资金来源”的问题,以村集体经济资金为主,包联单位帮扶资金为辅;关于“烘烤设备”的问题,由第一书记和支部书记牵头,加强与县烟草公司对接,争取申报现代化烤炉设备,保障烘烤。

立足烟草全产业链的上游,兴坪村倾尽全力边“把脉问诊”,边“对症下药”,确保全要素保障到位、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精细化管理提质量

种植烤烟是一门技术活。除了要懂基本的土地起垄、覆膜培土、育苗移栽,还要懂怎么施肥、怎么防病、怎么打顶、怎么烘烤等?这些基本的技术和关键的技术都体现了精细化的管理。

“在烟叶生长期,两河镇烟站技术员巡田时发现了我种植的烟叶上出现了‘黄绿’相间的斑点。技术员说这是‘花叶病’,并告诉了我致病原因以及科学防治措施。多亏了技术员,帮助我及时遏止了这次病虫害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让我在病虫害和根茎防治、施肥补水有了更多的科学经验。”兴坪村烤烟产业示范户冯大军说。

烟叶种得好,还要烤得优。五黄六月,暑气蒸人,眼下正是下部烟采摘的关键时节,烤烟也迎来丰收季。

摘捡、分叶、扎捆、上烟夹、进烤炉一气呵成,工人们在烤烟房外分工合作,井然有序。以前编烟采用传统的方式,用绳子一叶一叶绑在烟杆上,才能放进烤炉进行烘烤,五分钟才能缠二十斤左右,费时又费力,而且反复摩擦对烟叶也会存在一定损伤,影响烟叶烘烤质量。

今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采购的这种梳式烟夹,把烟叶梳理整齐,一夹一合,两边一扣,一两分钟就能编好二三十斤,操作便捷也省时省力。“现在已经收了六七千斤下部烟叶,用上梳式烟夹,大大提高了效率,三个炉子很快就装完了,更减少了烟叶编制过程中的损坏和消耗,保证了生产质量。”兴坪村的工人们开心地说道。

多样化成效促共富

一片叶、一条链,以链式推进努力实现烟叶增效、烟农增收、生态增值是兴坪村发展烤烟产业促进共同富裕的宗旨所在。

从烘房建设区域选址,到场地平整,再到设备采购安装,兴坪村建成投入使用了一座生物颗粒燃料烘房(含5个烤炉,可同时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其固定项目资产达23万元,并列为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奠定了兴坪村长期发展烤烟产业的基石。

近日,新烘房新设备已开烤,第一炉出炉的烟叶“黄、亮、软、香”,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目前,兴坪村第一炉烟叶总产量6000余斤,预计收入7万余元,将带动村内脱贫户、监测户7户增收,每户稳定增收1200余元。后期预计收烘烟叶4万余斤,产值达70余万元,将带动村内脱贫户、监测户15户,每户稳定增收3500余元,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下一步,兴坪村将以烤烟产业发展作为新的坐标起点,逐渐形成产业发展布局规模化、烟叶发展专业化、绿色产品品牌化、综合园区产业化的现代烤烟产业发展新模式,巩固提升烤烟产业促进共同富裕成效,绘就产业兴旺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