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丰镇:小山村 大变化——红花坪村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3-06-06 16:58作者:陈 宁源自:迎丰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先生笔下美丽的田园风光,令人心驰神往。现如今,迎丰镇的红花坪村如先生笔下的桃花源一般,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就。

红花坪村地处迎丰镇东部,村域面积17平方公里,总人口1061人,先后获得“省级卫生村”“省级妇女之家示范点”“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安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并成为“石泉县美丽家园示范村”。

多年前,红花坪村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经济发展落后村。在镇党委、镇政府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依靠自然禀赋,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设美丽村庄,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质朴的村民们通过勤劳的双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这巨大的转变,源于迎丰镇多年来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谋篇布局,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持续发力,迈出振兴乡村坚实步伐。

产业旺才能人气旺。

5月18日,红花坪村小蚕共育室格外热闹。这天是红花坪村小蚕共育基地的第一批小蚕育成出栏的日子,一大早,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消毒、装车、分发......只为尽快将小蚕分发到蚕农们手中。“这是今年第一季春蚕,目前合作社共培育了200张,已经全部向蚕农发放,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开始出茧了,就成致富的“金元宝”了。”红花坪村党支部书记说,“蚕桑产业短、平、快的特点,非常受村民欢迎,今年我们预计小蚕共育500余张,全村单这一项产业增收就近80万元”。

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红花坪村聚焦产业振兴和稳定就业目标,按照“山上芋药、山中畜禽、山下蚕桑”的绿色循环发展思路,发展魔芋1200亩、中药材340亩、养鸡场全年育雏超1.5万只、肉鸡出栏5000余只。通过“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整合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利用财政注资,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诠释乡村“高价值”。

乡村美才能生活美。

沿着村道走进红花坪村,路两旁、绿道边,碧意满盈,坡地水田层峦叠嶂,夏日的荷塘里蛙声汩汩。不大一会儿,就到了红花坪村党群服务中心,放眼村前,景色尽收眼底,池河河道隐约可见,被村前的水塘一衬托,正如所说的前有明镜后有靠山的宝地。

“我们把门前屋后打扫得整整齐齐的,种上花,扎上篱笆,美观好看,再把门前屋后的空地修成菜园,种点小菜拿到街上去卖,也能增加我们的收入。”红花坪村村民王国凤说道。改善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在红花坪村,像王国凤这样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和发展庭院经济共同推进的人家数不胜数,村民们齐心协力以家庭小美汇聚乡村大美,让美丽庭院既有“看头”又有“赚头”。

近年来,迎丰镇严格按照市、县要求部署,以“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造和风貌提升,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齐心协力推进魅力迎丰建设再上新台阶。

民风好才能家园好。

红花坪村一直以来民风淳朴,少有邻里矛盾纠纷现象发生,整村内在散发着和谐的氛围。在红花坪村安置点附近,醒目的廉洁文化标语、红花坪村村规民约、各家门前的家规家训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村内的《胡氏家规家训》传承历史悠久,更是在全县都形成了广泛影响。这些弘扬传统美德、体现时代精神的宝贵精神财富,无时无刻不在引导村民们树家风美德,激发乡风文明建设内生动力。

通过每年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利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取得了“婚丧事宜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移风易俗常态化等成效,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如今,红花坪村的产业发展势头蒸蒸日上,乡风更加文明,生态环境优美,移风易俗蔚然成风,一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秀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