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石泉县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穿境而过,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肩负着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和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石泉县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锚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美好石泉的发展定位,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逻辑”,充分保护和利用好生态资源,使良好生态成为美好石泉的核心吸引力。
狠抓环境治理,厚植绿色发展优势。要坚定生态环保“勇夺第一”目标,聚力推动污染防治与环境治理,不断厚植生态优势、夯实绿色本底。坚决当好秦岭卫士。严格执行秦岭生态环保条例和总体规划,坚持“排查发现、批示交办、限期整改、动态销号”闭环管理,坚决防止“五乱”问题反弹。严格规范矿产、砂石资源管理,加快有主矿山生态修复,深化绿色矿山创建。扎实开展国土绿化,强化生态空间资源监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筑牢秦岭生态的安全屏障。用心守护一江清水。坚持“三水”统筹、水岸共治,突出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重点水域“四清四无”要求,抓实抓好生活污染源、工矿企业污染源、两厂(场)污染防治设施、河道“四乱”、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企业污染、工程建设领域污染七大专项整治行动。加快实施“一断一策”达标整治,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依法严查偷排、直排等违法行为,确保汉江水质始终保持国家Ⅱ类标准以上。不断提升空气质量。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接续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落实工地扬尘管控“六个百分百”措施,强化餐饮油烟、废弃物污染治理。紧盯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抓实抓好秸秆禁烧、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等工作,积极防范应对不利气象天气,确保县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稳定。
立足资源禀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定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立足县域生态、富硒、绿色优势和产业基础,推动资源要素向富硒食品(预制菜)首位产业、生态旅游支柱产业、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聚集,全链条打造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做大富硒首位产业。围绕建设“全国富硒食品产业强县、西北预制菜之乡”目标,坚持标准化生产加工、规模化基地支撑、多元化产品研发、连锁化运营推广,加快富硒食品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入一批头部企业、龙头企业和关键配套项目,突出抓好蔬菜种植、畜禽养殖、渔业养殖等原料基地和富硒食品(预制菜)研发中心建设。做强旅游金字招牌。要聚焦“秦巴山水·石泉十美”旅游形象定位和“建成全省文化旅游名县、区域性康养旅居首选地和美好生活目的地”目标,做足“旅游+”文章,做精“+旅游”标准,扎实推动旅游产品、业态、服务、营销转型升级。坚持文旅、体旅融合发展,精心办好“春季山地骑行、夏季赛艇龙舟、秋季徒步穿越、冬季半马冬泳”四季体育赛事及春季汉水文化、夏季鎏金铜蚕文化、秋季鬼谷子文化、冬季“庖汤会”四季文旅活动,不断提升石泉生态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做优特色现代农业。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紧扣农业“绿色化、品牌化、休闲化”发展方向,按照“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园区”的思路,突出蚕桑、魔芋、黄花菜、林果等重点,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坚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推进强村公司市场化运营,着力培树一批质量优、品质好、市场认可度高的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聚力打造石泉地域名优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业产业扩规模、提品质、增效益。
强化支撑保障,促进工作常态长效。抓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持续努力,久久为功。要紧紧围绕“常”和“长”,着力出实招、见实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要常态化推进,健全“河长+警长+五员”工作运行和“河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司法衔接机制,充分发挥237名河湖长和1278名林长作用,常态化开展巡查检查,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坚持多元化投入,每年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6%以上资金用于生态环保工作,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计其功”原则,积极整合生态环境、农、林、水等部门资金,集中打捆用于污染防治、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同时,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加大权重比例,从严从实考核,考核结果与单位年度考核、个人评先评优、干部提拔使用等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