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青年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近日,“河润石泉,源聚西藏”实践团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了寻访优秀毕业生活动。
河海血液,流通四方
有感受到光热的人,就要有散发光和热的地方。实践团线上采访了河海大学第9届,第10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学长学姐,详细了解到他们从准备参加支教到面试到成为研究生支教成员再到真正参与到支教心路历程。
学长学姐们表示,经过了大学四年的磨炼,与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他们决定通过长期支教的方式实现志愿服务的更大价值。成为支教团的一员后,他们熟悉课本、深夜备课,力争成为一名兢兢业业的老师。他们无一不热爱着这项活动,一心想用自己的力量托起大山里的孩子的梦想。
实践团成员通过采访得知,支教本身就是乡村振兴中重要的一环,支持着教育振兴,河海大学多年延续的研究生支教计划也在支持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圆梦大学,圆梦青春。对于支教的意义,学长学姐们认为:支教不仅仅是帮助当地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水平,帮助孩子们提高成绩走出大山,更体现了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祖国的大地上。对于想要支教的大学生们,学长学姐们也给予了建议:希望同学们不要仅仅只把支教当作为自己镀金的手段,更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把青春的朝气播撒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河海风貌,感悟后辈
实践团采访了石泉中学的两位高三学子,以了解支教对象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受访者表示,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生活,他们已经把这些大学来的“教师”当成了自己的榜样,这些大学生不但在学习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还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他们不能带来前进的动力。在采访中,他们不禁潸然泪下,言语间充满了对支教团老师的不舍与留恋之情。他们说,将来如果有机会,他们也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农村支教,为实现农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河海精神,影响深远
在石泉中学,实践团成员对石泉中学李超旗校长就支教问题与河海大学相关帮助方面进行了采访。校长表示,大学生支教给石泉中学带来了新鲜血液,年轻力量。河海大学的定点帮扶,使得石泉中学教学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更有利于教育,而通过先进的教育会让更多的孩子走出乡村,迈入下一个阶梯,实现乡村振兴。校长还鼓励石泉中学优秀毕业生回报家乡,建设家乡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
通过这次采访,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支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更是适应社会大环境、助力实现农村振兴的方式。实践中更能体会到的是,河海青年蓬勃向上的朝气,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精神,以及汇入祖国基层建设、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的决心。
2022年,我国正奋进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作为国家新时代生力军的大学生们,更应紧紧围绕在党中央的周围,同实践地的劳动人民一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