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 为认真做好行政复议案件办理工作,规范行政复议办案流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县司法局是县政府行政复议机构,行政复议应诉股具体承办县政府行政复议案件。
第三条 行政复议应诉股接到行政复议申请材料后,应在当日对接收材料日期、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案由、争议事由、申请方式等进行详细登记,统一编制案号、确立案件承办人员,出具行政复议证据材料接收清单,清单一式两份,由申请人和签收人签名或盖章,一份交申请人,一份入卷。
第四条 案件承办人员应当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申请材料不齐全的,经复议机构分管负责人同意,在3个工作日内通知申请人补正,补正通知应载明需要补正的事项和合理的补正期限。
第五条 行政复议申请材料齐全后,承办人应及时进行审查,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由承办人提出受理意见,经股室负责人初审、报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审核后,报县政府领导审批;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根据案件情况由复议机构分管负责人确定是否组织召开复议机构行政复议案审会,案审会人员为案件承办人员、股室负责人、法律顾问(1-2人)、复议机构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经集体研究决定不予受理的,由承办人提出不予受理的意见,经股室负责人初审、报复议机构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审核后,报县政府领导审批。
第六条 承办人对决定受理的案件,应当于决定受理之日制作《行政复议申请受理通知书》,送达申请人并告知其权利义务,并在受理后的2个工作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口头申请行政复议笔录复印件,连同《行政复议答复通知书》送达被申请人;对决定不予受理的案件,应当自收到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制作《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书》,送达申请人。
受理审查过程中案件承办人员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查。
第七条 案件受理后,案件承办人认为有必要通知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时,应提出意见,经股室负责人初审、报分管负责人审批,及时书面通知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过程中,承办人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
第八条 行政复议申请人、第三人申请查阅被申请人提出的书面答复、证据等材料的,承办人员应将查阅情况记录在卷。
第九条 因情况复杂,不能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案件,承办人应当在法定期限届满5日前填制《行政复议(延期审理)审批表》,经股室负责人初审、报复议机构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审核后,报县政府领导审批。审批后制作《延期审理通知书》,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
第十条 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案件,承办人应当向申请人进行核实,并制作笔录、录音录像。
第十一条 行政复议案件审查完毕后,应形成初步意见,提交复议机构行政复议案审会研究,需要提交行政复议委员会研究的,及时组织召开行政复议委员会案件研判会。复议机构行政复议案审会和行政复议委员会案件研判会的案件讨论情况应进行客观真实记录,经复议机构分管负责人审签后附卷。
第十二条 对需要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案件,应当在复议期限届满10日前拟定《行政复议决定书》,形成初稿,经股室负责人初审、报复议机构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审核后,报县政府领导审批。
第十三条 行政复议决定批准后,应及时将行政复议决定书校印、编号、登记、盖章。
第十四条 行政复议决定书应自作出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被申请人以及第三人送达。
第十五条 承办人应将案件证据材料、法律文书等保存完好,结案后30日内按照卷宗装订要求装订成册,移交档案室保存。
第十六条 行政复议期间发现被申请人或者其他行政机关的相关行政行为违法或者需要做好善后工作的,可以制作行政复议意见书;发现法律、法规、规章实施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制作行政复议建议书。行政复议意见书经股室负责人初审、报复议机构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审核后,报县政府领导审批;行政复议建议书经股室负责人初审,报复议机构分管负责人审核,主要负责人审批。
有关机关应当自收到行政复议意见书或建议书之日起60日内将纠正相关行政违法行为或者做好善后工作的情况通报行政复议机构。
第十七条 本规定由县政府行政复议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