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县情> 旅游康养> 景区景点>正文详情
索引号 xzfgzbmsqxwhhlygdj-GK-2023-0060 发布日期: 2023-06-02 11:00
来源 石泉旅游
内容概述 风吹过山岭,沃野上漾起一道道优美的波浪。石器、汉瓦、陶片、古镇、栈道石孔……这些迷藏在大地深处或阡陌之间的遗迹,如同来自远古浩瀚无边的歌吟,令我们恣意遐想,既幸福又哀伤。不走近它们,不知道一个大山深处的城市文化竟可以这样深;不走近它们,不知道也许一愣神错过的又是怎样迷人的光景。

备上一壶酒,来听一听石泉的小城故事

风吹过山岭,沃野上漾起一道道优美的波浪。石器、汉瓦、陶片、古镇、栈道石孔……这些迷藏在大地深处或阡陌之间的遗迹,如同来自远古浩瀚无边的歌吟,令我们恣意遐想,既幸福又哀伤。不走近它们,不知道一个大山深处的城市文化竟可以这样深;不走近它们,不知道也许一愣神错过的又是怎样迷人的光景。

老街向晚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临江而建的古石泉,自然成为历代陕南通往长安的水运中转码头,相传如今的红石包就是曾经码头渡口的位置所在。

在现代运输没有登场的年代,汉江带来了南来北往的船只,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物资,码头渡口随着日升日落吞吐着货物,兴旺着这个古城。

“石头城下片帆收,争渡人喧古渡头。忽听隔岸樵歌起,白云红叶满山丘。”

——那是一幅何等令人心醉的画面啊!

透过它,我们仿佛看到满河船桅,贩夫走卒,熙熙攘攘。小船划向大船,大船靠向码头,吆喝声此起彼伏。一道道的石阶顺河堤而上,壮实的脚夫弯着腰把一袋袋货物背上河堤,独轮车过来了,吱吱呀呀地走过,把货物送到每家药铺、布匹店、日杂店……

石泉古县城被唤作“老街”已不是一年两年了,但人们仍然偏爱老街这个名字,时常误以为它就是石泉城,石泉城就是它。老街就像一道两个字的咒语,轻轻一念,便将整个古县城从唇间吐出,带着六分沧桑,三分神往,还有一分悠长。

古石泉耐人寻味的神韵除了来自灵秀的山水之外,再就是这条因码头而昌盛的老街了。

从西向东,大青石铺就的街道溜光水滑,闪着清冷的光泽,像历史的眼睛。一家挨一家、门板昼抽夜闭的板壁房,诉说着曾经繁华的商业历史。店铺后面是多重式天井四合院民居,道道幽深逼仄的巷子,醒目的马头墙昂首峭立,透刻和浮雕的木格子门窗浮动着俗世的尘烟。深巷两边透出的昏暗灯光似乎在努力地帮助人们把心沉下来,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卸下浮华和烦躁,全身心投入到那沉甸甸的历史中去。

老街是历史的馈赠,是打在故乡本来面目上的怀旧烙印,更是久远而悠长的古谣。深情的石泉人往往沉醉其间,把它看成一个梦,仿佛只有留住那个梦,才能寻到自己的根。

这样的夜晚,人们三五成群,或朋友、或亲人,趁着上好的月色来这里小坐,纵情的品一品满街的特色美味,酣畅淋漓的划拳斗酒,吵吵嚷嚷的喧闹声响彻夜空。

在这样的热闹中,可以依稀触摸到曾经相似的温暖时光。它依然有多情而淳朴的楚韵,仍然有温和而旷达的秦风,一份古意早已悄然融进现代的光景中,厚重而轻盈,坚毅与温婉,在这里契合得如此完美。

水乡掠影

因为喜河库区的建设,汉江水在这里迂回成近40平方公里的莲花湖,从空中鸟瞰,后柳小镇在山环水抱中犹如一个优雅而古朴的小岛,枕着云水浩渺悠然。

这个如女儿般轻巧幽静、风光优美的所在,也是历史悠久之地。漕运昌盛时期,汉江纤夫每行三十余里就要歇脚,商人也借此进行货物中转,由此形成沿江而下无数商贾云集的小镇,后柳古镇便是这样诞生的。这一地区盛产桐油,人们沿江砌坎,建造油坊,故古时又叫“油房坎”,到了明清时期,大量湖广移民涌入秦巴地区,涌进古镇,促使它很快成为汉江沿岸连接陕南、鄂西和川北的重要商埠。

现在,古镇已衰落,少了商品和钱的交易,多了一份静怡和神韵。把目光定格在这里,恍如走进了时光隧道。街道上有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银行的旧址,砖雕浮凸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旧字,被鲜红的油漆覆盖,在灰色古朴的小镇里显得格外醒目,像是小镇故意炫耀着曾经的富庶,令人忍不住驻足遐想。

抗战名将王范堂的故居静伫在古镇的尽头,为娟秀的小镇增添了几分豪气。恋旧的老人独坐在花格门坊下,安逸地沐浴着阳光。生于斯、长于斯的她们,眉眼间透出旧时女子的秀气和内敛。她们和正在成长的孩童,以及门口溜光的石墩,如古镇老街泛黄的旧照片,渗满岁月的光阴。

连着古镇的码头如今是备受游人青睐的亲水之地。每逢周末,来此游玩的人们可以赛龙舟,赏天鹅,荡小舟,听山歌。或者,找就近的农家乐,要上一尾新鲜的花鲢,品一品水乡的特色鱼宴,享受一段水乡滋润的时光,惬意极了。

熨斗古韵

熨斗镇是石泉历史上有名的古镇之一。距离石泉县城50公里,不仅与汉阴、西乡、镇巴相邻,被誉为“鸡鸣四县之地”,且不出半日便可抵川,因此,熨斗镇自古便是川楚重要通道。

相传古熨斗川陕客商云集,商贸兴隆。十多家药铺和旅店的百年老字号在此叱咤风云,更有马帮穿行其间。当时的民谣有“白龙下川,黄龙入陕”的说法,白龙指棉花,黄龙指黄表纸,也就是说通过熨斗镇将陕西的棉花运往四川,将四川的黄表纸和食盐运入陕西。由此可见,熨斗镇在当时作为商贸重镇的地位。

古镇如今古风依存,有青石板街,木板门面,古戏楼,关帝庙,以及通往汉中、四川的古商道。古镇民居多为木质的吊脚楼,楼下做商铺,楼上可住人。黑黢黢、密压压的小瓦房顶,一进或两进的天井院落,具有汉江流域民居与徽派民居相融合的特色。

清晨,走进古镇深巷,阳光透过尖翘的屋顶,斜斜地照射在湿湿的石板路和斑驳的白灰墙上。逢集的日子,笃笃的脚步声会早早地敲碎小巷的寂静。佝偻着的身影,装点了早市的热闹,店铺的木板门次第拉开。不逢集的日子,木门一扇扇地关闭着,扣扣门环在时间的长廊里叮当作响。

漫步在这样的老街巷道,常常好奇那些仿佛被岁月风干的黑黢黢的吊脚楼,不知里面有怎样的风景。看院墙上伸出的藤蔓和大门口有些年岁的石刻门墩,突然不自觉地要仰望上面一扇扇雅致的窗棂,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会不会突然从撑开的窗户里,出现一个豆蔻年华的姑娘……

古学堂石阶上的青草,幽暗的古巷深院,屋脊上端坐的鸱吻和那些镂花的窗棂、驼墩、柱础,像一些透明而古老的音符,从灰色的鱼鳞般的屋檐上滑过,从刻着风霜的房梁上飘过,奏成古镇温馨怀旧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